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贤不肖皆吾子,为父母者切不可毫发偏爱,偏爱日久,兄弟间不觉怨愤之积,往往一待亲殁而争讼因之。创业思垂永久,全要此处见得明,不贻后日之祸可也。
——(明)姚舜牧《药言》
白话
不论孩子贤良还是不肖,做父母的都不能有丝毫的偏心。假如厚此薄彼时间长了,兄弟之间的怨恨之情就会越积越深,往往等到父母离世,就开始发生纠纷,甚至诉讼公堂。所创的家业要想永久,就得在这个问题上有清醒的认识,不千万不能给以后留下祸根啊。
家训史话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当时及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后人多数评价最高的一个。
曹植“性机警,多艺能,才藻敏赡”,在“机警”方面和曹操小时候很像,曹操喜欢文艺,曹植在文艺方面的才能几乎无人能及,所以深得曹操喜爱,有立曹植为太子的想法。
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夺。最终,由于曹植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与老练,而归于失败。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的严厉迫害,他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
后来,做了皇帝的曹丕想要迫害曹植,于是就想尽办法找茬,又一次,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
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怀壮志,无从施展,终于郁郁而死。
古训今鉴
父母对子女的爱都应该是相同的,不能因为这个孩子聪明伶俐就喜欢,另外一个愚笨就讨厌。如今这种现在在家庭中也很是普遍,因为父母偏爱兄妹中的一方,因此而引起的家庭矛盾并不少见。亲情不该分轻重,不论男女、长幼,对待子女都应该平等,家长一点点偏爱就是对孩子的一点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