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主角
在之前的文字中,我曾微微带过时代主角的问题,接下来我要着重阐述该观点。
首先就我认为,春秋时代的主角,是各个国家的君王,也就是人主,战国反之。
春秋时期的五霸,即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当然版本不同,对五霸的定义也不尽相同,受文章所限本文就不进行分析。
齐桓公重用管仲,使齐大治,有进行争霸战争的实力。虽然战争时,桓公不一定是直接指挥者,可他必到场。《曹刿论战》是一篇传播很广的文章,其中曹刿一方的君王—鲁公,是亲自到场指挥战争,而且是作为战争一方的核心。从中可以看出春秋时,国君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绝对中心,而且国家大事是要亲力亲为的,相同的文章可参考《烛之武退秦师》。可后世的历史告诉我们,像他们这样干正事的国君不多,至少是大部分国君都不是很敬业的。比较经典的有南唐后主李煜,还有超脱了二十几年不上班的嘉靖皇帝。
《史记,秦本纪》中太史公笔下的秦穆公,是秦春秋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国君,他也是那个时代国君的一个楷模。为了与晋交好,他娶了献公的女儿;为了兴秦争霸,他五张羊皮换百里;为了救邻国之难,他不记前嫌发粮救晋;为了贤才由于,他不惜重金间西戎。在他为秦主时,千古贤相百里奚“三置晋主,并国十二,遂霸西戎。及自奉时,暑不张盖,劳不坐乘。死之日,百姓悲苦,如丧父母。”,可也掩盖不住他的光辉,老丞相仅仅只是他的配角而已。
唯一一个在春秋时,以自身对君王发起挑战的是—吴相伍子胥。惜墨如金的《东周列国志》,甚至还用出五章以伍子胥为主角,时至今日人们都知道“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伍子胥千金报浣女,存郑义渔丈”“伍子胥掘墓鞭尸,为报父兄仇”等,可作为人臣的光辉时刻,很快被一代熊才勾践的崛起所掩盖。
时间到了战国,魏国中庶子公孙鞅持李悝的《法经》入秦,与秦孝公嬴渠梁一拍即合,君臣同德使秦富甲西方,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这四个字,让国君成为了配角,时代的主角变成了士,人臣第一回作为主角主宰天下。
再后来苏秦游说六国,配六国相印按《史记》的说法是
北报赵王,乃行过雒阳,车骑辎重,诸侯各发使送之甚众,疑於王者。周显王闻之恐惧,除道,使人郊劳。原文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不仅诸侯要打苏秦的溜须,就连天下共主的周王,都要拍苏秦的马屁。
例子不需太多,有代表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