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出身于官员家庭、或者学者、教授家庭,亦或是出身富商巨贾家庭,这样的孩子如果不是纨绔子弟,只要肯上进,大概率会成为有成就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从小接触的大都是有气度、修养、胸怀的人,这样的人大概率会自信、有胸怀。
可是如果出身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普通民众百姓,从小就面临升学、就业,要想出人头地,非得付出非常人的努力,还得有机遇,否则,只能泯然众人。这还不说社会底层民众,如靠出卖力气的民工等。当然这么说并不是歧视普通民众,说的是个道理。
付出努力,有了机会,能够把握住机会,实现了阶层跃升,并不一定见识、气度、胸怀、气质也能随之跟着跃升。例如:一个人非常努力,付出常人难以付出的艰辛,并把握住社会发展机遇,发了大财,成了有经济实力地位的人,甚至在某一经济方面是大佬,甚至是翘楚。可是后来又没落,甚至破产,最后烟消云散。都说富不过三代,这个连一代都没过。正应了那句老话“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是为什么,归根结底就是思想问题,见识问题,跟不上时代。不信,瞧瞧身边或许就有这样的人。
以小喻大,知微见著。
再说清王朝。清王朝的建立者是游牧在现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现在叫满族,那时叫女真族,妥妥的少数民族。女贞族的首领努尔哈赤在东北地区建立割据政权后金,后来他的后人趁着中原的大明王朝和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内战时,趁火打劫,夺了天下。
前面说过,清军进关夺天下时连随军家属都算上才20万人,面对亿万汉族人的明朝天下,满族人从心底来说也是满满的不自信。进关夺天下的清王朝统治者依赖投降清军的汉族官员从而迅速夺得天下,建立大一统王朝。
王朝建立后,因为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统治者采用很多方法和手段,恩威并重,维持王朝统治。但从心底来讲,清王朝的统治阶层始终防范汉族人,包括进入统治集团的汉族官员,这就是不自信的表现。
清王朝的前身割据东北地区的割据政权建立者叫努尔哈赤,他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努尔哈赤的祖上也不是首领,更不是官员,按照现在的网络语说就是一个屌丝。出身底层,但建立了割据政权后金。这样的出身就决定了他的见识、胸怀、思想,这个肯定会影响他的后人。再加上他后人建立的清王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大多数民族,从遗传的角度讲不自信是天生的。从维护统治出发,肯定是怎么有利怎么来。
历史镜鉴是唐王朝。唐王朝的建立者是李渊。李渊本人在北周的时候就袭爵是唐国公,后来在隋王朝还是唐国公。李渊的祖上、也就是父亲、祖父都是当时政权的大官,可以说是显贵大官。
李渊这样的出身,加上李渊又上进,李渊把握住机会建立唐王朝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李渊能不自信吗。李渊的儿子李世民能不自信吗?大唐王朝能不自信吗?
都说李渊是北魏鲜卑族后裔。可是北魏的皇帝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民族融合和改革,到了李渊、李世民时可以说是妥妥的汉族,再者他们自己也不认为是鲜卑少数民族,认为自己是汉族。他们从心底自信,能防范汉族吗?他们采取的措施虽说也是维护统治,但是怎么强大王朝怎么来,他们没有要防范汉族的目的和出发点。所以造就了盛极一时大唐王朝。
反观清王朝则不一样。
清王朝不自信,从心底就防范汉民族。虽口头上说满汉一家,可实际行为上又泾渭分明,例如满汉不通婚。这样一来表面上是一团和气,实际上是受潮的墙面——两张皮。人为的制造民族对立。这到了王朝面对危机时,能上下同欲、勠力同心吗?肯定不能。清王朝对内要在思想界维持高压,对外封锁国界,特别是沿海地区,除了渔民可以捕鱼外,严禁民众出海出国。也禁止外国和中国在除广州一地外的任何地方开展港口货物贸易。这样一来,中国不知道外国,外国也不了解中国。
说清王朝的统治者拒绝西方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物品吗?这个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清王朝康熙皇帝,就不拒绝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物品,他自己就学习西方的语言、数学、天文等。但只限于他一人。他不会在全国开展这样的学习行动。
清王朝也懂得热武器大炮的威力,也能运用这种武器。说明清王朝也知道热武器的价值。在明朝时的军队都曾装备原始的热武器,可是清王朝的军队为什么不不装备,仍然以大刀、长矛、弓箭为主呢?
