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93200000007

第四章 陶瓷

1.中国陶器

彩陶

陶器是为适应人们定居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它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随着制陶工艺的发展和人们精神需求的增长,出现了以彩色纹样和主体造型相结合的彩陶。早在8000多年前,黄河流域已开始出现彩陶,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中国彩陶历史悠久,数量巨大,图案精美,花纹绚丽。这个时期从仰韵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虽然图案各不相同,但制作基本相同,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原始宗教产生神秘的图形。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即龙山文化的出现和青铜器冶铸工艺的突出发展,彩陶艺术顿然稀疏。

中国彩陶不仅代表着中国原始社会所达到的高度艺术成就,而且也是世界远古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瑰宝。

(一)、仰韶文化彩陶

1.半坡类型的彩陶纹饰:器形以壶、罐最为常见。花纹以水波纹用得最多,常变幻不同的形象,活泼新颖,律动感很强,在这其它文化的彩陶中是罕见的。此外,还有网纹,圆点纹,曲线纹,宽带纹,同心圆波纹,叶纹,飞鸟,变形蛙纹等多种纹饰。最能代表半坡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人面鱼纹和三角斜线文。彩绘颜色多用黑彩,纹样构成为二方连续式,也有单独纹样做散装布置的。

2.庙底沟类型的彩陶纹样:

庙底沟类型庙底沟类型因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而得名。由半坡类型发展至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进入了繁盛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炊食具有圜底陶釜、灶、甑、曲腹盆、小口尖底瓶等。彩陶工艺非常发达,代表了仰韶文化的最高水平,多为红地黑色,还出现了白色陶衣,图案主要由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与半坡类型的彩陶模拟动物纹样的写实风格迥然有异。最突出的特点是由直壁折腹圆底变为卷沿曲腹平底。代表庙底沟彩陶装饰特点的是以点、线、面构成的连续带状花纹及由鸟纹演变的连续纹样。装饰纹样的布置多在器物的口部、外臂的肩部上下,都是最容易与人的视线接触的地方。彩绘颜色主要是黑色,红色很少见。施白衣的彩陶为这一类型彩绘装饰的明显特点。纹样构成有连续,有单独。连续纹样有采用以点定位、分格连线的科学构成方法。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类型,位于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具有很高水平,并且彩陶数最多,种类和装饰纹样也很丰富。制作仍以手工为主,采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分段做坯,拼成各种器形,然后附加耳、把手,打磨表面,施加纹饰,最后入窑烧成。它的器物种类比较丰富,有壶、罐、盆、瓶、瓮、钵、豆、碗、杯等十几种,其中大部分器物都有自己显著的特点。马家窑彩陶不仅类型多,而且每一种类型的器物又都有变化,或高或矮、或粗壮或秀细,可谓变化丰富。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1.马家窑类型的彩陶:

马家窑类型(公元前3300-前2900年)的彩陶,多为细泥橙黄陶质,陶器表面打磨光滑,陶质坚硬,造型优美。大多使用黑彩,色彩单纯。其纹饰变化丰富,线条柔和流畅,构图变化多样,给人一种浑厚、坚实又细巧明快的艺术感觉。马家窑类型是彩陶史上的繁盛期,器型有壶、罐、瓶、钵、盆等,纹饰常见的弦纹、波纹、漩涡纹、网纹、圆圈纹等。口沿施彩也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特点。

2.半山类型的彩陶纹饰: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形以双耳罐和双耳壶最多,其次为盆、钵、杯、瓶等。这些陶器胎体的基本色调是砖红色,土红色或桔红色,这是由于烧窑时的氧化焰烧得充分或不充分所致,也与窑中的温度有关。在胎体的表面多用红黑两色绘画,有时也用黑色。构图严谨复杂,主要花纹有圆圈纹、菱形文、葫芦形纹、连弧线、垂帐纹、带文、折线叁角纹、水波纹、锯齿纹、叶状纹、人形纹等多种。花纹多集中在器物的上部,在各种花纹之间多加饰锯齿纹是半山类型彩陶的一个突出特点。彩绘以黑色为主,兼用红色。

3.马厂类型的彩陶纹饰:

马厂类型的彩陶有壶、罐、盆、钵、碗、豆等,以双耳壶、双耳罐最为流行,并出现了肩安双耳的大口罐。小口的双耳罐腹部收缩,器形变得比较瘦长。还有比较特殊的人头形器彩陶壶和女性裸体人像壶。用黑红两色彩绘,有的器物先上一层红色或白色陶衣,然後用黑彩或红彩绘画。主要纹饰仍是几何形图案,流行的花纹有折线纹、圆圈纹、回纹、叁角纹、螺旋纹、米字纹等。马厂晚期的彩陶,制作粗放,花纹简单,绘画草率,已趋于衰落。继之而起的齐家文化,彩陶数量比较少,有独特风格的是双大耳罐和双耳罐,多用黑彩或红彩在红地和橙黄地上绘叁角纹,弦纹、网纹等。图案简单明快,也很规整。造型比例比半山偏高,双耳接近口部。马场彩陶有不少在腹部或底部画有各种符号的器物,现已收集到50多种。彩绘颜色为红、黑两色,有的在器表施加了一层红色陶衣。

4.石岭下类型的彩陶纹饰: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到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期陶器,距今约5500--6000年,因首次在甘肃武山石岭下遗址发现而命名。陶器以彩陶为突出,多见黑彩,构图疏朗,保留了庙底沟类型的特色。纹饰有圆点纹、波形纹,条纹、弧线三角纹以及鸟纹,蛙纹等。与马家窑类型相比,内彩较少见。器形有小口双耳平底瓶、长颈圆腹壶、高领鼓腹罐等。上海博物馆所藏石岭下型彩陶壶是石岭下型的典型器。二十年代由于马家窑彩陶的发现,个别西方人士提出了中国仰韶文化西来说。七十年代在甘肃天水罗家沟遗址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压在最下层,石岭下类型介于庙底沟和马家窑类型之间,而马家窑类型在最上层的地层关系。从而否定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纹饰有条纹、圆点纹、波形纹叶型旋纹、弧形三角纹以及鸟纹、蛙纹等。构图都比较疏朗,具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一些特点。

(三)、大汶口文化彩陶

大汶口文化,中国黄河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59年发掘的山东省泰安县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东达黄海之滨,北抵渤海南岸,西到鲁西平原东部边缘,南及江苏省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零星发现。文化特征: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在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有彩陶和简单的朱绘陶。砂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堆纹或篮纹。三足器、圈足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为觚形器、釜形鼎、钵形鼎、罐形鼎、镂孔圈足豆、双鼻壶、背壶、宽肩壶、实足鬶、袋足鬶、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而且,山东龙山文化的鼎、豆、壶、鬶等陶器的造型与装饰风格、拔牙习俗和葬俗等,都表明它是由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的。大汶口文化与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见崧泽遗址)有许多相似的文化因素,如都有发达的圈足器、三足器,有十分相近的器形。

