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时间晃晃悠悠地过去了,这几年董卓在凉州也算是混得风生水起,经历大小战阵无数,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发挥。《后汉书·董卓传》说:“(董卓)为(凉)洲兵马掾,常徼守塞下。”关于“兵马掾”一职应该是专设在与少数民族邻接的地区的重要武职,任务是作战时参与策画,并身临前线,交锋对阵。在这个职位上,董卓不但以他的“才武”激守塞下,投身战斗,而且协助刺史参与谋画。作为此后的将军和统帅,凉州兵马掾任上的这一段经历,对董卓来说,应该是一次重要的锻炼。
————分————割————线————
【插播一条新闻:延熹三年(公元160年),董卓29岁,刘表19岁,公孙度11岁,曹操6岁,关羽出生。
插播一条新闻:延熹四年(公元161年),董卓30岁,刘表20岁,公孙度12岁,曹操7岁,关羽2岁,刘备出生。
不要怀疑你的视力!!!是的。关羽比他大哥刘备早出生一年来着。
另,据有名的帝国花边小报《你我他》登载:有一曹姓大官家里的一个叫阿满的7岁小熊孩子做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小阿满从小就是个熊孩子,放浪不羁,他父亲平时也忙,就托弟弟代为照管,这个照管应该是看顾的意味多些,管教的意味少些。于是阿满的叔经常因为他的玩劣而向阿满的父亲打他的小报告,害得小阿满三天两头吃一顿“竹板炒肉”。这就让自诩聪明的小阿满很不痛快了,于是小阿满便想了办法:这一天,在听见叔叔来到书房门前时,小阿满便立即假装突发羊痫风倒在地上抽搐不已。叔叔推门进来见状不由大惊,一边让人延请医生,一边急急忙忙地赶去报知阿满的父亲,等阿满父亲赶来,却发现小阿满正端坐桌前读书。父亲觉得奇怪,询问起阿满,小阿满便哭着抱怨说:叔叔不喜欢他,所以诈称他抽羊痫风。这个事情发生之后,阿满的父亲在心里对弟弟产生了不满,虽然依旧让弟弟代为照管小阿满,却不怎么听信他所说的关于阿满的一些顽劣事迹,于是缺少管教的小阿满变得愈加放浪不羁。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熊孩子只要能做到位极人臣的丞相的话,那他所作所为就不是熊孩子了。】
————分————割————线————
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是董卓人生的又一次大飞跃。因为战功卓著,董卓得到更大的关注。这一年,并州刺史段熲举荐董卓为司徒府属吏。
延熹五年(公元162年),并州刺史(这个刺史可能不是段颎,因为段颎在161年被诬下狱了,直到163年才再次因凉州羌乱不止而被重新启用)推荐董卓入洛阳,为皇家羽林郎。 ————这是————一条分割线—————
这里让我们先稍微了解下董卓遇到的这个伯乐——段熲:
在东汉中后期,平叛羌胡作乱最有名的就是“凉州三明”——即安定皇甫规(104-174年)字威明、敦煌张奂(104-181年)字然明、武威段颎(?-179年)字纪明。其中之一就是段颎。追溯段颎的家世渊源:【《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段颎字纪明,武威姑臧人也。其先出郑共叔段,西域都护会宗之从曾孙也。颎少便习弓马,尚游侠,轻财贿,长乃折节好古学。初举孝廉,为宪陵园丞、阳陵令,所在(有)能政。迁辽东属国都尉。】据说他是郑庄公同母弟共叔段的后人(郑庄公克段于鄢的那个共叔段),其堂祖父段会宗曾官至西域都护。不过到段颎的父亲的时候,家族已经没落。段熲,自小喜欢骑马射箭,稍大后读书立志,举孝廉出仕,显露不错的治理才能,后升迁辽东属国(辽河以西至锦州一带,辖内有乌桓、鲜卑等游牧民族)都尉,正是在这里段颎开始了他战斗的一生:
公元154年前出道即矫诏破鲜卑,功过两论,被罚戍边两年,刑满得拜议郎。
公元156年,得司徒尹颂举荐拜为中郎将,大破东郭窦、公孙举,获首万余级,叛乱遂平;得封列候。
公元159年,迁护羌校尉,正逢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八种羌寇陇西、金城塞,遂率军于罗亭大破之,遂平。
公元160年春,羌胡复叛,侵犯张掖,遂复发兵击之,终破敌于积石山。
