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
子皮不仅重用贤才,而且能够毫无保留地帮助青年管理政事。子产也不辱使命,能够坚持真理,在子皮做出错误决定的时候能够直言进谏。这些都能表明贤德人不仅互相重视,更互相批评。不因为有恩则纵容恩人做错事,不因为权贵而放纵权贵辱礼法。
§§13. 不惧免官
柳下惠本姓展,名获,字禽,是春秋时期鲁国人。
柳下惠本是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在一个叫“柳下”的地方,“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柳下惠被公认为中国柳姓的始祖。
柳下惠曾在鲁国担任士师。士师是掌管刑狱诉讼的官。柳下惠为人刚正不阿,不会逢迎,因而得罪了权贵,竟接连三次被罢官。因为他道德高尚,学问渊博,名满天下,各国诸侯听说后,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了。有人问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道:“如果刚直不阿,到哪儿还不得让人罢了三次官;如果逢迎苟合,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呢?”
如此一来,柳下惠的名气更大了。
有一年,齐国的国君派人向鲁国国君索要鲁国的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舍不得,却又怕得罪强大的齐国,便打算用一只假鼎冒充。但齐国的使者说:“我们不相信你们,只相信以刚正不阿闻名天下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鲁庄公听了,只好派人去求柳下惠帮忙。柳下惠说:“信誉是我一生唯一的珍宝,我如果说假话,那就是自毁珍宝。这样的事我怎么能干呢?”鲁庄公无可奈何,只得将真鼎送往齐国。
柳下惠退居柳下后,招收弟子,传授文化、礼仪,深受乡人爱戴。
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他的坟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秦始皇攻打齐国时,秦军路过柳下惠墓地,秦始皇下令说:“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杀无赦。”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柳下惠的坟墓,在四周立上了界石。为了防止汶水冲蚀,还在坟墓的南、西、北三面筑上土堤,在坟墓的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并植杨柳千株,人称“碧玉千树,青丝万条”,为泰安一景。
简评
孟子非常推崇柳下惠,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为四大圣人。他认为柳下惠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听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态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因此,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刚正不阿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14.酒会绝缨
春秋时,一次,楚庄王在宫廷举行宴会,朝廷的大臣们都出席了,筵席到了很晚还没有结束,人们都喝得半醉。突然大殿上的蜡烛灭了,屋里一片漆黑。当时趁着黑暗,有一人在黑暗中拉扯王后的衣服。王后急中生智,伸手把这人的帽带子给拽断了,并悄悄地告诉庄王说:“有人拉我的衣服,我把他的帽带子拉断了。您快点上蜡烛,看看是谁。”庄王心平气和地说:“不要这样做!”于是,立刻下令说:“今晚和我一起痛饮,如果大家不拉断自己的帽带,就不算是喝得畅快。”于是在场的官员纷纷把帽带都拽断了。因此,谁也不知谁是被王后拽断帽带的人。
过了几年,吴国攻打楚国,在战斗中,总是有个人暗中保护庄王和敌人英勇作战,并五次冲入敌人军中,最后拿来敌军的头献给庄王。庄王感到十分奇怪,便问他:“我对你跟别人一样,为什么你却对我这样忠心呢?”那人跪下说:“我就是那个酒醉失礼,在宫殿被王后拽下帽带的人!本应该立刻处死的,但是,您却宽恕了我。我一直感到内疚,今天才有机会报答您,为战胜吴国出一份力。”
简评
退一步海阔天空,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国君能有这样的度量着实不容易。人都有犯错误的 时候,如果都抓住不放,最后只会失去人心、人人胆战心惊。治理国家是这样,为人更要常怀宽容之心。
§§15.言而有信
鲁僖公二十五年,晋国攻打原国。晋文公命令部队携带三天的粮食,说三天打不下来原国就撤军。
到第三天的时候,原国还没有投降,晋文公就下令撤退。这时,派往原国探听消息的人回来报告,说:“原国马上就要投降了。”于是,军队的官员请求晋文公等原国投降后再撤。晋文公说:“信用,是立国的根本,百姓靠它来生存。如果为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让百姓失去依靠,那样的话,我们会得不偿失的。”
于是晋军就向后撤了三十里,原国随后也投降了。
简评
信用是立国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言而无信,一时骗了他人的信任,长久下来就不会有人再和你交往,更不用说生意往来或者交易。不管是做什么,都讲究信用第一。这是为人处世永恒不变的真理。
§§16.秦昭王请范雎
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辅佐秦昭王,上继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之大业,是一位在政治、外交上都有建树的谋略家他不仅是秦国历史上的贤相,也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范雎少年时就怀有雄心大志,但是苦于家贫,后来投到魏国大夫须贾门下,希望有朝一日能得以发挥自己的才智。
但是须贾嫉贤妒能,他认为范雎的辩才之能抢了自己的风头,便借机暗害他。最后在吏卒的帮助下,范雎才得以逃走。在魏国人郑安平帮助下,他藏在民间,化名为张禄。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入魏。这时的秦国,由于变法而有了富国强兵的坚实基础,经惠文王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国势更加强盛。秦国有荐贤者与之同赏的,举不肖者与之同罪连坐的政策。因此,秦国的有识之士,时常注意寻访人才。
郑安平听说秦国的使臣到来,便冒充普通士兵去服侍王稽,想借机为范雎通融。通过郑安平的引见,再加上和范雎的长谈,王稽发现范雎是个少有的贤士。使命交接完毕后,带着范雎,前往秦国。
范雎到秦国之后,住在下等客舍,过着粗食淡饭的生活,一年多都没有得到任用。后来经过他观察之后,对秦国大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上书秦昭王,秦昭王见书大喜,重谢王稽荐贤之功,命人用专车召见范雎。
范雎进入秦宫,早已成竹在胸。秦昭王走来,他故意不趋不避。宦官见这种情况,大声斥责他:“大王已到,为何还不回避?”
范雎反唇相讥,说道:“秦国何时有王,独有太后和穰侯!”这话正是昭王心中大患。昭王听出话中有话,又恰恰点到心中隐痛,把他引入密室,单独倾谈。
秦昭王毕恭毕敬地问道:“先生以何教诲寡人?”范雎一再“唯唯”连声,避而不答。最后,秦昭王深施大礼,苦苦乞求说:“先生难道永远不愿意赐教吗?”
范雎见秦王心诚,这才婉言作答:“臣下并不是要故意这样,没有看见大王的真心不敢随便讲出真话。臣不是怕死不敢进言,臣怕天下人见臣忠而身死,从此缄口不语,裹足不前,不肯向着秦国。”
最后,范雎仔细分析了秦国的政治弊端和隐患,并且指出很多解决的办法和策略。
秦昭王听后,推心置腹地说:“秦国地处僻远,寡人糊涂。如今能得到先生您这样的贤才,真是三生有幸。从此以后,事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愿先生好好教寡人如何处理,不要有什么疑虑。”
秦昭王从此重用范雎,在范雎等人的带动下,秦昭王能听取他人意见,不断改进。后来的秦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比以前更加强大和富有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