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世家子弟,最易犯一奢字、一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舆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 京师子弟子之坏,未有不由于骄奢二字者,尔与诸弟其戒之,至嘱,至嘱。
——《曾国藩家书》
白话
世代显贵的家族子孙们,最容易犯的错误,一个是奢侈,一个就是骄横。并不是说锦衣玉食的生活才叫奢侈,假如有衣服很多,车马随从呼来换取习以为常,这就是日渐奢侈了,看见乡下之人就嗤笑人土俗简陋,对雇佣的工人颐指气使,这就是日渐骄横傲慢了。京师做官人家的子弟之所以学坏,都是由于叫骄奢二字。你一定要和众子弟注意引以为戒。至嘱,至嘱。
家训史话
道光十七年的十二月,曾国藩进京会试。但没有路费,只好四处告贷于亲族邻里,终于筹得三十二缗,到达北京城时,手里只剩下三缗钱。
古时一缗钱相当于一贯钱,大约值一两银子。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出身寒素的农家子弟。过去的历史学家都把他称为地主,不知所据何在?
早年,曾国藩先后三次进京赴考,由于家境寒素,进京的路费都是从亲友那里借来的。直到道光二十四年,从曾国藩的一封家书中得知,曾氏家中尚欠债不少。
自幼家贫的曾国藩,此后一直坚持勤俭朴实的作风。他认为:“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居高不败。”
晚清时期,官至极品,手握军国大权的曾国藩,其起居饮食仍然极为俭朴,常思一汤一饭、一丝一缕来之不易。
曾国藩为官三十年,坚持穿布衣布袜,而且均由妻子、媳妇所缝制。三十岁时,曾国藩曾制天青缎马褂一件,家居时从来不穿,惟遇庆贺和过年过节、会见亲朋时穿。故藏之三十年,衣犹如新。
他每日坚持吃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也只有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即“一荤”。
曾国藩还认为,平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他日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
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就是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在他写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勤俭自持,**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之也。余服官三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之气。”
为了使家中子弟能达到崇尚勤俭劳苦的目的,他为家人制订了一套具体的尚俭课目。课目规定男子是:“看、读、写、作”;女子则是:“衣、食、粗、细”。规定女子织麻纺纱,中午为之:烧茶煮饭,扫抹房舍,一早为之;缝制衣服鞋袜及刺绣,下午及晚上为之。他在南京总督府任内,其夫人和儿媳们,每日还要织麻纺纱,不得间断。
其三弟曾国荃在巡抚任上,因家中客人和子孙增多,旧屋不够用,故九弟新建一屋,花费三千串钱。曾听后大怒,遂驰书责骂九弟曰:“新屋搬进容易搬出难,吾此生誓不住新屋!”此后,终其一生未进新屋一步,病故时,仍在两江总督住所。
由此可见,克勤克俭的曾国藩日后成就一番大业,完全是有道理的。
古训今鉴
曾国藩十分清楚“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的道理,虽然后来官越做越大,但一直要求家人生活俭朴,远离奢华。或许就是因为他一直克勤克俭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严格要求家人,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才能有一席之地,并能将家业发扬光大。纵观所有关于治家的格言和家训,勤俭一条是处处存在的警训。可见勤俭二字对于家庭之重要。家庭不长奢侈之风,家庭成员也会克勤克俭要求自己,这样社会才不会有奢靡的风气盛行,由此说来,治家无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