公元161年,段熲曾被诬短暂下狱,后因为羌人复盛,段熲得于复出拜议郎迁任并州刺史。
公元163年冬,再任护羌校尉。
及至次年(公元164年)春,羌胡三千部落来降,冬天率万军破当煎、勒姐种诸羌胡并斩杀大帅。
公元165年春,复击击勒姐种,破之;夏六月至秋,进军击当煎种,连战不休,大破之,得封都乡侯,食邑五百户。
公元167年,当煎诸种复反,段颎击之于鸾鸟(今甘肃省武威市西),大败之,杀其主帅,西羌从此平定。
公元168年春,段颎率军与先零诸种战于逢义山,大破之,升为破羌将军。
同年夏,段颎复击诸胡于令鲜水上,败之,驱溃敌进汉阳山谷之间。
169年夏,段颎再次出击,终败之,东羌也被平定。段颎改封新丰县侯,邑万户。
至此,长达六十年的东汉羌乱彻底平定。
细数自矫诏击鲜卑,到平定西、东两羌这十余年间,段颎可谓是身经百战,且恐怖的几乎是百战百胜,着战绩当得起“战神”称谓。而段颎作为凉州三明中的一员,他和其他两人不同的是:其余两位的主张更偏向于重抚轻剿,而段颎则偏向于重剿轻抚,他更在意一城一地的得失,更注重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个特点在他平定西、东两羌的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很多大胜几乎都是以斩首数千上万级作为注脚的。想想这两年不断的战争,再想想这些部族的人口基数,就能想象到段颎对他们有生力量的打击有多么巨大。因此在边地胡人口中段颎几乎是等同于“杀神”、“屠夫”一般的人物,绝对是“可止小儿夜啼”。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在战场上战无不胜的战神却在步入中央朝堂后一步错步步错,最后落得个狱中服鸩自杀,家属徙迁往边境的下场,当然这是后话,另说。
———华——丽——分——割——线————
回到董卓这边,以“六郡良家子”身份被推荐去洛阳成为皇家羽林郎【负责统管元郡(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羽林军】,这是董卓人生的又一次飞跃。因为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成为这个‘羽林郎’的。
首先我们了解下,羽林郎是汉代中后期所置官名,是皇家禁卫军军官,稍早的前期就是指羽林军的士兵。
从西汉开始,就有了从并、凉两州的六郡“良家子”中,选拔“期门”、“羽林”(即皇帝的禁卫)的惯例。概因为这两个地区的人们“修习战备,高上气力”【《汉书·地理志》说:“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这是条件之一。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良家子”,他们必须出身“良家”。什么是所谓的“良家子”呢?据《汉书·地理志》注引如淳的解释,即“医、商贾、百工不得豫也”。汉代将“医巫”、“商贾”、“百工”的人家认为非“良家”,其子弟也不能作为“良家子”,反之,凡是非上述人家的子弟,即所谓“良家子”。而董卓的父亲曾经担任过纶氏县尉,董卓本人也担任过凉州的州郡吏,当然可以具备入选的资格,成为“期门”、“羽林”。于是,董卓从凉州‘边鄙之地’来到了京师洛阳。
【注:“六郡良家子”又是名将出身的最好途径。概因陇地环境艰苦,上百年胡汉杂居使得当地民风彪悍。而在百年间不间断的血与火的淬炼下,在雇佣兵传统的汉、羌、胡的常年多民族兵制体系下,这片土地开始越来越展现出天下金角的乾龙刚猛之气。】
所以对成长于并、凉边地的董卓来说,成为皇家羽林郎是他这一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因为从这一刻起,他终于有了一丝亲身参与到东汉王朝政治核心的军事行动可能了。而这一丝丝的微小的可能,在董卓自己的努力和旁人的帮衬下终于渐渐变成了机会,董卓也抓住了那一闪而逝的机会,最终得于踏上走向通往最高权位顶峰的第一级台阶。然后再无数次的战斗和斗争中,渐渐培养出一支只属于他自己控制的百战不殆的嫡系精锐军队。
从后面发生的一些事情可以看出来,在洛阳当皇家羽林郎的几年时间,虽然董卓和董旻两兄弟看似只能窝在洛阳熬资历,对着内忧外患的朝局无处使力,但是这期间兄弟俩应该也已经开始积极结识交往各种朝中人物,悄悄发展自己的关系脉络,以期日后机会的到来。
