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景(约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河南邓州人,东汉后期医学家,人们把他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从小就勤奋好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给人治病的故事,心里很感动。立志救死扶伤,把解除人民病痛当做自己的责任。从此他努力钻研医学,拜同乡名医张伯祖做老师,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在年轻时就掌握了丰富的医学知识。
当时,各地军阀称霸,连年混战,哀鸿遍野,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他眼看亲人沦没,却束手无策,深感疾病的危害和医药的重要,张仲景辞去官职,一心从医。
每天清晨,张仲景坐在张伯祖身旁,张伯祖替病人诊脉,他在竹简上写方,另外一些弟子帮着配药。病人川流不息,他们也忙个不停,张仲景问张伯祖:“师傅,把药方告诉老百姓,他们生病可以自己医治,病人不就可以减少一些吗?”
“谈何容易!老百姓不懂医理,药服错了会出事的。”张伯祖直摇头。
“那就写本书,把原理告诉大家,让人们生病知道吃什么药。”张仲景又说。
张伯祖说:“这话是对的,谁来写呢?”
张仲景暗暗下定决心:“编写医书这桩事没人做,就由我来做吧!”立志是事业的大门。从此,张仲景在随张伯祖学医的过程中,更加勤奋学习。晚上,别人都休息了,他一个人还静静地坐在松明灯下,攻读医学典籍。
张伯祖死后,张仲景独立在南阳一带行医,为了写好医书,他除了继续寻找、研究祖国各种医药典籍外,还尽力采用民间的验方。有一次,他听说邻乡一个上吊的人被救活了,急忙去打听用的是什么方法。结果,他学会了人工呼吸的方法。后来写进了他的《伤寒杂病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关人工呼吸的记载。又有一次,张仲景听说一个道士为病人捉“鬼”,给病人吃了 “仙药”,病就好了。张仲景很奇怪:巫医也能治病吗?他设法把这个道士的药找来研究一番,发现其中有生姜、茯苓、芍药等好几味中药,是一个秘方。从此,对巫医使用的药方,张仲景也注意收集,而且都进行了细心研究,去伪存真,把那些经过临床实验证明有效的吸收过来。
张仲景读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 《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张仲景积累了大量资料,经过去粗取精,反复对比,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简评:
张仲景立志学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法,本是为了苦难百姓,除了医术,医圣被敬仰还有医者的那份仁心。战乱年代也是英雄和名医辈出的年代,在中医界,张仲景是不可能被遗忘的一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