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吾尝从齐主幸并州,自井陉关入上艾县,东数十里,有猎闾村,后百官受马粮在晋阳东百余里亢仇城侧。并不识二所本是何地,博求古今,皆未能晓。及检《字林》、《韵集》,乃知猎闾是旧馀聚,亢仇旧是亭,悉属上艾。时太原王劭欲撰乡邑记注,因此二名闻之,大喜。
世中书翰,多称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残缺耳。案:《说文》:“勿者,州里所建之旗也,象其柄及三之形,所以趣民事,故遽者称为勿勿。”
——颜之推《颜氏家训》
白话
我曾经跟从北齐文宣帝到并州去,从井陉关进入上艾县,从那里往东几十里,有一个猎闾村。后来,百官又在晋阳以东百余里的亢仇城旁接受马粮。大家都不知道上述两个地方原本是哪里,叫什么名字,广泛查阅古今书籍,都没有弄明白。直到我翻检《字林》、《韵集》,才知道猎闾就是过去的馀聚,亢仇就是亭,都属于上艾县。当时太原的王邵想撰写乡邑记注,我把这两个旧地名说给他听,他非常高兴。
世上的书信,内中多有“勿勿”这个词语,历来相承如此,不知道它的根由,有人乱下结论说这就是“忽忽”的残缺。按《说文》上说:“勿,是乡里所树立的旗帜,这个字象旗杆和旗帜末端三条飘带的形状,是用来催促民事的。所以就把匆忙急迫称为“勿勿”。
家训史话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全诗如下: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有不确定、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要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古训今鉴
颜之推这则家训,告诫学习遇到问题,应上下求索。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不能妄下结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不能直接妄言,要做一番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