(四)、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彩陶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普遍涂红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黑。盛行圆形、长方形、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常见的是□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石器中两侧磨刃对称的圭形石凿颇具特色。同时,有相当数量的石锄和椭圆形石片切割器等打制石器。另有大量的实心陶球和空心裹放泥粒的陶响球。

大溪文化初步可分为两个地区类型。长江沿岸的鄂西川东地区,如大溪、红花套、关庙山等地的遗存,可称为大溪类型。长期多夹炭陶,夹砂陶比例始终很小,白陶也很少。圈足盘、陶簋多见,典型器有彩陶筒形瓶。圈足上盛行各种成组的戳印纹。彩陶纹饰有横人字形纹、曲线网格纹,有的器形和彩纹,明显受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影响。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地区,如三元宫、丁家岗、汤家岗等地的遗存,可称为三元宫类型。夹砂陶比例大,红褐胎黑皮陶和白陶占一定数量。有特征鲜明的盘口圈足罐和筒形圜底罐。圈足盘少,彩陶筒形瓶仅有个别发现。以通体装饰的印纹、刻划纹为特色,漩涡纹、变体卷云纹彩陶也具特点。至今没有发现受庙底沟类型彩陶影响的迹象。

大溪文化以大溪类型为例,可归纳为3期。早期:夹炭红陶最多,戳印纹简单、细小,彩陶极少,以折肩圈足罐、三足盘、鼓形器座等为代表。中期:戳印纹发达,彩陶兴盛,常见内折沿圈足盘、簋、高把豆、折腹盆、曲腹杯、筒形瓶等。晚期:泥质陶占绝对优势,灰陶和黑陶剧增,有细颈壶、折敛口圈足碗等。

屈家岭文化彩陶

屈家岭文化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锄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

屈家岭文化彩陶造型虽有自己的明显特点,但出土极少,多是碎片。

纵观原始社会的美术,不难发现其几个特点:一是就地取材的材料的充分利用和生产技术的紧密结合;二是生活资料的相对丰富、生活水平的相对提高和原始人活动范围的相对扩大,器物的造型越来越实用、美观并富有一定变化;三是从装饰角度看,原始美术的装饰内容,几何纹样占主流;四是原始工艺美术的装饰格式已有多种,基础图案的基本类别形式几乎都有采用。

工艺美术是生活的艺术、生活的必需,在原始社会时期体现得尤其突出。

原始社会陶器用作日用品居多,如炊器有釜、鼎、鬲、罐等;汲水器有小口尖底瓶、背水壶;饮食器有碗、钵、杯、豆、瓮、器盖、器座等;酒器有鬲、尊、觯、簋等等,此外还有陶刀、陶纺轮、陶屋。比较典型的器物如小口尖底瓶,造型很有特点,完全依据生活的需要和使用方便而作,取水、贮水都很方便,尖底在取水时可减少水的阻力,又便于放入穴中,瓶上的耳系可以系绳提取。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以黑、光、薄、鼻见长,即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有穿绳的鼻。出现了镂孔的装饰方法,玲珑剔透,别具风格,有的甚至刻划着非常精细的“方雷纹”,说明制陶工艺技术的进步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在大汉口文化中发现了白陶。白陶中的成份高岭土是主要原料,这就为瓷器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从制作方法上看,早期采用手制陶坯、后来过渡到泥条盘筑,最后发展到轮制,轮制分慢轮与快轮两种方法,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就是用快轮制作的,器物壁薄而且均匀,制作方法在逐渐进步。从烧成方法上看,由露天平地堆烧,发展到窑烧,提高了烧成温度。原始社会彩陶虽然烧成工艺还很原始,但它造型优美、品种丰富,尤其是装饰艺术水平已达到相当进步的程度。彩陶纹样的题材极为丰富,有几何纹样、植物纹样、人面纹、鱼纹、蛙纹、鸟纹等,是原始人从事渔猎和农业劳动取得素材,以及对太阳、月亮、水、火、山石等自然形象和劳动工具的观察、接触、认识变化而来。

黑陶

黑陶是源于我国古代的陶器,它流行于4000年前原始社会的父权制度阶段,是划分新石器时代前后期的重要标志。

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彩陶工艺渐趋衰落。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出现了黑陶,称之黑陶文化。因最早发现在山东章丘龙山镇,故称“龙山文化”。黑陶工艺是龙山文化的主要标志。黑陶文化上承仰韶文化,下接夏文化。其分布范围在黄河中下游,并远播长江下游及渤湾地区。

黑陶是在彩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黑陶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中国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时期,无论是宗教祭祀还是祖先祭祀,都朝着一种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而社会成员内部的尊卑等级也越来越明显,其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分配也需要建立一种制度化的行为规范。

在陶土的运用上,黑陶和彩陶一样,用的是优质的细泥质陶土。陶器虽然还用手制,但有些部分已经从彩陶时期的慢轮制作发展到了快轮制作,已普遍使用辘轳车,除了耳、鼻、嘴、流、把、足等附件外,器身一般都用轮制。这样不仅能使器身的造型更加规整,而且使器壁厚薄均匀,甚至制作出了薄如蛋壳的黑陶。黑陶的器面修饰,采用表面磨光的技法,在陶坯将干未干时,用砾石或骨器在表面压磨,烧好后的黑陶表面光亮如漆。

黑陶的出现与烧窑技术及窑炉气氛的改变有很大关系,用含铁质成分多的陶泥造成的陶器,在氧化焰气氛下烧成后呈红色或褐色,在还原焰的气氛下则呈黑色。原始的烧成方式,是当窑火烧到一定温度后,将出烟道堵塞,让窑室里充分缺氧,让陶土里的铁元素还原,最后烧出的陶器由于烟熏和铁元素还原,就变成了黑色。这种烧成方式需要陶窑达到一定温度,技术上要掌握一定的火候。黑陶时期的烧窑技术比以前有了提高,烧窑方式也更加多样。据测定,黑陶的窑炉能达到1000℃的高温,而一般彩陶的窑火则在800℃左右。

由于泥土淘洗得更加细致、使用快轮、陶器表面磨光技术提高,以及烧成采用了还原焰等技术原因,使得黑陶与以往的陶器有了明显的不同:烧成技术的改进,使黑陶的致密度和烧结度都比以前更高,提高了陶器的坚硬度;快轮的运用,不仅使器壁厚薄更加均匀,器形更加规整,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器型。

