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母亲和我讲过,丁外婆身体不好,到了冬天北方的极寒天气更是不适合她养病,经常在家里养病,单位了解了丁外婆的难处,所以一到冬天,就给她放长假。对生孩这件事丁外婆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好遇到了不能生孩子的纯良外公,但是两个人过日子怎么都不能没有个孩子,商量之下两个人决定收养一个孩子。
起初,纯良外公的养父打算让他过继一个本家的孩子,那个时候家里都比较困难,只有纯良外公和丁外婆两个人工作都不错,日子过的还没那么艰难,想着一个是本家的孩子更加的亲近,也能分担本家的困难,那个孩子过的也能更好一些。但是丁外婆不同意,她觉得,本家孩子的父母都还在,别到最后养了很多年,白白给人家做了嫁衣裳。
纯良外公也觉得丁外婆说的有道理,但是那边是自己的养父,又是自己的亲叔叔,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绝。丁外婆最后说,过继的事情缓一缓再说,自己先回老家去探亲,回来再商量。这事算是暂时搁置了。
丁外婆的家在吉林一个小县城,因为身体不好,全家人对她都非常的好。现在又看到了她成了家,女婿工作条件都不错,也都很放心了。闲谈中,丁外婆谈到了过继孩子的问题。一听这个事儿,丁外婆的姐姐一下子想到了自己女儿有一个同学,插队到下面的农村,还没结婚就有了孩子,这事情传出去对她未来的影响不好,现在正在找人家,问丁外婆介不介意出身,介不介意是个女孩。
“女孩好呀,女孩是贴心的小棉袄。”丁外婆一听喜上眉梢,这样的孩子最是把握,还在襁褓,日后亲生父母九成是不会来找的,自己只要真心的对她好,就是自己亲生的孩子。
就这样,丁外婆抱回了我母亲,我母亲在襁褓里,粉白粉白的,眼睛大大的,很是招人喜爱。有了孩子,两个人的日子更加的热闹起来。
好景不长,丁外婆一次回吉林探亲的时候,老毛病就犯了,她的一个亲戚在医院工作,就想着不拖着回来了,在老家手术。可是有一项指标不达标,要吃药降下去,才能手术。丁外婆的亲戚把药开出来了,然后有一个出去进修的机会,就走了,说是没多久就回来,到时候指标也降下来了。丁外婆想到我母亲和纯良外公没人照顾,就着急了,那时候医院制度也不完善,她就一次吃了很多药,结果指标是降下来了,人也得了败血症。
当收到信的纯良外公找人托管我母亲,匆匆赶到了丁外婆的老家时,只有一具冷冰冰的尸体和一封遗书。信中交代了许多杂事,提及最多的就是放心不下我母亲,本来想给这个苦命的女孩一个家,自己身体不争气却提前走了,说自己宠孩子宠的厉害,母亲性格有些倔强怕母亲受后妈的气。纯良外公看了信沉默了良久,然后火化了丁外婆,处理了后世,了解了来龙去脉还和丁外婆的家人翻了脸,说人好好的回老家,现在只有一个盒子,自此两家不要有什么来往了,说完就抱着我丁外婆的骨灰盒和一些遗物踏上了回黑龙江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