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指着地上的六个强盗问到:“智深,这次你又要如何处理这些个贼寇,可否要再次放走他们,给这些个贼寇来个七擒七纵,好让他们回心转意?”
唐僧仍是低头不语,一直做不出来决断,直到此刻,他才看到手中观音菩萨赐下的九锡禅杖已经是沾满了血迹,回头再去看刚才被他钉在地下的强盗头子,早已没了呼吸,死去多时。
一旁,老陈已经拿来了麻绳,和儿子一起将剩余的五个动弹不得的强盗再次捆住了手脚,拉到了唐僧面前交给他处置。
然而,唐僧却仍然是沉默着,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孙悟空想起来灵台铁匣里一个周姓大儒的话来。
第一个爆发的人是老陈的儿子,老陈晚年得子,儿子是老陈与妻子八十岁时所得,所以老陈虽然已经一百多岁,儿子却仍然是一个青壮。
老陈的儿子用跪在地上哀求道:“圣僧,这五个贼人杀死了我的阿妈。求求你杀了这五个人贼人吧!”
唐僧这才知道,老陈的老妻已经被贼人杀害,想起她昨日借给自己针线修补僧袍,心里不由得一阵凄凄。
“你们师徒法力高强,云游四方,贼人想要报复,自然是找不到你们,也打不过你们,可你们走后,这些贼人再来报复,我们又该如何呢?”
见唐僧良久仍然没有做出决断来,老陈之子停止了哀求站了起来,回到了屋中,再出来时手中已经拿着一把菜刀,一出门就朝着地下的被捆起来的贼人砍去。
唐僧用禅杖挡住了老陈之子的菜刀,他仍然见不得杀人,虽然刚才自己已经杀死了一名贼人,确实为了救人,如今再要他杀人或者看人杀人,他还是不愿意。
“你这道貌岸然的贼秃,昨晚只顾自己的功德业报,不肯杀了这六个歹人,今日我阿妈的命谁来赔?”
即便老陈之子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唐僧却仍然是下不了决断。
孙悟空知道,他这徒儿,即使是如今已然比施瓦辛格还要强壮几分,力能伏虎,心里却仍然是一个愚善懦弱的文弱和尚,要向改变他这个性子,该到了自己这个师父出马的时候了。
“智深徒儿,既然你还是下不了决断,不妨听为师讲一个故事如何?”
唐僧心中此刻正无比的犹豫徘徊,听到师父的话当即回道:“请师父教我!”
“宋国有一和尚姓鲁,与你同名,法号也唤作智深,此人虽然是个和尚,却是个花和尚,从不守任何佛门戒律,终日喝酒吃肉。”
“他曾经在闹市中将人三拳打死,也曾落草为寇,打家劫舍过活,此人死前自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你可知道后世之人如何说这个和尚?”
唐僧思考起来了这个问题,宋国,他修习过历史,知道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和尚鲁智深他却从没有听闻过这个名字。
既然没听过这个名字,唐僧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回到道:“既然此人身为佛门徒儿,不仅喝酒吃肉,还杀人放火,如此违背戒律,恐怕后世之人会唾弃他,这人死后也会堕入阿鼻地狱。”
“错了,错了!”
“鲁智深此人,不仅没有背负骂名,被世人称赞为一代高僧,说他乃是真正的大英雄,连皇帝都追封他为义烈昭暨禅师你,有人评价他是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你可知为何?”
“徒儿愚钝。”
“只因为,这个虽然不守清规戒律,却是个实实在在的好人,他在闹市将人打死,是因为这人是当地一个欺男霸女的恶霸,他打家劫舍,却是在劫富济贫,把那些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钱财劫过来,再分给穷苦百姓!”
“智深徒儿,你说这位鲁智深师父是个好人还是个坏人?是个好和尚还是坏和尚?”
唐僧思考了良久,终于说到:“这位鲁智深师父虽然不守戒律,却是在实打实的做好事,自然是一个好人,只是未必是一个好和尚?”