烧成技术和成型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造型艺术和装饰风格的改变。首先从装饰风格上说,一方面黑陶的黑色表面材质不适合彩绘装饰,另一方面复杂的器型构造也不适合进行彩绘装饰。在实用型的黑陶器物中,大多为素面磨光,这是一种非常典雅、精致的装饰;而除磨光外,还利用快轮辘轳的便利,在器身上划出或堆出凹进去或凸出来的各种弦纹,这些弦纹不仅起到了将器物分割为不同部位的作用,也是一种美丽的装饰,从而构成了黑陶的艺术风格——彩陶时期那种亢奋、激越、充满自由想象的图案装饰,被严谨的、秩序化的、极其规则化的弦纹装饰所代替;那种红黑黄的热烈色调,也被庄重单一的黑色所代替。那些在黑陶器皿,尤其是高足杯上反复出现的充满节奏、旋律、运动的弦纹,表现出一种经过反复提炼的程式美。如果说彩陶艺术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激情的美,那黑陶艺术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理性的美。

而造型艺术风格方面,由于快轮辘轳的运用,器物的外轮廓线有了更多复杂的起伏变化——彩陶器物的外轮廓线一般都比较简单、饱满,因此人们的目光都集中在绘画装饰上,而不是器形的变化上;但黑陶就不一样,由于其表面不加以彩绘,所有的变化都体现在器形的转折、起伏上。因此,无论口部与肩部,肩部与腹部,以及腹部与足部的外部线条都非常考究且追求变化。如果说彩陶艺术是以其图案的装饰美取胜的,黑陶艺术则是以其造型的变化美来取胜的。

由于快轮的运用以及人类起居生活的日趋精细,这一时期的器型种类明显增多,在彩陶时期日常的器型只限于罐、盆、壶、钵、碗、瓶、杯等,但发展到黑陶时期,还出现了可以蒸煮食物的甗、为了坐在地上取食方便的高足“豆”(古代的盛食器)、有保温功能的带盖钮的鼎和碗等。在装饰上除素面磨光外,还有划纹、弦纹、方格纹、附加堆纹、圆圈纹和镂孔等。

黑陶工艺的主要特点是:黑、薄、光、亮。制作工艺为。随着陶轮的转动,厚薄均匀、规整。主要纹饰是平等弦纹、凹凸纹等。另外,陶窑室扩大,火道延长,提高了窑室的温度,渗入碳素而烧成黑陶,黑陶生产质量极高,器体薄到0.1—0.2厘米,称为“蛋壳陶”。常见器型:鬲、鼎、杯、豆等。其造型显示出独特的“现代设计”美。

2.陶器的发展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高岭土)的无机混合物作原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方法制成的器皿统称为陶瓷。自古以来,专门从事制作陶器和瓷器的手工业称为陶瓷手工业。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目前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思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和人群,都能各自独立创造出来。

陶器的产生是和农业经济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了陶器。在人类进入新石时代,由于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开始了定居、半定居的生活。特别是农业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提供了比较可靠而稳定的可供食用的谷物。谷物都是颗粒状的淀汾物质,不像野兽的肉体便于在火上烧烤食用。同时,剩余的食物需要储藏起来。正因为如此,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定居生活的需要,人们对于烹调、盛放和储存食物及汲水器皿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从而促使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陶器。陶器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生产斗争中辛勤劳动的结果。从民族学和考古学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物证。

陶器出现的具体年代,目前尚难确知,根据考古发掘材料估计,约在8~9千年以前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几千年来一直是人类的主要生活用具。这时的陶器由于烧造工艺的不同,还出现了红陶、灰陶和黑陶等不同品种的陶器。与此同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烧制成泥质夹砂灰陶和夹砂红陶。此类陶器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故又有泥质陶和夹砂陶之分。

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10000多年生的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红陶、灰陶、磨光黑陶、彩绘陶以及各类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陶塑艺术品、建筑陶构件大量生产。

战国时期发明了铅釉陶器,陶器制品得到低温彩釉的美化。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成就辉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陶器为主。商代陶器仍以灰陶为主,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陶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后期,白陶和印纹硬陶有很大发展,尤以白陶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

西周以后,陶器种类繁多,除陶生活器皿之外,还有砖瓦、陶俑和建筑明器等。到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因此,制陶业更加繁荣。近年在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其造型之精,阵容之宏伟,为世界所罕有。

汉代,由于社会稳定,农业、手工业发展较快,厚葬风气在民间普遍盛行,制陶业大量烧造陶明器用以随葬。这时,战国时期出现的彩绘陶器得到发展,釉陶也普遍应用,同时在陶明器上用白粉、墨书文字者也大量出现。到东汉晚期至三国,瓷器的烧造技术逐渐成熟,陶器才为瓷器所取代,而退居次要地位。

唐代大批生产的三彩釉陶,反映着大唐盛世的面貌,有很高的艺术性。宋代以后,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由于瓷器在社会生活中广泛使用,陶器生产日益减少但从未间断。瓷器是商代中期开始出现的,最早的瓷器是青瓷,由于工艺不够成熟,又称为原始青瓷。汉代青瓷烧造逐渐成熟,摆脱原始状态,进入早期瓷器阶段。黑瓷在汉代开始出现,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广泛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黑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艺术瓷器的领域。北方的商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发明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

唐代的繁荣最终被唐未的藩镇割据所打破,五代十国则是这种割据局面的延续,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五十三年,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家称为五代。然而此时五代,也并非统一的中国,其间战乱频仍,山河破裂,约有十国之多,吴、南唐、闽、前蜀、南汉、北汉、吴越、楚、南平相继出现。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有进步之势,这大概与当时帝王的爱好有很大关系,其中最有影响者为吴越的秘色瓷和后周的柴窑。

对于秘色瓷的“秘色”,陶瓷史学界一直有很大争议,至今尚无定论。常见的解释有三:一是作“秘密”解释,这种解释来于宋人,认为吴越国的越窑青瓷专供朝廷使用,百姓不得占边,二是青瓷釉色之一种;三作“希奇”之意,为“碧色”的误传而来。从目前见到的所谓秘色瓷来看,其胎质呈灰白色,釉质如脂似玉,清澈碧绿,造型典雅、凝重,可以看出制造者绝对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才能。秘色瓷代表了晚唐至五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

五代越窑的窑址仍在浙江上林湖地区,而且更广泛地延至上虞、勤县、临海等地区。所制器物总体上继承了晚唐风格,其装饰手法趋于多样化,使唐代单纯追求釉面效果向包括刻花、印花、堆塑、釉下彩等多样手法转化。

