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实功(1555~1636)字毓仁,江苏南通人。他是明代著名的外科学家,对外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陈实功幼年多病,少年时期即开始习医,师从著名文学家、医学家李沦溟。李先生认为:“医之别内外也,治外较难于治内。何者?内之症或不及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此话对陈实功影响颇深,他决定探索内科与外科的关系,尤其是外科的病理及医疗方法,于是从少年时代起就专门研究外科。四十年的探索历程中,他始终如一,地刻苦努力,严格要求自己。陈实功兴趣广泛,所阅书籍涵古代文化、哲学、理学等,历代名医的理论、病案等一类书籍,他更是勤学苦读,爱不释手。对于古代典籍,陈实功从不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融汇贯通,灵活运用,把自己在行医实践中取得的一些经验与古人治病方法相互结合,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大众的,实际中切实可行的理论。他继承和发展了著名医学家李沧溟的观点,并根据病者的实际病况,采取内治或内治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在外科手术治疗上,尤为突出。
由于不断实践,他在外科理论和外科手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为了使外科医学能够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让更多的行医者掌握方法技巧,他不顾晚年的身体虚弱,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的丰富经验和明朝以前外科医学方面的部分成就,把外科大小诸症,分门别类地从病理、症状、治法、典型病理以及药物的炼制等一一记载下来,为了便于记诵,还编成许多歌诀。在万历四十五年(1617)写成了《外科正宗》。
《外科正宗》全书共二十余万字,共分四卷。从病痛的根源、诊断到外科上常见的大部分疾病,从各家病因理学说到临床症状和特点,以及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等,从各种病情的形状到药剂的组成,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并且大都附录了自己成功或失败治疗的病案。全书综述了自唐朝以来历代外科中有效治疗经验,科学性强,论述精辟,是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外科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陈实功除了理论方面的贡献外,对外科疾病的认识和外科手术的创造也有独到之处。例如:他以充分的论据指出鹤膝风(类似膝关节结核)和骨疽(类似骨结核)类同的症候,相似的愈后,有区别的诊断要领和基本一致的治疗方法。他正确指出内服药和外用膏帖只有渐渐取效,没有成效就会造成痼疾。对于肿瘤之症,陈实功认为肿瘤只有及早的发现,才能摸清病源,以便能够及早的治疗,或许尚有一线希望治愈。另外,对于现代医学中所遇到的淋巴转移,鼻咽癌等,亦有论述。这些研究和探索十分珍贵,对现代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启示。
关于阑尾炎,虽然《内经》和汉代张仲景已早有认识,也创造了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阑尾炎发病的诱因和病机等还缺乏系统的认识。陈实功总结自己的临床观察所见,认为男子暴急奔走,影响肠胃的消化转送功能,造成肠胃出血,浊气壅塞肠胃,容易发生阑尾炎;妇人产后体虚多卧,缺乏活动,造成肠胃功能失调,也容易导致阑尾炎;饥饿、过饱、酒醉、饮食生冷、担负重物,都容易导致阑尾炎。他在《外科正宗》中所绘制的肠痈图,所标明的体表部位是很精确的。这说明他观察病人非常细致,洞察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也是十分惊人的。
在内外科的关系上,陈实功强调外科医生不仅要掌握外科治疗技术,同时也有必要掌握内科知识。
在护理方面,他强调要注意病人的饮食营养,反对无原则的饮食禁忌。只要是创伤、疮疡,医家就要病人忌食鸡、鸭、鱼、肉等,坊间也多这样认为,陈实功则反对,指出这不但妨碍了病人的营养吸收,也降低了病人抗御外伤、修复疮疡的能力。
陈实功很重视外科手术。特别对脓肿一类疾病,强调尽早手术切开引流。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和缩短治疗时间,他还在扩大治疗范围、创造手术器械和精心设计手术方法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食道异物在当时是一个相当棘手的疾患。陈实功发明了乌龙针,他指出:如果针、钉、鱼骨等异物在咽部,可从口内以乌龙针取出;若已到咽部以下,则用乌龙针送到胃内,以便大便排出。病人误吞针、钉、骨刺哽于咽部的时候,陈实功的方法是:用乱麻筋一团,搓龙眼大,以线穿系,留线头在外,用汤水弄湿,急吞下咽,顷刻扯出,其针头必刺入乱麻团中同出。如不中,则再吞再扯,以出为度。在今天看来,这种方法是比较简单而原始的。但在三百多年前,设计出这样精巧的器械,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陈实功在治疗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摘出鼻痔(鼻息肉)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成功的探索。
陈实功所以能在外科学的发展中取得这样伟大的成就,与他一生刻苦钻研是分不开的。陈实功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平时以“五戒”“十要”要求自己。主要内容是医生不得计较诊金的多少;对贫富病人要平等对待;医生不得远游,不得离开职位,以免危急的病人因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而发生意外;医生勤读先代名医确论之书,旦夕手不释卷,细心体会,使临症不会发生错误;对药物则一定要精选,绝不可粗制滥造等等。
简评:
陈实功改变了过去外科只重技巧而不深研医理的落后状况,在发展外科医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