【插播一条新闻:董旻,字叔颖,董卓三弟。董旻应该也是同年被推荐选为皇家羽林卫。如果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站着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的话,那么这个男人就是那个站在董卓背后的人。他虽然在战阵之间没有太大的作为,但是从后往前看,不难看到在事关董卓几次关键时刻都有这个人的身影存在。】
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不公平之处在于你有没有为此付出努力并做好准备而已。
延熹十年(公元167年),一个机会就这么悄然而至,而董卓也抓住了这个等待已久的机会。
这一年正月里,先是西羌当煎等诸部羌民再度起兵反叛,四千多人打武威。董卓的伯乐段颎受命前去平叛,击当煎于鸾鸟,大破之,杀其渠帅,斩首三千人,彻底给总是挑头的当煎羌断了根。至此,西羌的所有有造反劣迹的豪帅和首脑分子被段颎全部剿灭,西羌就此平定。
同样是延熹十年春,正月,东羌先零部也兴兵劫掠云阳县;同年夏四月,东羌先零部大举进犯三辅,攻灭京兆虎牙营和扶风雍营,杀一千余人;冬十月,东羌先零部再攻三辅地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朝廷再次启用了去岁(公元166年)党锢之祸中因为“因不事宦官”而被诬为党人禁锢在家的“凉州三明”中的另一位张奂张然明,命其负责率军前往并州平叛。张奂为中郎将,而作为同为‘边鄙之地’出生的乡党,后进小子董卓其实已经是被记在这些凉州前辈的心里,有机会提携下乡党后辈,这是一种美德。而作为武将,功名马上取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张奂在组建自己的军队架构时就顺手向皇帝把这个正在他身边当差的后辈同乡要了过来,任其为军司马,随大军出征。
作为老对手,张奂对付起这些反复无常的羌胡叛军很有经验。在一系列周旋调拨分派后,最后由司马尹端、董卓率军阻击,终于大败羌人,斩杀其酋长、豪帅,俘获一万余人,三辅之地随之平定。
次年,张奂班师回朝,而在这次和羌族的战争中,董卓也显示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
战役结束,既然是大胜,当然得论功行赏。这一次,董卓因功‘拜郎中【注: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赐缣(jian)九千匹。’得到封赏后,董卓并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自谦地和身边人说:“为者则己,有者则士。”【为《后汉书》作注的李贤解释过:“为功者虽己,共有者乃士。”即是说,董卓认为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战士】,因此,董卓便将上面赏赐的九千匹缣毫无保留的分给自己的下属官吏和兵卒们。从整个事件可以看出这时的董卓不但“才武”出众,而且具有大将或统帅的风度和才能,身上也隐隐还有些年轻是作为游侠时豪气轻财的影子。【后面董卓之所以能够一步步组建成一个以他为首的凉州军事集团,并进而控制东汉政府,也并不是全无原因的。】
在经历这次平定东羌之战后,董卓的事业迎来了一个虽有起伏但仍算平稳的发展时期(大约从公元168年至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之前)。这期间,董卓先后出任并州雁门郡广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而这些职务几乎都是边境多事之地,大的战争或许不会有,但是三天两头和那些不安分的胡人小打小闹总也不会少就是了。虽然后来又因为某些事情(书上没有找到具体事情,只能略过不表)而被免职,但是可以想象的是在履任这些职务期间,以董卓在西凉的人脉和军中的威望他能够积攒出多少的家底。
大约在熹平年间,董卓又被司徒袁隗征为掾吏(这里和前面‘公元161年并州刺史段颎荐卓公府,司徒袁隗辟为掾’有些冲突,个人浅见以为应该以这个为准),后又出任过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