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个著名品种为柴窑,相传是五代周世宗(名柴荣)时所烧造,窑址在郑州。但迄今尚未发现窑址,真正的柴窑器为何种相貌也众说不一。后人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来描术柴窑器的特征。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宫廷中所收藏的珍贵瓷器,把柴窑器推放首位,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

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为宋,后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临安,称为南宋,称以前为北宋。

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地;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地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

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址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

此时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在1320 20度左右,其气孔率较低,说明这一时期定窑的烧结程度较为致密。

钧窑是宋代著名窑址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地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

明朝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1911年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年。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

明朝未年,流寇四起,李自成率农民军杀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满清之兵入关,至此满清统治开始,长达二百余年。

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明未连年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年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这一时期的产品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胎体比较厚重,制作略显粗糙,一般底部斜削草率,还粘有砂粒。器物沿口部分施酱黄釉,深浅不一,呈黄褐色,为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比前代还略有进步,所以有人认为清代的陶瓷,应从康熙时期开始计算。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康熙十七年,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等。康熙四十四年,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史称“郎窑”。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动瓷器革新,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

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

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清朝统治,至十八世纪末叶明显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

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年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频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

中国陶瓷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最富民族特色的日用工艺品。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对外经济、文化的交往,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国,许多国家瓷器工艺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国陶瓷工艺的影响。陶瓷也与茶叶、丝绸并称为中国三大特产而名扬中外。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3.陶瓷的工艺流程

淘泥 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摞泥 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拉坯 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印坯 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修坯 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捺水 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具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 现在的窑有气窑、电窑、等。

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4.专业名词

青花

瓷器釉彩名。白底蓝花瓷器的专称。典型青花器系用钴料在素坯上描绘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蓝花在釉下,因此属釉下彩。

青花瓷的特点是明快、清新、雅致、大方,装饰性强,永不掉色,素为国内外人士所珍爱;并且在世界的制造瓷器的工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青花瓷普遍的是白底蓝花瓷器,发展至后来,也包括了蓝底白花瓷器。

斗彩

是一种以釉下青花、釉里红和釉上多种彩结合而成的品种。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例子: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斗彩的特点是静动兼蓄,对比鲜明,既素雅又堂皇。这种装饰已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和它的特色。

釉里红

又名釉下红,起源于宋代均窑的紫红斑釉。它可单独装饰,也可把青、红色料结合使用(此装饰叫青花釉里红),釉里红呈色稳定敦厚。

中国传统习惯上,常常以红色代表吉祥与富贵,而且釉里红的呈色稳重,敦厚,既壮丽,又朴实,这都是深受人们喜悦乐用的因素。烧成后的特点是沉着,热情。

粉彩

也叫“古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所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再入烤花炉经摄氏600度-900度温度烘烤而成。我国传统的釉上彩,到了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官窑匠师在珐琅彩的启发和影响下,引进了铜胎珐琅不透明的白色彩料,在工艺上又借鉴了珐琅彩的多色阶的配制技法,创造出了“粉彩”釉上彩新品种。这种白色彩料,俗称“玻璃白”。由于玻璃白和五彩彩料的融合,使各种彩色产生了“粉化”。红彩变成粉红,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在表现技法上,从平填已进展到明暗的洗染;在风格上,其布局和笔法,都具有传统的中国画的特征。

从装饰的艺术效果来看,具有秀美、俊雅、持重、朴实而又富丽堂皇的特点。凡绘画中所能表现的一切,无论工笔或写意,用粉彩几乎都能表现。用这种方法画出来的人物、花鸟、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增加了层次和立体感,从而形成了淡雅、精细、填色和洗染、烧成等工艺步骤。

釉上五彩,是以红、黄、绿、蓝、紫等各种带玻璃质的彩料,按图案纹饰需要施于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钒红勾线,用单线平涂的方法, 再在“彩炉”(在800-900 ℃之间烧成)二次焙烧而成的一种古彩。由于它红绿分明,层次较少,彩色鲜明透彻,故称硬彩。古彩的色彩明净晶莹,色调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线条刚劲有力,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

古彩所描绘的对象甚多常见的有人物、山水、龙风、鸳鸯、松柏、灵芝、花草等。古彩瓷在历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受到广泛的称赞。是景德镇陶瓷技术的优秀传统之一。就年代说,包括大明彩和康熙彩;就色彩说,有三彩、五彩和红绿彩。其技法特点是单线条平面,线条刚劲有力,笔划简练生动,色彩对比强烈,形象概括夸张,民间风格浓厚,装饰性强。

新彩

旧称洋采,出现于清末,是从国外引入的一种陶瓷装饰方法。先用五彩颜料在白瓷表层绘以各式画面或图案,再入彩炉烘烤,这种瓷器,称新彩瓷。新彩瓷,系清末民初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品种。建国后,几经改进,使新彩装饰技法得以丰富和发展,并与现代工艺技术相结合,成为广泛采用的装饰形式。景德镇现时流行的新彩中除颇有中国写意画风格的扁笔新彩外,还有鲜艳明快的刷花、喷彩,规整秀丽的平印、丝印贴花等。经过一系列改革创新,装饰格调已形成了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地方特色。新彩包括贴花、绘画、刷花、喷花、印花、薄膜移花、描金加彩、套色印金、腐蚀金彩和各色电光彩等。其特色是色彩丰富,装饰多样,毛坯造型秀丽,花纹生动,格调新颖。

颜色釉

是用含有着色金属元素的原料配制的呈色优美的釉料。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为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与气氛中烧成,会呈现不同色泽的釉,成为颜色釉。它有三种划分方法:一是按烧成温度分类,分高温颜色釉(1300℃左右)、中温颜色釉(1200℃左右) 和低温颜色釉(1000℃左右),若以1250℃为界,分为高、低两种。二是按烧成后的火焰 性质分为氧化焰颜色釉、还原焰颜色釉两种。三是按烧成后外观特征分类,可分为单色釉、复色釉(花釉)、裂纹釉、无光釉、 结晶釉等。

颜色釉与普通色釉的不同在于颜色釉的特殊烧制工艺和配方。颜色釉的釉面,必须经过1250℃以上的高温煅烧 ,才能显现出它光若流油,色若虹霞,纹若流云飞瀑的独特魅力。颜色釉五彩缤纷种类繁多。青色的如:豆青、影青、粉青、龙泉天青等;红紫色的如:祭红、郎窑红、均红、玫瑰紫、美人醉、釉里红、火炎红等。黄色的如:钛黄、象牙黄、蟮鱼黄、粉黄等。绿色的如:翠绿、孔雀绿、金星绿、哥绿等;黑色的如:乌金、铁 锈花、无光黑。其他还有结晶釉、窑变花釉、茶叶末、钛花釉、裂纹釉、唐三彩、龙泉釉、 蜡光釉、金砂釉、变色釉、 "三样开泰"、霁蓝釉等。 另外还有低温颜色釉如:西洋红、胭脂红、孩儿面、粉红、辣椒红;鹦哥绿、苹果绿、浅绿、鱼子绿、瓜皮绿、炉均翠苦绿、浇绿;正黄、浇黄、淡黄、鱼子古铜、黑地浇紫等。

