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家上下热火朝天忙开了。立冬之后,大多农户都是忙着翻晒粮食,农田堆肥之类,农家媳妇们则是忙着储存些冬菜之类,磨豆子打豆腐腌制萝卜和萝卜缨子,还有榨菜和野生蒜头之类。
金家老大老二短工也不做了,开始联系着村里瓦匠木工盖房子的事儿。金老四还是只能上山砍些细柴,重的活还是承受不来,但同时也负责监管山上砍木头的堂弟们。盖屋子主要请了金大爷和金三爷家的堂兄弟们和堂侄儿们,这是农家不成文的规定。起房子先找本家帮忙,本家不够手才找村人帮。
金家媳妇们的活计也因为盖房子的事儿重新调整了下。老大媳妇赵氏和老二媳妇钱氏负责管盖屋子的亲戚们的一日两顿饭食,等房子上梁再一家割些肉买些酒还要扯上布提上点心上金大爷家和金三爷家。这也是村里的礼行,这帮忙后的礼根据帮忙时间长短来定,三五天的,救割点肉打点酒就成了。五到十天的,则再加上点心糖果,酒肉也重上许多。半个月左右的,则需要加上布匹了,超过半个月的,则看情况添些银钱。这盖房子,需要差不多一个月往上,所以银钱也差不多约定俗成,给上一两,为难的给上六百文也是要的,取个好兆头。
老三媳妇平时多忙着刺绣,这段期间也得和老四媳妇一起,收拾屋子,把东厢房那带给腾出来,先拆掉。等新屋的东厢房起好了,再搬过去一部分,然后再拆西厢房。因为金老头坚持把新房地基划在老房地基附近,这样才不至于败坏了老祖宗留下的家业。至于建房这段时间,怎么住金老太也安排好了。
说起金家老宅子的格局,就不得不说金凹村的奇特格局。金凹村三面环山,除了越岭山因为瀑布形成深潭,而深潭又分东西走向,沿着与东西外山交界处形成东山溪西山涧。村人为了防空涝灾在东西山角各挖了个深坑,也就是东潭西塘,正好和越岭山脚下的浅溪连在一起。浅溪平时都是村里小子们的快***,夏天更是,只要不往东潭西塘走,大人们都由着。进东山的路也是绕着东潭沿着东山溪往上走,林西山的路也是绕着西塘沿着西山涧往上走,山上迷路了只要听着水声就能找到下山的路。
从山脚下浅溪往外很大一片则是稻田,还算肥沃的土地,稻子也是一年两熟。东潭西塘沿着靠东西山那两片,则是旱地,种些地瓜土豆玉米的。那稻田和两边旱地的中间则是金凹村的村庄了。
确实是村庄,很久前金家老祖避世而居特意打造的,回字型村落。回字型正中心是金家祠堂,然后围着一圈是以金家族长为首的金家老人,或金家主嫡脉,主要是嫡长那脉。这一圈老房子是分内外两个朝向,形成背靠背守望之势。然后正东南西北各开一条道,来到外围。外围一圈依然是内外两朝向两排房子,沿着正东南西北四路出去,则是稻田和林地了。朝北是越岭山,朝东西两山,朝南则是村主路,连接东山村西山村,往东是镇上了,往西是其他靠山一带的村子了。
金凹村的屋子都是简易版四合院类型,正北三间正东正西都是三间,只有正南只有大门左右各一间,基本是十一间屋子的格式。至于各自屋子有没有隔出小间来,看各房自己。
金家院两老住上房东间,隔出小间是金花儿的闺房。金老大住上房西间,隔出闺房是金瓷儿住,中间是堂屋。东边三间前两间是二房三房带着各自的小闺女住,第三间是延木延森。西边三间是四房五房,第三间是延林延槐。南边大门左右两间分别是延杨延桦带着延柏,延枫延松带着延树,刚刚好,够住。
现在新房考虑到各方面的问题,把原本用来种菜的地儿用来盖屋子。回字型村庄外围本就是各支脉里子孙众多,成家立业的需求扩展来的,都是宅基地。金老头当初就预留了给子孙起屋子的宅基地,只不过孙子未长大之前一直用来种菜添加收入,和很多人家一样。
不过也不是所有村人在子孙长大后还住一起的,村里除了围着祠堂那一圈内外屋子是密挨着的,外围这一圈内外都是用菜地隔开的,没那么拥挤。如果有后代不愿住一起,则可以在沿着东山西山那一排起背靠山坡的单朝向房子。
金家院没有分开居住的理由,但金老头也没忘记等明年开春闺女出阁子孙上了学堂后分家不分户的许诺,所以这房子就得建得更合理些了。金老头在那儿苦想新屋格局的时候,阿至也跑过去小脑袋凑在图纸上认真思考。即使知晓一些家族奇传的金老头,也没法真正将自个儿孙女供起来待,实在是和传奇中的祖奶奶风华不符。
传奇中金家祖奶奶从生下就能开口言,然后便是一个接一个的好主意,带领全族走出村,走向京城,直到权利高峰,后来又莫名归隐,寻仙等,直到不知踪迹,只有金凹村还留下金家一些旁支在此繁衍生息。
而自家孙女,出生没有什么不凡,直到老四遇上生死关,才显现出些神奇来。接下来的堆肥法子也好,去腥气方子也罢,自家孙女更乐得做甩手掌柜,还得他这老头子来给找借口描补。平日里依然默默地在院子里溜达,最喜欢听各种八卦,缠着林小子槐小子问东问西,逗弄着老三家的月丫头,老五家的树小子和还在学爬的颜丫头玩。她倒也没觉得无聊,整日里乐呵呵。
阿至要是知道金老爷子是这般看她的,她一定会提前申请可以出院子去村里溜达去山里寻宝之类,扩大她古代一生游的地图的。要不是只有三岁不到的小团子模样,她也不至于无聊到逗团子玩儿呀。
最后,在阿至的“参与”下,新屋格局如下:依然是简版四合院,不,应该说简版四合院群。由于新宅基地和旧宅基地结合起来,面积够大,所以正房依然是三间模式,只不过除了东房是金老头老太居住,划出隔间花小姑居住外,中间依然是堂屋,但右边变成了书房和待客的客房设置。
紧接着东厢房则成了三间院落,西厢房也是三间院落,南大门处,左右两边不再设置屋子,空间被左右两边的院落群占据。南大门进院后,铺设青砖路直达堂屋方向。
东边三个院落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西边靠近书房的院落设置大厨房和存储粮食农具等杂物的库房。紧接着库房便依次是五房四房院落。各自的院落初建都只有三间房,每家相隔的院墙也建好,但前面的门墙都设置成矮墙,和竹篱笆高度差不多。这样设置是为了整个大院的统一性,同时也留出了各自院落左右两边到底是起屋子还是做厨房库房等的空间,到时候各家自行设计自行再建筑。
五十两银子实在是不够这大格局的,不过金老爷子也说了,只先起几个紧要的屋子,和外面的院墙。每个院落的地基格局留出来,隔离的院墙也整出来,然后就是每个院落的三间房只做主体墙和,和隔间墙,至于门窗等细节的都留在后面再慢慢规整。仓库和书房也是,留在后面慢慢做。费钱的也就是砖瓦,家具什么的先用旧的将就,这样算下来确实也勉强够。再加上接下来的风干鱼生意,金老头心里明亮着呢,这年后一定能卖上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