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洌,种洌”
一阵疾呼从演武场围墙外传来。
种洌转头一望便见大哥种浩快步而来。
“大哥这急性子,怕是改不了了。”种洌心中默默的想着,放下手中石锁迎面过去。
“大哥,着急成这样,怎么了?”
种浩一脸焦急的说道“父亲晚些便到清涧,年前约好了一起从军,我记着这事,得到消息便来这边寻你。急死个人。”
种洌心中猛然一个激灵,叔父回清涧了?
近几年,因政和六年种师道统陕西河东十万大军于东线臧底河城,八日击溃西夏主力,晋升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后,便四处奔波。
宣和元年,宋夏战争大规模升级,双方都投入重兵,西夏集结主力于西线,三月在统安城全歼宋大将刘法所部,东线四月童贯统宋军主力以种师道为统制,出萧关向西夏,兴,灵腹地方向出击,西夏见种师道童灌齐至,便主动退走,放弃永和踏割两座要城,宋军东线主力一直推进至鸣沙也没有遭遇到西夏主力,遂退兵,实为粮草补无法维系所致。
战后六月十七,种师道因此建节,官拜保静军节度使。随即,种师道以年老病衰为由,请求隐退,此时的宋徽宗却不肯放他离去。
恰在此时北方风云变幻,名为完颜阿古达的奴酋却带领着女真一族强势崛起,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起兵反抗辽国残暴统治,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短短两年,任谁又能想到,一群实实在在的所谓蛮夷面对体量巨大且压着泱泱天朝大宋的辽国,一路摧枯拉朽侵占几乎一半辽国,大宋庙堂众臣以及整个天下,瞠目结舌!!!!!!!
为加强整体西北兵防以防西夏卷土重来的种师道便很少回清涧城老宅,种洌又碍于年幼,除过年节,几乎很少见到种师道,这时一听种师道回了清涧,不禁心中一阵发紧,坚毅的脸上又隐隐泛起阵阵兴奋的红晕。
“大哥稍待,容我去洗漱咱们一起去接伯父。”说完便快步朝自己的小院跑去。
“你这小子,等等我,”兄弟二人一路嬉笑打闹着远远跑去了。
清涧城外的二十里的官道上一名年过花甲的老人巍峨的坐在一匹黑色大马上,静静的聆听身边紧随的几名官员的低语。
“相公,还有二十里便到清涧了。”
老人微微点头回了一声。
“嗯。”
嘴角微笑心中不禁想起年前宗祠内的那个夜晚。
点满萤火的宗祠大殿里,老人闭目站在供桌前,缓缓的思虑着这个国家的走向。
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缔结海上盟约,联合伐辽,宣和四年四月南方大乱,时有巨冦方腊在睦州帮源发动起义,字号圣公,年号永乐,设置官吏将帅建立政权,不久便攻下北宋南方钱粮重镇杭州,并得到多地响应,东南震动。这个天下终究乱了呀。
思维缓缓流淌的同时一声异响引起了老人的注意。
“啪.....”
老人微微皱眉。断声喝到。
“出来!”
只见一个身材高挑的少年,畏畏缩缩的从神案后挪移了出来。
“深夜不睡,为何在宗祠?”
少年慌忙跪地快答道。
“侄儿睡不着,便来这里陪陪父亲。”
本欲发怒的老人,看看上方的灵位,颓然一叹。
“唉,终究是我没有看顾好他,你怨叔父吗?”
少年清脆爽朗的答道。
“不怨。”
“为何?”
“父亲为国捐躯,马革裹尸,已成军人夙愿,侄儿只会替父亲欣喜,何来怨恨。”
“哦?军人夙愿?”
“世人皆道当兵吃饷动辄便是贼配军。你小小年纪却称其为军人,说来听听,何为军人。”
“受国家百姓粮米供养亦需豁出性命守得国家百姓尊严是为军人。”
老人微微皱眉随机又舒展开来。
“你从哪里学的这些?”
“侄儿自己想的。”
“自己想的?近来学了些什么?”
少年按捺住内心的紧张,躬身应道。
“前日宗族学堂刚刚学完六韬。请叔父考教。”
老人随即开口问道。
“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
少年肃穆答道。
“将有三,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
“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寒暑,出隘塞,犯泥途,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
“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
“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饱饥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老人点头,随后问道。
“此句何解?”
少年答道。
“将帅需与士卒同寒暑,同饥饱,同劳苦,同安危。”
听到此处,老人心情极好,又追问道。
“种洌,伯父问你,有何志向?”
少年突然昂首挺胸,说道。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老人哈哈大笑走近少年拍了拍他的肩膀。
“好孩子,回去休息吧。你父有个好儿子,足以瞑目。”
少年这才慢慢的走向大门。
就在关门的那一刻,少年蓦然回头大声说道。
“伯父,可允我参军?”
老人背对着少年,微微一笑答道。
“你尚年幼,好好读书,待过两年,你来寻我。
少年一脸欣喜。说道。
“谢伯父成全,侄儿告退。”
朦胧的夜色中。少年欢快的背影慢慢消失在庭院道路的尽头。隐隐传来私隐似现的歌声。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气卷,马长嘶,剑气如霜........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中华要让四方来............”
只剩老人巍峨的身影站在门前看着那个离去的少年嘴角轻轻挑起默默的念了一句。
“种家,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