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蓟县五十年前蓟县的国庆庆典活动
蓟州孟凡生作于2009年10月4日
前几天,在西南隅老友曹振远家中串门时,见到墙上镜框里有一张陈旧的黑白照片。曹先生说:“别看这照片不起眼,可称是咱们蓟县的稀世珍宝了,这是我父亲保存下来的1949年10月蓟县人民政府组织的国庆庆典活动纪念照。”仔细一看,见照片上方黑框白字写的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会摄影留念”,照片中横标上也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字义上看应该是1949年10月份召开的庆祝大会,至于是10月1日当天按照上级指示与北京同步举行的?还是10月1日北京的开国大典举行以后,各地才陆续举行的庆祝活动?曹先生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因参加过这次活动的他的老父亲早已驾鹤归西,我们这些与共和国同龄的人是不清楚的。看到这张尺寸为28乘22厘米的老照片以后,勾起了我对蓟县在1959年以前国庆庆典活动的回忆,愿意把过去的庆祝国庆节的情况介绍给年轻的网友们。
我是在蓟县城内的西南隅村出生并长大的,对1955年(我7岁)到1959年之间,蓟县(当时隶属河北省,1972年划归天津市)组织的国庆庆典活动还是记忆犹心的。那时的“国庆节”真是全县人民,虽然不一定是全县的农村民众,但起码是全县城的工人、农民和机关干部的盛大节日。当时我们虽然都是小孩子,对这些活动还是有所了解的。据我所见到的,整个国庆庆典活动大概可分为三个阶段。
1、节前准备:在9月30日之前,各级关单位和商家店铺门口,都张灯结彩(那时蓟县还没有电灯,挂的是老式的较小的插蜡烛的灯笼),悬挂国旗。有的大门口还用杉篙(一种又长又直的木杆)和芦席并装饰松树枝搭建牌坊,上面贴着用彩纸写的庆祝国庆的口号。城里农村的锣鼓民乐队,机关单位的洋鼓洋号队,都提前多少天就进行排练。9月30日这天,要组织不少人在城里以古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和其他几条主要街道(如东北隅的物资局西大胡同和一中北大街、西北隅的城关一小前街和旅游局东大胡同、西南隅的商业职工医院西大胡同和中医院北胡同、工业局南大胡同,以及东关、西关、南关三个村的主要街道)上张贴庆祝标语口号(那时的大街不全是店铺门窗,有墙面可贴标语),既有横贴的大字标语,也有不少斜向粘贴的小纸条标语,还要组织人制作大横标语条幅,粘写小彩旗。大横标条幅是用大红色长条布裁缝制成,布上或粘贴或用大头针别上彩纸写的标语(不是1966年时期直接用黄色广告颜料写在红布上,过后可以用水洗掉,而是粘上或别上的写好字的纸,有时游行还未结束有的字纸就张开或者掉下来,还要再重新别上),两端用竹竿挑起,游行时两个人举着。小彩旗由一张八开纸对折成两个三角形的纸片,在纸的正面用毛笔写上标语口号,再把直角边的短边用糨糊粘在一尺多长的秫秸杆上。参加游行的人,都要用右手拿着小彩旗,呼口号时要把小彩旗举过头顶,口号声结束才放下手臂。那时标语口号的内容,除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等常年不变的口号外,还加上当时流行的走农业合作化道路、人民公社等跟形势的内容。总的看,9月30日下午,各条大街两侧的墙壁上已经贴满用红黄绿纸做底,用大排笔或者小毛笔蘸黒墨汁写的标语口号,花花绿绿十分好看,整个县城充满了节日气氛。再有就是要组织好10月1日参加大会的人员,在城关镇的农村参加大会的是男的多女的少,青年人多老年人少。那时我们县里的学校大秋麦秋都放假,国庆节在大秋假期间,学生们都放假了,没有参加大会的。那几年我正是上小学前和读小学期间,每年国庆节都要去会场看热闹,所以,也如同参加了庆典活动一样兴高采烈。
2、庆祝大会:我估计从1950年以后,我们县的国庆庆典大会都是在10月1日举行的。最初的几年庆典大会的会场是在城内西北角当时的师范学校操场,也就是后来的公检法大院,现在的信访办公室和派出所的两个院。后来(记不清哪年了)改为在一中北操场(现在的一中体育场)召开大会。会场**台也是提前搭建好的,那时虽然蓟县还没有接通火电,但蓟县早就有了电影队,能用发电机放映电影。所以,会场也有不知是用发电机还是蓄电池的扩音设备的,**台和会场周围挂上几个大喇叭,开会前播放着留声机放出的唱片上的歌曲。10月1日早晨,各单位参加大会的人们打着大红旗,拿着小彩旗,敲锣打鼓排着队从四面八方奔向会场。我们这些小孩子可以不受约束地跑来跑去看热闹,不过大会开始后,我们就只能“靠边站”了。
