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遇贵人
赵云正饮酒间,忽见人马动(见微知著,睹始知终),席上不见了刘备。
听得蔡瑁引军望西赶去了,云引着原带来三百军,奔出西门,正迎着蔡瑁,瑁谎称:刘备逃席而去,不知何往。
赵云是谨细之人,不肯造次(谨慎能捕千秋蝉,小心驶得万年船),即策马前行。
遥望大溪,别无去路,乃复回马,喝问蔡瑁,瑁言明:闻刘备匹马出西门,到此却又不见。
云令三百军四散观望,并不见踪迹,再回马时,蔡瑁已入城去了。
云拿守门军士追问,皆言:刘备飞马出西门而去。
云再欲入城,又恐有埋伏,遂急引军归新野(虎归深山龙得水,终知是人还是鬼!)。
刘备跃马过溪,望南漳策马而行,见一牧童,牧童停牛罢笛,认出刘备。
刘备因此想见牧童的师父司马徽,向牧童打听其师的朋友襄阳庞德公、庞统。
童子便引刘备到司马徽家中,忽闻琴声甚美,刘备教童子且休通报(打断他人是很不礼貌的行为,忌之),侧耳听之。
琴声忽住而不弹,一人笑而出言:琴韵清幽,音中忽起高抗之调,必有英雄窃听(传言有人偷听,琴弦会断,不知真假!)。
童子向刘备介绍:此即其师水镜先生也。
刘备慌忙进前施礼,衣襟尚湿,水镜言明:刘备今日幸免大难!
刘备惊讶不已(对方观察细微而已,何必惊讶!)。
小童再介绍:此刘备也。(介绍人的顺序:先介绍主人,再介绍客人)水镜请入草堂,分宾主坐定。
水镜问刘备何来?
刘备谎称:偶尔经由此地,因小童相指,得拜尊颜,不胜万幸!
水镜笑言:刘备不必隐讳,刘备今必逃难至此。刘备遂以襄阳一事告之。
水镜称:观刘备气色,已知之矣。
水镜问刘备: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古代一种迷信观念,认为偶数好,奇数不好。)耶?
刘备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
水镜则认为:因刘备左右不得其人耳。
刘备列举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相辅,颇赖其力。
水镜认为: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刘备表示:尝侧身以求山谷之遗贤,奈何未遇其人!
水镜言: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
刘备向水镜请教,水镜介绍:荆襄诸郡小儿谣言(凡谣言均为居心叵测之人的精心编制,绝非所谓的“民心”。欲破谣言,分析其利弊即可)。
谣曰: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
此谣始于建安初,建安八年,刘表丧却前妻,便生家乱,此所谓始欲衰也;无孑遗者,不久则表将逝,文武零落无孑遗矣;天命有归,龙向天飞,盖应在刘备也。
刘备闻言惊谢表示:不敢当!(满招损,谦受益!)
水镜指出: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问:卧龙、凤雏何人也?水镜借口天色已晚,让刘备于此暂宿一宵,明日当言之。
刘备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约至更深,忽听一人叩门而入,刘备起床密听之。
闻其人言:久闻刘表善善恶恶,特往谒之。及至相见,徒有虚名,盖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者也(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有时亲眼所见也未必是真,重大事项更应深入调查后方可行动)。故遗书别之,而来至此。
水镜言其不识明主,其人表示赞同。
刘备暗忖此人必是卧龙、凤雏,即欲出见,又恐造次(沉心静气,方易做出正确判断。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不会在任何时候违背仁,就是在紧迫之下也是这样,在逆境中也是这样。>)。
候至天晓,刘备见水镜,求与昨夜之人相见。
水镜称:其人欲往投明主,已到他处去了。
刘备请问其姓名,水镜只称:好!好!
刘备再问:卧龙、凤雏,果系何人?水镜亦只笑称:好!好!
刘备拜请水镜出山相助,同扶汉室,水镜谦言:其为山野闲散之人,不堪世用,自有胜其十倍者来助刘备,刘备宜访之。
二、脱险善后
正谈论间,赵云领军前来,刘备大喜,云下马入见言:刘备可速回县,恐有人来县中厮杀。
刘备辞了水镜,与赵云上马,投新野来,备诉说跃马檀溪之事,到县中,与孙乾等商议。
乾献计:先致书于表,诉告此事。
刘备从乾言,即令孙乾赍书至荆州,孙乾向刘表呈上书札,具言蔡瑁设谋相害,赖跃马檀溪得脱。
表大怒,欲斩蔡瑁,蔡夫人出,哭求免死,表怒犹未息。
孙乾言:若杀蔡瑁,恐备不能安居于此矣(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表乃责而释之,使长子刘琦同孙乾至刘备处请罪(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琦奉命赴新野,刘备接着,设宴相待。
琦向刘备请教免祸之计,刘备劝以小心尽孝,自然无祸。
次日,琦泣别。
三、迎敌小胜
刘备见市上一人,长歌而来,刘备闻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卧龙、凤雏乎?遂下马相见,邀入县衙。
问其姓名,答:乃颍上人也,姓单,名福。久闻刘备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辄造;故行歌于市,以动尊听耳(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只有发出光,人们才能发现金子)。
刘备大喜,待为上宾。
福教刘备将的卢马送予与刘备有仇怨之人,进而免祸,刘备闻言变色,言明不敢闻教。
福笑言:以此言相试耳(言语最易作假!观其言行,共同处事,方见其真心)。
刘备改容起谢,拜单福为军师,调练本部人马。
曹操自冀州回许都,常有取荆州之意,特差曹仁、李典并降将吕旷、吕翔等领兵屯樊城,虎视荆襄,探看虚实。
吕旷、吕翔主动向曹仁请精兵五千,取刘备之头,以献曹操( 吹牛不带缴税;拍马花费银钱)。
曹仁大喜,与二吕兵五千,前往新野厮杀。
刘备得知,请单福商议,福献迎敌之计,刘备从福计。
赵云一枪刺吕旷于马下,翔措手不及,被张飞一矛刺中,翻身落马而死,余众四散奔走,刘备合军追赶,大半多被擒获。
刘备班师回县,重待单富,稿赏三军。
四、意气报仇
败军回见曹仁,报知:二吕被杀,军士多被活捉。
曹仁大惊,与李典商议。
典建议:按兵不动,申报曹操,起大兵来征剿。
仁则坚持领本部人马报仇,不通知曹操。
典劝谏:刘备人杰也,不可轻视。仁认为:典胆怯。
典解释:典非怯战,但恐不能必胜耳。仁怒,怀疑典有二心,表示必欲生擒刘备!
典则建议曹仁去,典守樊城,仁表示:典若不同去,真怀二心矣(意气用事,人和必失,如能慎始,必可昌隆)!
典不得已,只得与曹仁点起二万五千军马,渡河投新野而来。
预知胜负何如,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