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写这本书,所以对汉末这一段历史思考的多些。到底是什么使得大汉帝国在强盛时轰然倒塌呢?
后人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本人窃以为,都没有说中要害。
其中在民间影响较广的《三国演义》是这样说的:“……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大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作事不密,反为其害。中涓自此愈横。……”
完全是站着说话不怕腰疼。
第一.桓帝宠幸宦官完全是不得已而为之。那是因为梁冀专权,从顺帝到桓帝,历经四朝。其中还发生了毒死质帝的事件。满朝文武大臣食君之禄,却没有一个站出来组织力量把梁冀搬倒。不仅如此,还有大量的把三纲五常挂在嘴上的帝国的人才投靠梁冀,为虎作伥。要不是宦官帮桓帝出头,“如厕议事”把梁冀干掉,桓帝也没有出头之日呀。
说到汉灵帝刘宏。如果宦官不干掉窦武,窦武就是第二个梁冀。这话是有依据的,桓帝无子,在挑选皇帝继位人时,窦武力主要挑个小孩,这是有史有查的。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灵帝既位,窦武就利用权势一门四侯。这一点比梁冀更疯狂。就凭这两点,窦武的本来面目就再清楚不过了。不干掉窦武,刘宏就永无出头之日。而大汉帝国的党人这个时侯在做什么呢?选择与窦武合作,高官厚禄。灵帝能指望这些食君之禄,不为君分忧的混帐东西吗?当然不能。要不然,被弄死了还不知是怎样死的。
第二,帝王宠幸宦官在大汉帝国又不是从桓帝开始的。汉武大帝晚年就很宠幸宦官,也没有导致大汉帝国的混乱和衰落呀。宦官专权与混乱衰落没有必然联系。所以《三国演义》的作者治学不严谨,完全在胡说八道。
第三,宦官专权是万恶之源吗?不见得。
宦官是封建皇权下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依附皇权而得势的。人们常常拿宦官贪财受贿来指责宦官,难道文武大臣就不贪吗?举当时例子,顺帝时,朝廷任命铁腕的李膺任青州刺史,把青州的官员吓坏了。除了陈蕃,其它的全部弃官而逃。不贪他们逃什么。
相比之下,一些所谓治世之能吏更视人命似草芥。为报父仇,徐州屠城是谁干的,不是宦官干的吧。
对于治理国家来说,宦官也不比朝臣差。比如说,167年,羌人反叛,攻入三辅地区。当时就是宦官专权的时期。他们果断的派张奂率军平叛,确保了帝国边境的安全。
宦官蔡伦更是对帝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发明了造纸术。
宦官专权只是皇权的一种运用形式,当皇帝不强势时,要么是宦官专权,或者是外戚专权。东汉自章帝到桓帝,皇帝都不强势,但帝国并没有出现大的动荡。说明无论是外戚专权,还是宦官专权,都不会导致动乱。
所以说《三国演义》里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强大稳定的大汉帝国轰然倒塌,陷入百年混乱呢?是谁该对大汉帝国的灭亡负责呢?
真相其实很简单,就是黄巾起义时,有人出主意,让各州实体化,用于平定黄巾之乱。改自秦始皇以来的封建郡县制为州、郡、县制。大汉帝国初期就是下面的封国尾大不掉,造成数次大的动乱的。好不容易平定,削藩,回归稳定的封建帝皇制度。又开历史倒车,不乱才怪。要不然,任何一个野心家都不敢以一郡之力对抗皇权的。
新莽篡位后,天下乱了一段时间,但不长。在后期,那些在动乱中冒出头来的人纷纷投靠刘秀,不敢拥兵自重。为什么,因为他们不姓刘。刘秀控制了局面后,他们如果不投诚就是叛逆。相反,黄巾之乱平定后。因为州成了一个行政单位,他们成了可以合法地拥有军队的诸侯了。否则,既使董卓进了京,控制了朝政,天下也不会乱。大不了成了又一个梁冀。
而十八路诸侯个个唯恐天下不乱。才是帝国真正的掘墓人。
黄巾起义有什么可怕的,伤不了大汉帝国的根基。会有某个名将出来把黄巾之乱平掉的。皇帝要做的只是事后封官赐爵。
现在没法考证,是谁出的主意,让各州成为帝国的行政单位的。那个人才是大汉帝国真正的罪人。
很多人对三国津津乐道,那只是从冷兵器时代战争美学的角度来欣赏的。
三国实际上是中国人的灾难。不要说后面五胡乱华时外族吃汉人。在三国时期就把杀死了人做成肉干当军粮的。那个大儒孔融曾为吃人肉制造理论依据。他说:吃不认识的人,就好比吃猩猩吃鹦鹉。程昱向曹操提供的军粮中就夹有不少人肉干。
看到这些事实,还有人会说宦官是万恶之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