这是因为清王朝的统治者为防范汉民族造反,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可惜,最后清王朝的统治者迫于时代和形势还是让军队装备热武器,最终也让装备热武器的军队打响了推翻其统治的第一枪——武昌起义,最后推翻了统治。
真是戏剧性啊!
清王朝的统治集团是那样出身,他们的思想能深远吗?
所以说清王朝的一切问题根源都源于思想根源。
如果清王朝的统治集团能早出现1000年,或许他们还能留名千古。可是时间不待人啊?
清王朝进关建立王朝前几年,公元1640年,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几经折腾最后成功后,英国就像开了挂一样,又像挂上最高档的汽车一样,蹭的一声就跑到世界的最前面去了。
因为英国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也最早进行了工业革命。那英国的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命性的变化,各个行业进入了机器时代,开始了社会化大生产,英国经济全面领先于西方世界,英国生产的商品几乎销售到全世界,但始终打不开中国市场,这也是后来英国向中国走私毒品并发动战争的原因。
公元1792年,也就是大清乾隆57年,英国的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乔治三世的信出使中国。第二年9月在热河行宫谒见乾隆帝,送上天体运行仪、望远镜、地球仪、毛瑟枪、榴弹炮、装备100门大炮的军舰模型、钟表、机织棉布等,骄傲地展示工业革命带来的科技成果,并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为通商口岸通商等。乾隆帝把礼物收下,但对通商等其他要求一概拒绝。并说了一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其实啊,大清朝乾隆帝和他的统治集团没有人知道来要求通商的英国在世界上的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在遥远的西方世界都什么样?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想知道,把英国当做向天朝大清来朝贡的番夷小国。至于马戛尔尼带来的礼物一概视为奇技淫巧,玩意儿而已。这还不算、为了宣扬大清国威,让马戛尔尼回国时从北京走陆路直到广州,看看大清朝的盛世。哪里知道这个马戛尔尼来一路,再回一路几乎把大清朝的底儿给看透了。他断言到:“中华帝国是一只破败不堪的旧船,只需要几艘战舰就能摧毁它的海岸部队”。洞察了古老中国衰败的不只是马戛尔尼一个人,使团的其他人也得出结论“中华帝国不是富裕国度,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马嘎尔尼的断言也是近50年后英国敢对中国进行武装侵略的重要参考。
大清王朝又一次了解西方世界、也就是近代世界的的机会之窗又关闭了,继续封闭、陶醉在自大世界里。
这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自古以来那些没落的大国或王朝哪个不是由于过去强大,后来自己沉沦,最后在外敌的侵略打击之下消亡的。
这是大到王朝国家层面。小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危机感,不奋发向上,沉迷于已有成绩,那离破产失败也没有多大距离。
再往小里说到个人也同理。
这个马嘎尔尼带来的礼物、特别是毛瑟枪、榴弹炮,在当时算得上是热武器的代表,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可惜都被耽误了。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在皇家的仓库里见到了60年前马嘎尔尼送给清乾隆皇帝的礼物,可惜都蒙尘土多厚,都长了锈了。
那西方世界对中国可以说是崇拜,心理上是仰视啊!马戛尔尼也不例外,可来这一趟对中国看法完全颠覆:他们看到这个从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以来大家都说的天花乱坠的中华帝国竟是如此落后。他们认为:英国不但比其他国家强,更比中国强,英国人比中国人强,英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后来的德国法西斯、日本法西斯都有同样的心态,认为老子天下第一,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都是劣等国家和民族,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无知和悲哀呀!但是马戛尔尼这一次来华却一举破除了西方、也就是欧洲对于中国的全部幻想和迷信,对48年后英国和大清朝开战奠定了基础啊。
这五个方面简单一比较就知道了大清朝和西方世界的差距了。大清朝到了后期吏治腐败,皇帝无能,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而这时候的西方的英吉利国、法兰西国等国家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呢。
以后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