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爆发
战国时何时开始的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公元前475年,即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家攻智:还有一个说法是公元前405年赵韩魏三家分晋。我更倾向于公元前405年,因为从那时开始,一切都与以前不一样了。
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比春秋时期更为明朗,就是兼并与被兼并关系,当然我说的国际关系,是指可以参与这场游戏的国家,不是不入流的莞尔小国。
在这样的国际关系之下,士作为左右国家力量的一股力量,越来越受被各个国家的君王重视。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春秋时我们所熟悉的是作为君王“五霸”,而战国大家知道商鞅、白起、吕不韦这样的臣,历史第一次把主角变成了人臣。
在这样活跃的空间之下,知识分子得以大展其才。魏文候用法家的李悝进行变法,富国强兵;任兵家吴起守卫西河,拒秦卫国;起儒家崔相御朝廷,上下一心,魏国成为战国第一强国。
中原之地的魏国陡然崛起,它用新时代的铁拳打醒了,尚处迷蒙时期的各国,想强国只有用人,而这人就是代表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魏文候的后代梁惠王因错失了商鞅、孙膑两位奇才,而使邻国强盛,自己则一蹶不振。
就在这样空前的大背景下,脱胎于儒家学派的学者,因儒家的王道之学与时代不符,转而自成一派,如墨子、杨朱等人。
始建于齐桓公时的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鼎盛,一时之间法、儒、道、墨、兵等百家相互讲学,而其包容正是那个时代的表现。举个例子,稷下学宫的主流思想是黄老之学,可儒家学派的荀子,却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的祭酒,也就是校长。
总的来说战国时期的思想,已经不是春秋时的涓涓细流,而且巨江并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