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凡丁思考了半天,结合广播信息,决定做三个试探的小试验。
一个是稻田养鱼,二是稻田按播胡豆,三是稻草覆盖洋芋。
稻田养鱼据唐凡丁的记忆,稻田养鱼可追溯至三国魏武时期,而且就在这几年全面推广。但要挖更深更宽的沟,劳动量大,妈妈再宠爱自己,但投入的人工什么的实在太大了,估计不会同意,如果有了后面两项的成功,就会有大大的话语权。现在才收稻谷,想着明年的种植略微早了点儿。
稻田按播胡豆非常简单,随便一说大家都会做。这是滇省流行几千年的种植方式,经久不衰。胡豆又名蚕豆,明李时珍说:“豆荚状如老蚕,故名蚕豆”,据《太平御览》记载,蚕豆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故名胡豆。以川、滇、湘、江、浙、青省居多,川省有道名小吃:怪味胡豆,现在正风靡全川;而滇省也流行将青蚕豆剥开取出或素炒豆米成菜、或焖成豆米饭。它还可做饲料、绿肥和蜜源植物。
蚕豆是有名的可以跟根瘤菌等可以固氮的微生物组成命运共同体:根瘤,蚕豆利用阳光照射,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很多有用的有机物质,把营养物质输送到根瘤供微生物生存和繁衍后代,根瘤菌也投桃报李,把它们吸收的无机养分、水,主要是氮元素反输到蚕豆中。两种生物相依为命、取长补短、休戚相关。
等太阳晒几天、排水沟沥几天水、稻田没有积水时,将选好的健壮蚕豆以20公分×20公分的距离按入稻田,利用稻田土壤里面的水分,让蚕豆发芽,稻草桩桩慢慢腐烂可以为它提供一些营养。这样比较省事,不再挖地也节约了时间和劳动力。
洋芋,学名马铃薯,一个“洋”字说明它进入中国大约在明清时期,胡豆的“胡”字说明它在汉唐时期引入中国。洋芋是一种喜低温的农作物,已经继玉米、水稻、小麦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利用水稻收割后的水和温度,用稻草覆盖种植洋芋是桂省研究推广的一种简便农业种植方式。它总结起来其实挺简单的:“摆一摆、挖一挖、盖一盖、翻一翻、捡一捡。”具体做法就是:选取健康无伤口的洋芋作种,按25公分摆在稻田上;挖排水沟时,把泥土盖在洋芋上;再用稻草覆盖洋芋;收获时翻开稻草,直接弯腰捡洋芋就完成了。如果成功,对唐妈妈和自家来说无疑是一个较大的福音,恐怕就是传说中的事半功倍。想像是丰满的,而现实是否是骨感的,只有试验了才知道。
晚饭是面条,可当面条都泡沱了,也不见唐隆回家,母子俩只得先吃了。终于到8点多时,一身酒气的唐隆回来了。唐凡丁一见此情形怕挨揍,不敢把自己的决定告诉酗酒的老汉,本想给他倒碗热水,可惜自家以前没这种习惯与设备:连个开水瓶都没有。一夜无话,唐凡丁勤练不辍。
第二天清晨饭罢,唐凡丁对唐隆说了自己的决定,他居然没有当一回事。唐凡丁突然想起来,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唐隆都是开学时给点学杂费,期末看一下成绩就可以了,对自己的学习说好听是充分信任,说不好听是玩忽放任。
从此唐凡丁开始了半工自学之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