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居家之道,推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衣服不宜多制,尤不宜大镶大缘,过于绚烂。尔教导诸妹,敬听父训,自有可久之理……
——《曾国藩家书》
白话
在治理家庭上,如果推崇节俭,家业才会长久。如果处在乱世之中,第一件事就是不能奢侈浪费。衣物不需要过多置办,尤其不能装点太过华丽,绚烂。你应该教导各姊妹,听取父辈训言,那么家业自然就会长久了。
家训史话
道光十七年的十二月,曾国藩进京会试。但没有路费,只好四处告贷于亲族邻里,终于筹得三十二缗,到达北京城时,手里只剩下三缗钱。
古时一缗钱相当于一贯钱,大约值一两银子。可见,曾国藩是一个出身寒素的农家子弟。过去的历史学家都把他称为地主,不知所据何在?
早年,曾国藩先后三次进京赴考,由于家境寒素,进京的路费都是从亲友那里借来的。直到道光二十四年,我们从曾国藩的一封家书中得知,曾氏家中尚欠债不少:
“去年二月十六接父亲正月四日手谕,中云:‘年事一切,银钱敷用有余。上年所借头息钱,均已完清。’不知所完究系何项?未完尚有何项?兄所知者,仅江孝八外祖百两,朱岚暄五十两而已。其余如耒阳本家之帐,由兄由京寄还,不与家中相干。甲午冬借添梓坪钱五十千,尚不知作何还法。”
从信中可知,曾氏家中欠债,家里一直瞒着这位做京官的儿子,曾国藩自己估计欠债约六百两之多,但两个弟弟来信告知家中已欠债上千两。而这个时候曾国藩已经34岁,做到了翰林院教习庶吉士。
自幼家贫的曾国藩,此后一直坚持勤俭朴实的作风。他认为:“持身俭,则自立自尊,不求他人;治家俭,则家业兴隆,永世不堕;为官俭,则以俭养廉,居高不败。”
晚清时期,官至极品,手握军国大权的曾国藩,其起居饮食仍然极为俭朴,常思一汤一饭、一丝一缕来之不易。
曾国藩为官三十年,坚持穿布衣布袜,而且均由妻子、媳妇所缝制。三十岁时,曾国藩曾制天青缎马褂一件,家居时从来不穿,惟遇庆贺和过年过节、会见亲朋时穿。故藏之三十年,衣犹如新。他每日坚持吃粗茶淡饭,即使是官至大学士,每次也只有一个荤菜。如果不是有客人来,从不增加。因此时人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即“一荤”。
曾国藩还认为,平时应当把一些零碎物件,如碎布、小纸片都要收集起来,以备他日使用。如他所言:“务宜细心收拾,即一纸一缕、竹头木屑,皆宜捡拾。”
曾国藩不仅自己节俭,还屡次告诫其家人、属下、朋友也要节俭。就是在去世前不久,还在夜间与儿子详谈,讲求节约之法。
在他写给长子曾纪泽的信中说:“勤俭自持,**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之也。余服官三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之气。”
为了使家中子弟能达到崇尚勤俭劳苦的目的,他为家人制订了一套具体的尚俭课目。课目规定男子是:“看、读、写、作”;女子则是:“衣、食、粗、细”。规定女子织麻纺纱,中午为之:烧茶煮饭,扫抹房舍,一早为之;缝制衣服鞋袜及刺绣,下午及晚上为之。他在南京总督府任内,其夫人和儿媳们,每日还要织麻纺纱,不得间断。
其三弟曾国荃在巡抚任上,因家中客人和子孙增多,旧屋不够用,故九弟新建一屋,花费三千串钱。曾听后大怒,遂驰书责骂九弟曰:“新屋搬进容易搬出难,吾此生誓不住新屋!”此后,终其一生未进新屋一步,病故时,仍在两江总督住所。
古训今鉴
由此看来,克勤克俭的曾国藩日后成就一番大业,完全是有道理的。不管是乱世还是盛世,奢侈都不应该被提倡,清心寡欲,生活上太多渲染装饰,就会被生活所累。纵观古今中外凡事成大事的人,都有简约的行事风格,太过讲究穿着和庭院居室,早晚都会因装饰而累。红楼梦中贾府上下几百人,吃穿住用都要维持讲究,时间长了,家业凋敝却不自知,日常用度不知节省,最终家道中落,呼啦啦大厦倾,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