大会开始后,先升国旗唱国歌,同时大喇叭里也播放国歌。升旗是用旗手拽动绳子的方法,把国旗拉上旗杆顶端。之后是县里领导讲话,领导讲完话,就是各行各业群众代表发言。代表发言结束后的议程是呼口号,这是个很壮观的场面。每次呼口号都由大会主持人举起右手先呼一句,然后全场群众同时跟着举起右手中的小彩旗高呼这句口号。这种呼口号的方法是不用提前排练的,只要领呼人高喊一句,然后大家跟着还喊这句话就行。但全会场成千上万的人一齐举小彩旗呼口号,会场上的声音响彻云霄,确实是波澜壮阔、震天动地的。在高呼十几条口号(有的一条口号要分两次或三次才能呼完,因为每次呼出的话语字数不能太多,字数多了跟着呼的人就呼不齐了,如五六个字的口号可以一次呼完,但是要呼“我们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句长口号,就分四次呼完)之后,大会结束,开始游行。我看到过的几次国庆节庆祝活动,基本上都是这么几项议程。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时的评剧名角筱金兰曾经在大会上发言。以前我也看过筱金兰演戏,只知道她唱的很好,是蓟县第一名角。当这次听大会主持人说:“下面由蓟县评剧团团长筱金兰同志代表文化界发言”时,才知道她原来还是评剧团的团长。以前见戏台上的筱金兰确实很漂亮,这次她上台讲话时一看,只不过是个瘦小的普通姑娘,她一身男装,白色衬衣,蓝色制服裤子,衬衣下摆掖在裤腰带内,头上戴一顶蓝色青年帽子,如果不是脑后的两根牛角辫子,就和一个男中学生差不多,根本称不上“美女”。不过讲话的嗓音确实好听,洪亮又带着温柔。看过四五年的蓟县国庆节庆典活动,只有这个蓟县的明星级人物的登台讲话,被我记住了。至于当时的县领导和其他登台讲话发言的人姓什么叫什么,在我当时还是一个小孩子的心目中都未留下多大记忆。
3、群众游行:庆祝大会结束后,会场上的群众队伍开始在城里的大街上游行,这也是很壮观的场景。我记得走在最前面的据说是县社的队伍,前边是两面很大的国旗,旗杆的顶端是金黄色的花枪头和穗子,旗杆上面缠裹着蓝白相间的布条。两个旗手穿着同样的衣服,带着白手套威风凛凛地擎着国旗。国旗的后边是彩旗队,十几个人举着五颜六色的彩旗,大方又漂亮。彩旗队后边是鼓乐队(现在称为军乐队),全是洋鼓洋号,可以演奏“社会主义好”、“我是一个兵”、“歌唱祖国”等各种歌曲。后边是供销社系统的职工队伍,都穿着干净的衣服,拿着小彩旗,每走一段就喊几句口号。其他单位的游行队伍也是国旗在前边开道,彩旗队在后边,然后是鼓号队,不过这些鼓号队比县社的就差些了。虽然洋鼓是同样的,也敲着同样的鼓点,但洋号只是军队吹的那种“达达打的达”的小铜号。和学校的鼓乐队一样,吹着简单的行进曲。而农民的游行队伍比较简单,也是国旗开道,可是国旗也不如前面的那样大,也没有彩旗队,鼓乐队则是春节花会用的鼓乐队,敲着扭秧歌的鼓点,吹着芦笙唢呐,演奏着时代歌曲。在1958年,游行队伍中除了旌旗招展鼓乐宣天外,还有人抬着用三合板制作的飞溅钢花的炼钢炉、我国自己制造的汽车、拖拉机、和象征农业大丰收的大麦穗、大谷穗、大玉米等平面模型。这也给游行队伍增添了光彩。
游行队伍中最显眼的还有领着大家呼口号的人,他们走在本单位队伍的外边,左手拿着口号单(一张16开纸),不时的瞧一眼上面的口号,再举起右手的小彩旗高喊一句,队伍里的人们就跟找他喊口号。当时我们这些小孩子,最羡慕的就是国旗手和领着大家喊口号的人了。那是我们追逐着游行的队伍,跑前跑后特别高兴,往往都误了吃中午饭,可是也不觉得肚子饿,因为国庆节这个新节日,要比过春节和中秋节、端午节这些老节日热闹得多。
到1960年以后,听说是因为我国进入经济困难时期,为了节省开支,国家也不在北京搞大规模的国庆阅兵和群众游行了。根据上级的指示,蓟县也就不再搞大规模的群众性的庆祝国庆节的庆典活动了。而50年前的国庆节大规模庆祝盛况,只能是作为老蓟县人的美好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