清末民初,胡适、陈独秀、鲁迅、蔡元培等人发起“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提出“以科学代替宗教”“以美育代替宗教”等口号,所以,中华文化、孔子、佛教都受到了灾难。当时,佛教由于人才不够普及,只有章太炎、梁启超、熊十力、吕澂、蒋维乔等这些少数的重要学者,没有政治、军事上有权力的人士保护,面对乱世的风雨,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抵抗了。
栖霞山律学院
江苏南京
这风雨飘摇中的佛教,幸好有苏州的印光大师主张“去除三滥”:一、不可以滥传戒法,二、不可以滥收徒众,三、不可以滥挂海单,来重整佛教僧伦。太虚大师也提出佛教“教产、教制、教理”三大革命,发表《整理僧伽制度论》革新僧制,尤其倡导“人生佛教”,致力于佛教改革运动。在这种情形之下,佛教徒忽然有了觉醒,佛教界的大德们,力倡要推动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因此,佛教兴学、培养人才的情况也就相继而来。
20世纪最早的佛学院是在1906年,设在我的家乡——江苏扬州天宁寺,由文希法师成立的僧学堂。之后,杨文会(仁山)居士偶然在书摊上,看到一本《楞严经》,他不禁发出“自从一读楞严后,不读人间糟糠书”,因为对佛教有这样的信心,于是舍宅设立金陵刻经处,创立祗洹精舍、佛学研究会,同时推动各项的文化、教育弘法,培养了太虚大师、欧阳竟无、仁山法师、梅光羲等杰出人才。
接着,陆续有上海哈同花园月霞法师办的华严大学、天台谛闲法师的观宗学社、支那内学院、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柏林教理院、天台学院、重庆汉藏教理院、岭东佛学院、金陵佛学院、焦山佛学院、栖霞山律学院、毗卢佛学院、玉佛寺上海佛学院、法藏佛学院、上海静安寺佛学院、华南佛学院等数十所佛学院,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一时,唯识、天台、华严、净土等宗派,及各处的丛林、禅堂等又再兴盛起来。
其中,又以武昌、闽南、“支那内学院”办学最有成绩,从这里毕业的优秀人才,有会觉、法舫、法尊、芝峰、大醒、慈航、苇舫,以及默如、印顺、巨赞等人。这些都是能说能写的法门战将。当时佛学院的师资,也都是一时之选的民国人物,如梁启超、梁漱溟、唐大圆、张化声、汤用彤、熊十力、蒋维乔、黄忏华等人,对振兴佛教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那个时候,太虚大师为了促使佛教世界化,在武昌创办世界佛学苑,有梵文、汉文、巴利文、藏文四种语系的佛学研究,培养这许多不同系统的佛教人才,也分别派遣学僧赴藏地,以及日本、印度、锡兰(斯里兰卡)等国留学,造就的佛门龙象有法舫、法尊、芝峰、大醒、大勇法师等人。佛学教育风行而起,大家一心力图振兴人间佛教,回归佛陀的本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