综合彩

是采用多种技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装饰形式。它是根据作品的要求,动用不同原料(釉上、釉下色料)、不同表现方法(雕刻、绘画、色釉)和不同烧炼工艺(高低温)相结合而达到整体设计效果,使瓷器装饰更为完美。综合彩的作品,可尽量发挥各种技法的特点和工艺操作的所长,以充分达到创作意图。因此,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装饰方法。其特点是变化灵活,丰富多彩,各种装饰形式相互衬托,互为补充,争奇斗艳,丰富了陶瓷的艺术语言。

5.陶瓷文化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

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那陶塑的猪、牛、狗,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表达着文明的演化与发展。摩娑这些与实物逼真无二的作品,想象着先民的困惑、喜悦和奋争,那在洪荒、野蛮中奔突与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秦兵马俑,那刚毅肃然的将军,那牵缰提弓、凝神待命的骑士,那披坚执锐、横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发、目光正视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风神骁骏、横空出世的战马,共同组成的方阵,张扬着力量,张扬着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烟四起的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想象着秦国军队那种风卷残云、吞吐日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它尽管是一个军阵,但它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记录着那个时期的历史。

“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俊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正是那个时代审美习尚、哲学观念的反映,明清时期的斑斓与柔丽,是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使然(熊廖《陶瓷美学与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6.制陶粘土与羼和料

粘土这种柔可绕指的泥土在我国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广泛使用,至仰韶文化时代制陶工艺技术就已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先民们利用粘土的塑性、焙烧性得到具有实用效果的抗水性的石质性器物——陶瓷器,它对人类的古代文明与文化发展曾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粘土是由地壳表层的岩石风化分解而成,属于含水铝硅酸盐矿物,粘土的主要成分是硅和铝的氧化物(SiO2Al2O3),此外,还有铁和钾、钠、镁、钙、钛的氧化物。因为这八种元素占地壳总量的97.13%,其它元素只占2.87%,所以,这八种元素又称造岩元素。这八种元素也是烧制陶瓷经常涉及的原素,所以烧制陶瓷器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经人工高温将粘土还原为“岩石”。这八种元素中,铝、硅成分是陶瓷的骨架材料,其余钾、钠、镁、钙、碱土金属氧化物属于易熔和助熔材料。铁钛氧化物在烧制白陶和白瓷时起呈色作用,含量愈多,则呈色愈深。我国著名的宜兴紫砂器就是用一种名为“紫金土”的粘土烧成,其氧化铁含量在10%左右。

粘土在湿润含水状态下一般即具有可塑性,在高温焙烧中又有固定成型的烧结性。当加热到一定温度时,粘土中的易焙物质开始熔化成液填充到未熔颗粒之间的孔隙之中,使陶坯体积收缩、密度提高。在气孔率达到最低值、密度也达到最大时,称为烧结状态,这时陶器本身也变得致密坚实。烧结温度因粘土化学成分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000度以上。因烧成温度不够而没有烧结的陶器,其吸水率一般高于烧结陶器的10%左右。

为了改善粘土原料的工艺性能,我国古代先民还有意识地在粘土中加入砂子、稻壳、贝壳屑等,通常把这类加入物称为羼和料。这些羼和料在陶坯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中,起着降低陶坯变形与破裂的作用。砂子(石英颗粒)也较一般粘土更耐高温,因此,砂质陶器又常用作炊具。

粘土在引进制瓷胎体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粘土的可塑性使陶瓷坯泥赖以成形的基础;是粘土使注浆泥料与釉料具有悬浮性与稳定性;粘土一般呈细分散颗粒,同时具有结合性;粘土的出现使其成为陶瓷坯体烧结时的主体,形成瓷器中莫来石晶体的主要来源。

关于烧成气氛大气各种成分的含量一般是稳定的,但在陶窑内点火燃烧后,在窑炉内部形成一个与外界不同的空气部分,一般称为气氛。窑炉燃烧实际是一个高强氧化过程,进入窑炉空气中的氧,因氧化木柴中的碳而消耗,碳经强烈氧化后就成了灰烬。若通风不畅、供氧不足,窑炉中就会有较多的一氧化碳(CO)产生;若供氧充足,木柴燃烧时就会有剩余游离氧存在。现代陶瓷工艺学通常把游离氧小于1%、一氧化碳含量在2-4%的窑炉气氛称为“还原气氛”;游离氧含量为1-1.5%时称为“中性气氛”;游离氧含量在4%以上称为“氧化气氛”,而达到8-10%时则称之为“强氧化气氛”。

在不同的气氛中,陶坯中所含的铁有不同的呈色:在氧化气氛中呈铁锈黄或红色,因陶土中氧化铁(Fe2O3)含量多少而有深浅不同的呈色;在还原气氛中则呈灰黑色,如同锻铁时锤下碎屑(一氧化铁)的颜色。在还原气氛中,陶土中的氧化铁以一价铁形态(FeO)存在,一价铁有较强的助熔作用。

对紫砂泥品质的鉴别相当复杂,紫泥确实是得天独厚的制陶原料,它在成份上俱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紫泥主要矿物为石英,粘土,云母和赤铁矿,并具有适中的紫泥的矿物组成。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使紫泥俱备了可塑性好,生坯强度高,干燥收缩小等良好的工艺性能。紫砂的泥料并不是一开采出来就可以用的,而是经过提炼,淘洗,过筛等诸多任务,因此一块好的泥料其质地,颜色必定很均匀,体现在成品上则是颗粒匀称,颜色纯正无杂质,比如有不均匀的黑点,白点就不是好泥,有行家说,紫砂紫砂,重的就是“砂”。砂好,做出的壶质地,胎骨必坚,色泽必定匀润,壶身一定悦耳。上好的矿砂百十斤仅能提炼出六七斤原料;优质矿产于宜兴地下100~200米深的地壳中,沙粒匀称,色泽一致,粘性强。提炼淘洗是保证颜色纯正的前提,提炼前先要经过粉碎,经过提炼淘洗去掉一些铁质,石灰岩,玄武岩等等杂质。