直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那个名为张角的男人挺着瘦弱的身躯义无反顾地挡在了东汉王朝这辆几欲散架的大车的前进道路上,用尽全身力气喊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时,董卓才再次跨骑骏马,身披金甲,华丽丽地出现在世人的眼前,只是这次隆重出场后面稍微出了些微小的失误,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这 里 有 条 分 割 线———
话分两头,让我们回到延熹十年(公元167年),把目光从董卓这个已经36岁的西北糙汉身上移开,看看其他人其他事,毕竟这个世界离了谁都照样每天日升月落的。
这一年,刘表26岁,公孙度18岁,曹操13岁,关羽8岁,刘备7岁。
这一年,除了边疆的战事,还是有不少事情发生的:
其一就是有名的帝国花边小报《你我他》的某记者下乡采风过程中,某天傍晚路过涿郡涿县某个村庄准备进去借宿一晚。在村头遇上一群7、8岁的孩童正围在一颗高达五丈有余的桑树下嬉戏,看那情形,玩得甚是开心。记者下乡采风,对此类情形也算见怪不怪了,虽说现在经常听说这里匪患那里闹灾的,但是一些地方的情况也还算安定平稳。
正当记者越过那些孩童走向村里头时,忽然听见一个稚嫩的嗓音似乎在很认真地装着一副大人的口气大声说了这么句话:“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记者闻言不由一怔,继而莞尔,随即继续往前走去。这时,身后传来一个男人训斥的声音:“呔!汝勿妄语,灭吾门也!”
记者闻言,不由停住脚步,转头看过去。只见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一个衣着不似农名的中年男子正站在那些孩童前,训斥刚才说大话的那个孩子。那个孩子一身乡下穷苦人家孩童的装扮,正站定垂头,似乎在认真听那中年男子训斥。这一打量,记者忽然发现这个小孩似乎有些不太一样,首先就是他那两条老实垂下贴着裤子的手臂就比正常人长了不少,目测已经过膝了;还有他的两只耳朵似乎也比一般人大了不少,当他垂头听训的时候,两只耳朵也在不安分地微微小幅度扑扇着,让人觉得似乎耳朵正在驱赶着什么似的。不过那男子只顾着自己说话,并没有发现小孩子的小动作。
记者见状不由莞尔,然后便继续转身进村去投宿了。
当晚,记者临睡前忽然回神过来:一般的农家娃儿连大字都不识,又怎么会知道所谓的羽葆盖车呢?更遑论这个词所代表的含义。那小孩的家庭看起来也不是普通平头百姓。算了......睡觉~睡觉~有什么事明天再问。这么想着,记者便放下思绪,沉沉睡去。
第二天,记者离开前,特意向自己借宿的这家人打听了下那小孩的情况,这才知道原来那小孩家的确不是普通百姓人家:那小孩名叫刘备,在村头训斥他的是他叔叔刘子敬。听以前村里老人说他们家据说是什么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至于真假就不知道了。但是刘备祖父刘雄被举孝廉,曾做了一个县令。只是后来刘备父亲刘弘去世得早,只留下年少的刘备和母亲相依为命,那孩子也懂事,很小就开始帮着母亲一起靠贩卖草鞋和编织席子为生。记者听完,也不由唏嘘不已:当年那一道推恩令啊——
记者谢过农家后就此离开这个小村庄,继续他的采风之旅,只是旅途闲暇间,便抽空把这个小故事记录在随身的本本里,也不指望能拿回去发表出来的,只是觉得有意思便也就随手记录了下来。
——————华丽丽的分割线——————
这一年,朝堂之上依旧是乌烟瘴气,鸡飞狗跳。去年外戚联手士人与宦官派系的争斗一直持续到了今年, 在经过一系列的斗争纠缠妥协之后,双方终于达到暂时的平衡,于是六月的时候,已经厌烦不已的皇帝发下一道改元‘康元’的旨意顺便大赦天下,便为这件事情暂时划上了句号。在这件事最后处理中,有不少当时颇有名望的士人名流虽然获得了释放,但却被皇帝下令放归田里,终身罢黜,永不叙用,史称“第一次党锢之祸”。而这其中便有八俊之一的刘表刘景升。
——————华丽丽的分割线———————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