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的小站生活让老吴转变了来时的心态,一个是站上的技术员和工人都朴实和善,沟通方便,一个是老吴在不断的进行数据统计、资料搜集的过程中对于解决方案逐渐有了一些想法,虽然还远远没到形成方案跟家里汇报的程度,但至少也不像刚了解到细节时那样焦虑了。老吴时不时的可以从连接数据库的屏幕前走开来,到外面活动活动筋骨,放眼望望远处。在戈壁的那头,山看起来就像是水墨画中若隐若现的层峦,不是特别的真实。
这一天,就在老吴工间休息张望时,发现站门前面,准确的说是右前方有些距离的地方,突然起了一些变化,老吴说不好这个变化是怎么判断出的,但直觉来看,就是不一样了。那远处形成了一堵不高不低,颜色有些淡淡的褐色的“墙”。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堵墙它的边界并不规则,而且最重要的是,它似乎在移动,这个移动不是左右晃动,而是盯久了会觉得它在缓缓的向你移动过来,这是老吴在几十年的大好年华中没有见到过的。他正在怀疑自己的眼神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这时站上打扫卫生的工人也发现了这个,立马停止了打扫,并且中气十足的宣布“来沙尘暴了!”
站上大家的反应非常有趣,老吴以为,大家会惊慌失措的去收拾衣物,然后躲起来不再出门,事实上,大家的反应是在站里面很自然的站成一排,静静的欣赏这个沙尘墙的形成、推进,并且开始平静的谈论这场沙尘。老吴不好判断,大家是经常经历这个沙尘,变得无动于衷,还是不常见觉得稀奇。老吴后来总结,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最好的例子,在自然的壮丽形成和移动的阶段,能够欣赏的时候静静的欣赏,在这种壮美因距离太近而对人类产生威胁前选择抵抗或者躲避。
当有经验的人开始放大了嗓门,说已经只有一两公里了,大家才开始动作起来,把晾晒的衣服收起,老吴刻意的去观察了一下大家有没有对太阳能电池板、门窗玻璃等特殊照顾,发现还真没有人专门去做这件事,也许这些设施在设计的阶段已经考虑了当地风沙的影响了吧。随着院里的人渐渐变少,老吴也躲进了自己的板房。关闭好门窗,就靠在窗前,安静的等待着沙尘的到来。
说是沙尘暴,其实身处其中时,并不感到“暴”,相反,是一种非常沉稳安静有节奏的感觉。沙尘不是像龙卷风那样肆虐着走过,也不如大海的巨浪拥有强大的力量,它更像是一个“行走的低密度流沙厚雾”。说是行走,是因为用“移动”来形容这堵沙墙最为贴切,它整体缓缓地走过,走过板房时,外面的亮度渐渐变暗,但是又不像日食、月食那样变得漆黑,而是一种淡淡的棕黄色;说它是“流沙”,是因为除了整体的移动,其实沙暴中的细沙并非相对沙暴静止的,而是有它自己的节奏,细沙敲击门窗、玻璃,不像雨滴那样有叮咚噼啪的节奏,而是像一个个有形而无质的大个儿顽童前仆后继的用身体冲到墙壁玻璃上,沙沙作响。整个沙墙的移动,和细沙的行动相辅相成,形成了一曲老吴从来没有在任何曲子中听过的奇异节奏。
风沙就这样稳健匀速的走过这座小站,昏黄色一直笼罩着这片小小的天地,午餐老吴都懒得出去食堂,站上的师傅打了电话过来,老吴婉言谢绝了,直接烧了开水泡了一盒面凑合吃了,吃完继续靠在窗口斜望着外面的沙尘。细沙和尘土已经逐渐把玻璃粘的模糊,只能凭借声音判断它的存在,就这样沙沙,沙沙的不知道持续了有多久,直到外面天光大亮,渐渐有了人声。老吴推门出去,只见外面的天地终于变得分明,站上人来人往的在打扫、清理。老吴自觉地加入了清理的队伍,不知从哪摸了一把大笤帚清扫主控室墙底下的一段积沙。扫着扫着,扫到了一个圆润坚硬的东西,随手捡了起来,发现它并无重量,也难以分辨出清晰的颜色,但它有明显的形状,像是一个扁扁的盘子。老吴平常有一个怪癖,看见花就和花聊天,看见树就和树唠嗑,看见这么一个扁扁的物件,他也忍不住开口说道:“你怎么到这儿来了?”