7.窑炉与烧成气氛的控制及影响

1.烧成气氛的概念

陶瓷产品的烧成气氛是指在烧制的过程中,窑炉内的燃烧产物中所含的游离氧与还原成分的百分比。一般将烧成气氛分为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两种。游离氧含量在8%以上的称为强氧化气氛,游离氧含量在4%~5%的称为普通氧化气氛,游离氧含量1%~1.5%的称为中性气氛;当游离氧的含量小于1%,并且CO含量在3%以下时,称为弱还原气氛,CO含量在5%以上的称为强还原气氛。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何种气氛制度来烧制陶瓷产品,要根据产品配方中原料的组成以及烧制过程中各阶段的物化反映情况来确定。当原料中所含有机物和碳较少,且粘性低、吸附性弱、含铁量较高时,适合与还原气氛烧成;反之,则适合与氧化气氛烧成。

2.烧成气氛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众所周知,气氛会影响陶瓷坯体在高温下的物化反应速度、体积变化、晶粒尺寸与气孔大小等,尤其对陶瓷坯的颜色、透光度和釉面质量的影响,更显突出。

(1)影响铁和钛的化合价在实际生产中,当氧化气氛烧成时,坯料中的Fe2O3在含碱量较低的玻璃相中熔解度很低,可析出胶态的Fe2O3使坯显黄色;当还原气氛烧成时,形成的FeO熔化在玻璃相中呈淡青色。另外,当坯体中的氧化铁含量一定时,若用氧化气氛烧成,被釉层所封闭的Fe2O3将有一部分与SiO2反应生成铁橄榄石并放出氧,其反应如下:2Fe2O3 2SiO2→2(520yd.com2) O2↑反应生成的氧会使釉面形成气泡与孔洞,而残留的Fe2O3会使坯体呈黄色。对含钛较高的坯料应避免用还原气氛烧成,否则部分TiO2会变成蓝至紫色Ti2O3,还可能形成黑色2FeO?Ti2O3尖晶石和一系列铁钛混合晶体,从而呈色加深。

(2)使SiO2还原和CO分解在一定的温度下,还原气氛可使SiO2还原为气态的SiO,在较低的温度下它将按2SiO→SiO2 Si分解,因而在制品表面形成Si的黑斑。还原气氛中的CO在一定的温度下会按2CO→CO2 C分解。在400℃时CO2是稳定的,而在1000℃时,仅有0.7%(体积)CO2。CO的分解在800℃以下才速度较快,而高于800℃时需要一定的催化剂。碳虽也有催化作用,但要求一定的表面积,游离态的氧化铁催化作用则与表面积无关,因此在还原气氛中很可能因CO分解出碳沉积在坯、釉上形成黑斑。若再继续升高温度烧成,在碳被封闭在坯体中;若再被氧化成CO2就会形成气泡,对吸附性能强的坯体尤为严重。

3.烧成气氛的测定

陶瓷胎釉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铁质,它们除少量以游离的铁矿物形式存在外,大部分存在于原料的分子结构中。这些铁质在烧成以前,基本上都是三价铁(Fe20,)。在烧成过程中由于窑中气氛性质的不同,其中部分三价铁会还原成二价铁(FeO)。如果还原气氛弱,则只有少量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如果还原气氛强,则就有较多的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如果是氧化气氛则就很少有二价铁形成。胎或釉的化学分析数据一般只显示总的铁含量,而不分二价铁和三价铁。二价铁含量的测定要作为特定项目而提出。有了二价铁含量,即可从总的铁含量中计算出三价铁含量,然后按下列公式算出两者的比值:还原比值:FeO%÷Fe203%。根据还原比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古陶瓷烧成气氛的性质和强弱,由于釉直接与气氛接触,对气氛的变化更加敏感,所以测定釉的还原比值更能反映窑内气氛的真实情况。近年来还利用穆斯堡尔谱等现代高科技手段,测定釉中二价铁离子的浓度变化,以确定其烧成气氛的性质、这一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

3、烧成气氛对产品缺陷的影响

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如水分的蒸发,盐类的分解,有机物、碳和硫化物的氧化,晶型的转变,晶相的形成等。这些物理化学反应的速度,除了受温度影响之外,气氛对其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控制不当,就会使陶瓷产品产生各种缺陷,下面介绍最常见的几种缺陷。

(1)黑心陶瓷产品的黑心是指在坯体的烧成过程中,有机物、硫化物、碳化物等因氧化不足而生成碳粒和铁质的还原物,致使坯体中间呈黑色或者灰色、黄色等现象。黑心缺陷的存在会影响陶瓷产品的强度、吸水率、色泽等性能指标。陶瓷产品产生黑心缺陷的关键是有机物、碳化物、硫化物氧化不足,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的低温阶段发生有机物的分解和如下的氧化反应:FeS2 O2→FeS SO2↑(350~450℃)4FeS 7O2→2Fe2O3 4SO2↑(500~800℃)C O2→CO2↑(600℃以上)在此阶段如果氧化气氛不足,有机物的分解和上述的氧化反应就无法完全地进行,C、FeS2和FeO等过多地残留积聚在坯体内而使坯体呈黑色、灰色、黄色。在实际生产中要消除产品黑心,须在600~650℃让有机物开始燃烧,在300~850℃让有机物、铁化合物和碳充分氧化,也就是说,应在预热带保证足够强的氧化气氛。另外,在烧成的低温阶段,烟气中的CO会被分解,反应式如下:2CO→2C↓ O2↑这一分解在800℃以上时会比较明显,而800℃以下时,在有一定催化剂的情况下反映也很明显(游离态的FeO就是很好的催化剂)。如果在低温阶段窑内的氧化气氛不足,且存在还原气氛的情况下,由于在还原气氛中存在的FeO,因此CO会激烈分解而析出C。在低温阶段由于坯体的气孔率较高,析出的C很容易被吸附在坯体气孔的表面而形成黑斑缺陷。