“那你如今又要做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好和尚?”孙悟空对着唐僧发出了灵魂拷问。
“这,这,这……”唐僧虽然佛学修为精深,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有做一个好人和做一个好和尚矛盾的一天,一时间“这”了好久,最后也没有个答案。
唐僧自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孙悟空也是看了灵台铁匣某本《选集-矛盾论》一书中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才对这个问题有了些了解。
“徒儿啊,莫要想太多,你只需要记住,和尚首先也是人,要做一个好和尚,首先就要做一个好人。”
见唐僧仍然没能醒悟过来,孙悟空对着唐僧当头棒喝道:“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痴儿,还不动手?”
陡然间,唐僧心中电光火石一闪,突然举起了禅杖,对着地上的不能动弹的五个贼人,连砸五下,将这个五个贼人的脑袋统统砸成了开瓢的西瓜。
砸爆了五个贼人的脑袋,唐僧跪倒在地,念了一遍往生咒,对着孙悟空说道:“师父,徒儿已然明白了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的道理。”
“既然这些贼人要杀人作恶,徒儿杀了他们,既是在保护普通人不为这些恶人所侵害,也是在让这些恶人不要在作恶。”
“这些恶人作多了恶,死后自然回下阿鼻地狱,徒儿杀了他们,他们就做不了恶了,死后自然也不用下阿鼻地狱。”
“徒儿虽然杀了这些恶人,但却是为了救这些恶人而杀死了他们,徒儿杀这些恶人的时候,不是怀着嗔恨的心去杀的,而是带着慈悲和同情去杀的。”
“即使徒儿死后因此下阿鼻地狱,但为了救了这些恶人让他们免受阿鼻地狱之苦而下,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师父的良苦用心徒儿终于明白了!”
孙悟空欣慰的点了点头,突然问道:“智深徒儿,只是你杀贼就杀贼,为何非要把这个几个贼人脑袋开瓢呢?”
唐僧摸了摸自己的光头回道:“徒儿也不知道为何,自从跟着师父修炼的第一天睡过一觉后,就老是梦到脑袋开瓢的怪事,刚才恍然大悟,不由自主地就将在这几个贼人脑袋瓜开了瓢,师父如果不喜欢,弟子往后便不做了。”
“不不不,师父甚是喜欢,先贤说过:对好人要像春天般温暖,对待恶人要像严冬般冷酷,你往后就这样吧。”
唐僧思索了片刻,也不知道这句话是哪位先贤说的,只是觉得很有一番道理,他的脑子有了一个猜测。
自己的师父虽然为猴怪异了一些,却是一个实打实的哲人,有着不逊于孔孟老庄释迦摩尼之才,却又为人一场谦虚。
自己之前听到那些道理,什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只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包括刚才那个鲁智深的故事和那句话,恐怕都是师父自己想出来的。
只是师父品德高洁,为猴谦虚,不贪慕这些虚名,已经达到了佛法中无人、无我、无众生的极高境界,因此每次都是假托古人之口说出来,或者编一个故事,寓理于事,真乃是世上少有的道德君子也。
师父的脑子里的无数道理和句子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唐僧自然是永远猜不到的,任谁也不会想到世界上居然有灵台铁匣这样囊括了古今未来所有知识的宝物。
同样,唐僧不知道的还有另外一件事——六贼的身份。
在孙悟空灵台铁匣里出现的第一本书《西游记》中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如此记载:
这六个贼人“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和孙悟空交谈时,这六个贼人总是“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 。
六个贼人不是普通的贼人,而是唐僧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化,唯有除去了六贼,唐僧才能六根清净。
在《西游记》原书里,是孙悟空在唐僧反对之下杀死了六贼,让唐僧的六根得以清净,如今却是唐僧自己动手杀死六贼,真正的做到了六根清净。
六根清净,不是说没有了欲望,化作了傀儡一般的事物,而是跑开了杂念,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本心。
想到这里,孙悟空不由得出口作了一首偈语:
平生爱修善果,从不杀人放火。
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
咦!陈家庄里杀六贼,今日方知我是我。
话说唐僧一时心慈手软,放了六贼,差点酿成大祸,经过孙悟空的教诲,在陈家庄杀死六贼,清净了六根,明白了本心,为老陈的老妻做了一个超度仪式后,又要启程上路,预知唐僧往后会有何变化,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