与平时不同,老吴的这个问话得到了回答:“是的,我因为这次的沙尘被吹到了这里,当然,这也是我的本意,如果我执意不走,沙尘无法将我吹动,我也是为了这次的与你对话,才主动释放固着物,来到这里。”?老吴心里吃了一惊,但又不特别诧异,仿佛见惯不怪一样。“那么,你来这里是为了和我对话,可是你为什么想要和我对话呢?你又是一个什么……生命体呢?”老吴的脑袋里飞速的旋转,想要找到一个恰当又不失礼貌的称呼。“很高兴你的反应符合我的预期,这是我们对话继续的基础。”那物件又缓缓回答。“正如你所想,以当前星球的科技,固然能够做出如我形状的智能机器,可以实现与你的问答,但这样的机器目前不会出现在这戈壁滩,在承受风沙之后依然保持工作状态。从这一点推理下去,那么我就是你们所谓的地外生物,也就是外星人。”
老吴没有想到这个物件如此的直接,这与他在电影和小说里看过的主角与外星人相遇的场景并不十分相称,没有那种仪式感、悬疑感,甚至连陌生感都那么的单薄。包括这件自称外星人的物件,在自己自来熟的对话语境下,也是如此的自来熟,一切看起来都十分的可疑,老吴甚至怀疑这是刚才的厚厚的沙墙扫过这篇区域,造成了时空的扭曲,这个对话的发生,不过是一种精神的迷离或者黄昏下的出神。当然好奇心还是占据了上风,老吴决定继续这个对话。“那么,你说是为了与我对话而来,为何要与我对话呢?”“这是基于选择,也可以称为你们所说的'缘分'。基于我们双方的了解程度,我只能解释到此”。好吧,老吴心想,也有点窃喜和受宠若惊的感觉。“外星人觉得和我有缘分,特意来找我。。。”?“那么,对话的目的又是什么呢?”老吴问话,习惯了一个问题里面问出几层意思。比如“为何要与我对话”他自己心里想着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什么是我?另一方面是:目的是啥?当然,到了这个年纪,他也逐渐接受了,并不是所有的人,或者说,都没有人能理解他的一问双关的这种心底想法,因此在面对与这物件的对话时,也没有奢望它能够回答出两层意思,就又补问了一句,你跟我对话的目的是啥?虽然直白, 但这实在是老吴当前最想知道的问题。
这个问题问出,没有得到物件的马上回答,老吴抽身看了看四周,景象益发变得模糊,甚至分辨不出这是在站上还是在戈壁,也分辨不出是清晨还是在黄昏。“嗡……嗡……嗡……”的震动使得老吴突然抽身离开了原来的情景,睁开双眼,突然发现自己还合衣躺在宿舍的床上,伸手摸到手机,一看是家里一个座机的电话,接通之后,是问日常业务中的一些问题,老吴简要回答之后,挂了手机,回想刚才的情景,很像真的,又很荒诞,就穿上鞋子,推门走出板房。这时的小站,已经灯火通明,墙角、玻璃已经被站上勤快的汉子们打扫的雪白锃亮。老吴脚步匆匆的来到梦里发现那个物件的墙角,围着墙转了一圈,也并没有发现类似的物体。
“没有重量,没有颜色,只有形状的物体,也许只能存在梦里吧。”想一想,老吴又觉得释然了。不过,能说出“缘分”这样的话,特别符合老吴日常的所思所想。他经常跟别人说,"看缘分吧”。回想记忆不是特别清晰的对话的内容,老吴发现,目前还没有超越地球知识的内容,老吴自己给自己有了一个解释,应该是潜意识的作用,自己太无聊了,潜意识里顺着沙尘暴刮个外星人过来,给自己解解闷,也是不错的选择。
老吴无意识的抬头看了看晚上的星空,看见在头顶范围内的一小片忽明忽暗的星星似乎被一个圆形的圈圈围住,不像是风晕,倒像是那个物件放大了,浮在了头顶的天空。老吴这时突然没了胆儿,生怕再一句”你怎么飘到上面去了”,又引起那一大段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