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见邻里亲戚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世人但见跨马被甲,长槊强弓,便云我能为将;不知明乎天道,辩乎地利,比量逆顺,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积财聚谷,便云我能为相;不知敬鬼事神,移风易俗,调节阴阳,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不知诚己刑物,执辔如组,反风灭火,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不知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问而情得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厮役奴隶,钓鱼屠肉,饭牛牧羊,皆有先达,可为师表,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
白话
人们看到邻里亲戚中有走捷径而得到好处的例子,就叫子弟去仰慕学习,而不知道叫去学习古人,为什么这样糊涂?世人只知道会骑马披甲,能使长矛强弓,就说自己能为将,却不知道要有明察天道,辨识地利,考虑是否顺乎时势人心、审察通晓兴亡的能耐才可以称得上将才。世人只知道能承上接下,积财聚谷,就说自己能为相,却不知道要有敬神事鬼,移风易俗,调节阴阳,推荐选举贤圣之人的水平,这样才可以说得上是能做丞相了。只知道不谋私财,早办公事,就说自己能治理百姓,却不知道要有诚己正人,治理有条理,救灾灭祸,教化百姓的本领才可以担当治民的责任。只知道执行律令,早判晚赦,就说自己能平狱,却不知道侦察、取证、审讯、推断等种种技巧都具备了才有资格去判案。不管是务农的、做工的、经商的、当仆人的、做奴隶的,还是钓鱼的、杀猪的、喂牛牧羊的人,都有显达贤明的先辈,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博学寻求,没有不利於成就事业啊!
家训史话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遵奉他为天生的最有学问的“圣人”。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太庙,是国君的祖庙。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祖的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人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谁说‘邹人之子,懂得礼仪?来到太庙,什么事都要问。'”(邹,当时县名,孔子出生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十里西邹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县的县官,所以当时有人管孔子叫“邹人之子”,意即邹县县官的儿子。)孔子听到人们对他的议论,答道:“我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这恰恰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不论是讲学,还是从政,或是周游列国,每到一个地方,每遇到不懂的问题,每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都不耻下问。这使孔子的知识面不断拓宽,他不但熟悉了古典文化,还对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了如指掌。
孔子的一生始终保持勤奋好学的精神,即便是到了晚年,他仍旧对《易》手不释卷,每天不停地翻阅,把竹简的皮绳磨断了三次。他这样描绘自己的学习情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古训今鉴
“人生处处皆学问”,人生与社会十本博大精深的“无字书”,任何人都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摸索才会对此深有体会。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我们就会处处有收获,常常有提高。士农工商,皆有先达,有些人文化学历并不高,却很有能力和水平,我们大可以以他们为榜样,吸取人生的经验,对自己的人生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