(2)气泡和针孔陶瓷产品在烧成过程的低温阶段,除了发生前面所述的氧化反应外,还伴随着碳酸盐的分解:MgCO3→MgO CO2↑(500~750℃)CaCO3→CaO CO2↑(550~1000℃)这些反应的速度和完全程度都受到气氛的影响,氧化气氛足够时,反应会快且进行得更完全;反之,反应速度变缓且不完全。当烧成过程进入高温阶段后,坯体出现液相,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无法自由排出坯体外,于是便出现针孔、气泡等缺陷。在低温阶段将坯体内的气体成分全部氧化分解是不可能的,因为碳酸盐和Fe2O3在氧化气氛中要在高于1300℃以上才进行分解,但是在这样高的温度区域,坯体已经有液相存在,粘度减小,分解出来的气泡会冲破液相逸出,造成釉面不平,或者残留在釉层内,形成气泡缺陷。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高温前(1000℃左右)要将烧成气氛控制为还原气氛,让Fe2O3及硫酸盐类发生如下还原分解:Fe2O3 CO→2FeO CO2↑CaSO4 CO→CaSO3 CO2↑CaSO4→CaO SO2↑3.3色差陶瓷产品的色差是指单件产品的各部位或单件(批)产品之间的呈色深浅不一的显现。在陶瓷坯体和釉料的原料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引入一些铁、钛化合物,在烧结过程中烧成气氛的不同会影响到铁、钛存在的价数,不同价数的铁、钛会有不同的呈色,当烧成气氛不稳定时,坯体的呈色相应改变,从而形成产品的色差。目前,市场上流行的钒钛金属砖,由于其坯料含钛较高,如在还原气氛下会有部分TiO2转变成蓝色至紫色的Ti2O3,形成色差,也有可能形成黑色的520yd.com2O3尖晶石和铁钛混合晶体,从而加深铁的呈色,形成砖面颜色深浅不一,其反应式如下:TiO2 CO→Ti2O3 CO2↑FeO 2TiO2 CO→520yd.com2O3 CO2↑

4、烧成气氛的控制

烧成气氛的控制受到窑炉结构和设备配置的限制,比如风机风量的大小,风管直径的大小,排烟口、抽热口、抽湿口位置的设置等,都会影响到烧成气氛的控制。但是,最关键的还是稳定压力制度和合理操作燃烧器。

(1)稳定压力制度压力变化会影响到气体的流动状态,因此窑内压力制度的波动会引起气氛的波动,要控制好气氛,就必须稳定好压力制度,而稳定压力制度的关键在于控制好零压面。在窑炉预热带,因要排走水分和燃烧时产生的烟气,故压力相对比窑外环境的低,对比之下窑内气压处于负压状态;在冷却带要鼓入冷空气使制品冷却,压力相对比窑外环境的高,对比之下窑内气压处于正压状态;在正负压之间有一零压面,烧成带就处在预热带和冷却带之间,因而零压面的移动就会引起烧成带气氛的变化。当零压面位于烧成带前段,处于烧成带与预热带之间时,烧成带的气压为微正压状态,气氛为还原气氛;当零压面位于烧成带的后端时,烧成带处于微负压状态,气氛为氧化气氛。

(2)合理操作燃烧器烧成的燃料是否完全燃烧将会影响到窑炉气氛,特别是烧成带的气氛。因此合理地操作燃烧器,控制好燃料的燃烧程度,是控制窑内气氛的重要手段。在燃料完全燃烧的情况下,燃料中的全部可燃成分在空气充足时能完全氧化,燃烧产物中没有游离C及CO、H2、CH4等可燃成分,保证氧化气氛的实现;当燃料不完全燃烧时,燃烧产物中存在一些游离C及CO、H2、CH4等,使窑内气氛呈还原性。要使燃料完全燃烧,须注意以下三点:①确保燃料与空气充分,均匀地混合;②保证充足的空气供给,并保持一定的过剩空气量;③确保燃烧过程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

8.装饰的萌芽

在人类社会早期,石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通过石器工具的制造,人们进一步发现了手的作用与意义,手工艺由此逐渐生发。早在170万年前的中国云南元谋人时代,中国先民就开始打制粗糙的石器,作为生存的工具或武器。到了距今17000多年的山顶洞人时期,石器的类型已经很丰富了,并且在工艺加工方面已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其工艺制作不仅初步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出现了装饰的萌芽,体现了审美的需求。山顶洞人还掌握了人工取火。从保存火种到人工取火,人类生存能力已大大提高。火的应用使以后的各种工艺如制陶、冶金等的发明成为可能,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筑是人类定居意识的体现。中国氏族社会的人们根据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北方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和南方长江流域巢居式的居住形式。为了居住的需要,人们还发展了木工艺,在浙江余姚的氏族居住遗址,7000年前的人们已过着“筑土构木”的定居生活。

最早,人类对自然材料的工艺加工,只是外形的改变,而制陶则通过火改变了泥土的性质,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陶器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增强了定居的农耕生活的稳定性。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制陶由氏族的共同事业变为家族所掌握的专业生产部门,工艺技术得到提高,陶器品种增加,出现了灰陶、黑陶和用瓷土制作的白陶。

中国的装饰艺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的山顶洞人,已经能用石珠、兽牙、贝壳等材料作为美的装饰品。当先民还没有对于自然景色的审美感时,已经有了对于自然珠宝审美特性的初步感觉,欧洲和非洲的原始人类也是如此。而且,学术界认为,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宗教观念。人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之时,就是开始装饰美化自己的身体之时,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原始人类趋利避害的宗教心理。至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表明装饰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发展。“初民美术的开始,差不多都含有一种实际上的目的,例如图案是应用的便利;装饰与舞蹈,是两性的媒介;诗歌舞蹈与音乐,是激起奋斗精神的作用”。生活中爱美的装饰艺术倾向,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的造型,也颇能表现先民的审美趣味。这些原始的造型艺术,直接体现了当时社会人们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观念。从中国原始社会艺术的构思和表现效果来看,已经初步掌握了整齐一律、对称平衡、符合规律、和谐统一等形式美的因素,得到较为完善的表现。

美的艺术一开始,就与崇高的审美概念联系在一起。艺术的发生和初期的发展,与原始宗教和原始巫术的关系极为密切,自然崇拜、万物有灵观、图腾信仰、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都对原始艺术发生着深刻的影响。先民的思想意识里,宗教迷信的萌芽,是绘画美产生的直接需要和动力,他们在观察社会、表现自然时,往往融入了自己主观的想法。原始社会的装饰以原始人无所不在的巫术思维的支配和原始宗教观念为中心,装饰的形式以一种标志性的东西为主体。那些遍布于全国的崖刻、岩画,彩绘素锲,内容丰富,是先民冒着生命危险攀登悬崖峭壁制作出来的,其动机绝不是为了欣赏它的美的形象,而是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所具有的巫术效应来达到丰产、繁殖、胜利等目的。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曾发现太阳纹、日月山等形象,可能是先民对太阳等自然物崇拜的遗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雕刻常有鸟形图案,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都有可能是某些氏族崇奉的图腾。孙新周先生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一书中,在谈到马家窑文化高低耳深腹罐的网格纹样从自然界鲵鱼鳞纹演变的过程,及其对先民装饰观念的影响时分析道:“由于鱼是多产的水中动物,因此凡与鱼为伴的民族,不论中外,大多把鱼作为丰产与繁衍的象征。……初民们基于原始思维中的互渗律,从巫术心理出发,认为只要把作为鱼的主要部分和特征的鱼鳞加以表现和移植,它的多产法力也就会随之生效。据此,他们将网格纹大量涂绘于各种彩陶纹饰之中,其动机也就不言而喻了。……在初民们看来,几何形网格纹不仅是多产的鱼的象征,而且也具备了多产的巫术功能,所以它已经成了高产的符号和法力无边的符咒”。远古先民们“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观照方式和视觉思维习惯几乎为所有中国人所共有,导引出一系列中国艺术特有的观念和精神。如从“观物取象”进而“立象以尽意”,进而追求“得意忘象”以至“大象无形”;由“象而造形”,进而“舍形而悦影”,去追求那种超乎形上的东西,进而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似与不似”的各种艺术至境。

