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衰微
能代表春秋战国最具张力的形式,就是战争,不过两个时期的战争具有很大的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两个时期思想的差异。
首先我要纠正一点,关于兼并战争的问题。人们常识上认为战国时期兼并更加剧烈,可事实上春秋时期,尤其是大国争霸战争时,兼并更为剧烈。
齐桓公时,长江流域还有近百小国,可到战国前期存楚越二国。周初封国,按《周礼》的说法是“封五公,六候,七伯,二十五子,百男”。虽爵位不同,可上面提到的都是诸侯国,周初是已有这么多诸侯国,为什么战国时期仅存十几个国家,我就不过多赘述。
虽然春秋时兵伐征战,可大家都奉行周公的王道,也就是以举义兵伐无道,剧烈的兼并很少发生,大国战争的胜负主要是维护和主持正义。比较典型的是秦晋韩原之战,这场战争的发起者是晋惠公,而他发动战争的原因也很无耻。早先晋国发生灾害,粮食不够吃发生饥荒,晋惠公给秦穆公求救借粮,秦穆公很爽快的就借给他。可到秦国有难问晋国借粮,晋惠公不仅不借,还发兵秦国。战争的胜负充满了戏剧性,爆发饥荒的秦国打赢了晋军,还俘获了晋惠公。当然秦穆公最后把晋主放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时期是义战。
也就是在春秋这个民风淳朴的时代,出现的思想家都是或多或少有王道思想,解决问题因从义而不是力,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最为浓厚。
到了战国时期,王道已成丧家之犬,重于勾起人欲望的霸道成为主流。这里我举俩个例子,一个是商鞅入秦用王道说秦公,差点被赶出去。还有一个是孟子见梁惠王。
战国时王道衰微的主要原因,可以出战争演变上看出。我记得秦武成候王翦曾说:“古者约日而阵,皆阵而战,步伐俱有常法,致武而不重伤,声罪而不兼地,虽干戈之中,寓礼让之意,故帝王用兵,从不用众;齐桓公作内政,胜兵不过三万人,犹且更番而用。今列国兵争,以强凌弱,以众暴寡,逢人则杀,遇地则攻,报级动曰数万,围城动经数年,是以农夫皆操戈刃,童稚亦登册籍,势所必至,虽欲用少而不可得。”
我把战国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变法图强时期,这一时期各国相继采用不同思想变法,其中以法家主导的魏秦变法最为成功,这个时期也是百家真正意义上出现的时期。第二个时期是合从连横时期,因为个别国家实力太过雄厚,对各国林里的格局产生了影响,使善于外交的百家,尤其是纵横家活跃于各国之间,这一时期也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格局。第三个时期是统一战争时期,以秦军在长平的胜利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个时期六国丧失了抗衡秦的能力,因秦战略的高明统一只是时间问题,也就在这时思想开始汇总,像吕不韦之类的杂家越来越多,即便是有兵家四圣之称的尉缭,他思想也有很重的大一统在其中。究其原因是天下要统一,那思想也统一。
霸道是战国时期的主流,真正意义上王道之学,世至今日都再未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