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听说秀才是有特权的,比如除了自己还可以免除家里一到两个人的徭役,见到知县大人可以不下跪,骂大街不会被打屁股等。想到这里李鸿章快活得翻了两个跟头。
李鸿章虽然十六岁就中秀才,但一直未考取乡试资格,科举的路上止步在起步阶段。直到二十岁,还在府学苦读。虽说二十尚年轻,但就李鸿章这种“神才”,屡战屡败毕竟令人烦恼。世事无情,科举就是如此折磨天下才俊啊!便说晚清奇才梁启超吧,十一岁便中秀才,十六岁中了举人,但京城会试,屡试不中,一辈子也没考上进士。
二十岁生日这天,李鸿章闭门思过,静心反省,当下挥笔《二十自述》一首。
丈夫事业最当时,一误流光悔后迟。
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
闻鸡不觉身先舞,对镜方知颊有髭。
昔日儿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为?
恰在当天,李鸿章收到父亲李文安的京城来函。李文安或许早已猜到他的心思,信中勉励他目光投远,又告之辗转托人找到合肥名士徐子苓,叫李鸿章即日便去城里拜访。李鸿章不敢怠慢,当即赶赴合肥拜师。在徐子苓指点下,李鸿章学业长进很快。1842年在庐州府学通过“科试”选为优贡,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李文安闻讯自然十分欣悦,急忙修书一封,要李鸿章速来京城备考,准备迎战来年的乡试。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通常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要到京城去考,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会试如果考中了,就称为贡士,会试考完以后就是殿试,时间在当年4月份前后,由皇帝亲自主考。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立马可以做官了。
李鸿章接到父亲京城来信,兴奋异常,他意识到自己实现抱负的机会终于来到了。在日夜兼程赶往京城的路上,李鸿章一共创作10首《入都》诗。最著名的当属第一首。
丈夫只手把吴钩,
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
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
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
几人从此到瀛洲?
十首诗其实就是一句话:豪情万丈,科举发家!
李鸿章到了北京,大开眼界。气势恢宏、庄重神秘的皇城根下,眼看着自己在泥泞田埂上长大的脚,踩在如此坚硬平实的砖石大道,他呼吸着弥散在空气中的皇家气息,耳边隐约听见皇宫深处的脚步,想想从此将永别乡下那缠绕四周的泥腥味,想象着跨越眼前这道朱红色的高墙,成为朝廷重臣,不由一阵阵激动。他暗暗地在心中念道,“倘无驷马高车日,誓不重回故里车。”
李文安通过老乡、同年等关系,使得李鸿章在京得以师从曾国藩等大师。次年,也即1844年秋,李鸿章返回故乡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李鸿章踌躇满志再回京城,重又拜在曾国藩门下。
或许急于求成而浮躁,次年的京城会试李鸿章折戟沉沙,他开始有些谨小慎微。虽然这次会试不中,但他的文章诗赋却给曾国藩留下深刻印象。
大清的翰林院是培育高级官僚的育才机构,也有皇帝秘书机构的功能。清王朝的汉族名臣重相大都出身于此,当然,也不等于进了翰林院就能当上朝廷重臣。
1847年,24岁的李鸿章终于如愿以偿高中进士。因是二甲,属于第二方阵,不能直接进翰林院,必须通过朝考才能挤进去。无奈之下,李鸿章只得卯足了劲,准备参加次年道光皇帝主持的朝考。
第二年朝考,众考官对他的文学应对十分满意,认为功底厚实,见解颇深。道光皇帝得知他来自安徽,宣纸的故乡,又见他的字圆润遒劲,自成一体,十分赏识,当下嘱他写一幅字。李鸿章诚惶诚恐,心里怦怦乱跳,一时不知道写什么。情急之下,李鸿章知道皇帝最想的就是天下太平,稳坐江山。况且天下太平这几个字笔画不多,间架平稳,写起来方便。于是心定神清,毕恭毕敬地在八尺宣纸上一气呵成写了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道光颔首笑道,“天下太平什么时候都是头等重要的事情!你这几个字选得好,我看可以挂在翰林院。”
李鸿章随后被授为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里研修。他那“天下太平”八尺条幅被隆重装裱,高挂在教习馆门厅。这是十分了得的名誉,无形之中他的身份显得神秘而特殊。
肄业三年期满,李鸿章参加“散馆”考试,成绩优秀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编修大致相当于中央秘书班子成员,官秩七品。李鸿章在翰林院里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在抄抄写写堆积如山的文案之隙,他还煞费苦心编撰一本专著《通鉴》,他的用功在翰林院里一时传诵。
1852年,已是咸丰二年。李鸿章在翰林院五年一次全体翰林都要参加的大考中,成绩名列第二。考不过的将被翰林院除名,考个第二名显然是尖子里的尖子,十分不易。可李鸿章却在翰林院掌院院士文庆最近益发阴冷的脸上看到了官场的险恶。显然,李鸿章的才气已经使他感到某种不快或压力,或者前朝道光皇帝对他的赏识曾令其嫉恨。
李鸿章心知肚明,于是便夹着尾巴做人,处处低调,不敢显露头角。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便是在翰林院当差,李鸿章眼下也不得不时时看着主管的眼色。要是这么按部就班地慢慢熬,熬到老也未必能熬个侍郎。外放个知县知府什么的似乎不成问题,做个不痛不痒的犹如其父李文安那样的京官也极有可能,但李鸿章岂是蓬间雀!他意气高于百尺楼,他不仅要加爵封侯还要名垂青史。他的抱负太大了!
但是,李鸿章不是傻子。他深知汉人要成为朝廷重臣,如果没有特别机遇的话,那是断断乎不可能的!
机遇从哪来?李鸿章认为一等不来二要不来三抢不来,机遇是赌来的!
乡下农闲时分的赌局他是见过热闹的。
他现在赌的就是“京察”。
“京察”是朝廷对京官的考察,每三年举行一次。优等的可升官,良好的原位不动,不合格的要降级甚至清退。优等的名额很少,要想获得优等自然不简单。李鸿章虽说是京官,毕竟区区小文官,年俸不过四五十两银子,外加恩俸银,不过百十来两。不像外放的知县,养廉银1200两,“陋规”收入更是惊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翰林院委实是个清水衙门,收不到下面来京办事者的孝敬银两,向来有穷翰林之说。李鸿章的收入维持他在京城的日常开销勉强过得去,但要再多些银两那就免谈了。好在父亲李文安官至刑部郎中,掌管着京城牢狱的事务。总有人为着牢狱里的犯人求着各种便宜,少不了揣着些银两来说话,李家父子在京城过得也算滋润。不过,要李鸿章立马拿出十万八万的来到处打通关节,那就远远超出他的能力了。
李鸿章想巧赌,要赌四两拨千斤,花小钱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