新石器时代,随着制石工艺的发展,除了大量的石器工具,还有非实用的标识性石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中国东部玉器发展较快,尤其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代表了这一时代的玉器成就。在江苏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姚等地的大墓中都随葬了几十件玉璧和玉琮,玉器已成为炫耀墓主人超凡的能力,表示墓主人权威的身份的象征。从实用的劳动工具转变为“黄琮祭地、苍璧祭天”的礼器、祀神器,说明了原始社会里装饰观念正在发展。

从原始社会的装饰艺术品中可以看出,原始人的审美观已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特点,如在造型艺术中讲究对称、均衡、比例、线条、色彩等,这是原始先民们对自身结构和各种动植物结构细致观察的结果,在他们的艺术作品中,融入了他们为生存而激发出的全部感情,体现出生命的本能、生活的理想和原始文化的底蕴。

热门推荐
  • 盗墓鬼吹灯

    盗墓鬼吹灯

    千古华夏,多少旷世奇珍都埋藏地下!几年前的盗墓使人胆战心惊!一本残破的古书引人无意中踏入盗墓寻宝之路,几经周折,发现鲜为人知的秘密,揭开千古奇墓,华阳道长铸下晋代竹林七贤的思君镜,俞伯牙钟子期永久的高山流水,青楼女子李思思的琵琶……一系列挖坟掘墓的故事诞生,故事悬疑重重,充满惊险奇幻,破尽奇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奇事,又有武艺高强、豪放不羁的绝世美女……
  • 都市天能

    都市天能

    一个让全世界颤抖的男人,却因过于高傲狂妄,以至遭人陷害,众叛亲离,受各方百强围剿,险些陨落。蛰伏多年,沦落市井的林宇,带着复仇之心,将再次出现在世界各强面前。
  • 婚久不言爱

    婚久不言爱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郦颜清这辈子最想重来的事就是:第一,那晚没有经过那条小巷;第二,坚持将路家独子送进监狱;第三,她宁可孤独终老也不要嫁入路家豪门;豪门到底是什么?郦颜清:围城and炼狱;郦颜清你呢?天使or魔鬼?郦颜清:重走老路便是无路可走;郦颜清你根本在逃避,豪门本无错,错的是人......(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请搜索“hxmtyswj” 或者用 “作者云深无迹” 来添加我的公众号。小说番外,生活分享,以文会友,欢迎关注!)
  • 清穿的那些事儿

    清穿的那些事儿

    前世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若有来世定要平凡的度过一生,遇到他,哪怕只是再见一面。可今生天意弄人,却让她重回过去的时光。穿越时光,回到大清。入宫为妃,却不受宠。偶然只见认识的他,让她心之向往。心神俱疲,逃出宫门,却深陷异族。二度进宫,只愿为他报仇。熟不知。。。。不知不觉已经2011年了~《清穿的那些事儿》也已经写了半年多了,感谢大家的支持哈~我会继续加油的~喜欢清穿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微博哦~http://520yd.com/lisachen718
  • 我用游戏通诸天

    我用游戏通诸天

    从游戏穿越大秦,一来就在沧海力士大铁椎下救了始皇帝。顾烈懵了,推个游戏boss竟然给我干到秦朝了?世界游戏化,游戏宅顾烈高兴了。赐始皇帝不老药,收诸子百家,铸圣庭,开宗门。顾烈兴致勃勃:我要通关诸天副本!系统:版本升级成功,诸天至尊副本开启!顾烈懵了,我就说说啊!
  • 极恶之罪

    极恶之罪

    看似鬼魂作怪,实则人心惟危。“江湖骗子”亓时舟阴差阳错之下,被迫成了侦破灵异案件的特案组工作人员。一桩桩离奇案件的背后,是肮脏而又叵测的人心。恐怖美术馆里那只无人认领的红色高跟鞋;掩埋在闹市街区墙壁后的森森白骨;午夜时分总会绽放血色之花的悬崖……欢迎来到我的世界,请打开手中的圣经,低头忏悔。
  • 天地灵气决

    天地灵气决

    故事主要讲述未来的某一天,地球的臭氧层被破坏,导致太阳辐射进入地球,一些被照射到的植物发生变异,释放了一种病毒,病毒让动物和人类都接连死亡,后来,人类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疫苗,这疫苗冶好了人类和动物们,奇怪的是,被冶好的人类和动物身体素质异于常人,更加强大,人类尝试的将疫苗注射到植物体内,植物也和人类,动物一样。后来,太阳辐射又照射到植物身上,这次,植物释放了一种奇怪的水蒸气,也就是后来的灵气,一些动物和人类在机缘巧合下吸收了他们,发生了变异,有的死亡,有的更强......。
  • 时空封印

    时空封印

    遭人算计的林昕意外得到任性系统。面对任性系统一次又一次的给他强加压力,作为一个系统的主人,不断被系统给逼迫,他该怎么办?在线等,有点急......
  • 驯兽为夫:带上狼王闯异界

    驯兽为夫:带上狼王闯异界

    【女强玄幻 穿越 空间 灵宠】优秀特种兵姜上青一朝身死,穿成嗷嗷待哺的小女娃姜临岫,好日子过了几年就惨遭灭门。从此,姜临岫开启了寻找真相的升级之路。姜临岫:先礼后殡,你不介意吧?介意?忍着!柔弱小白莲,扮猪吃老虎?岫岫通通都可以!但是这是个什么东西?怎么别人召唤出来的不是六目神鹰就是三角灵鹿,她竟然得了个只会嘤嘤嘤的小狼?!这就是报应吗?!后来,一觉醒来,身边躺着的男人是谁?!你说你是小狼?真的吗,我不信!
  • 元灵1逆风再起

    元灵1逆风再起

    何为元?何为灵?十万年成败,千万人生死。乱世而枭雄出,混天而浮云现。观是是非非,虚虚实实;叹形形色色,起起落落。但听落风之述,且随元灵之行。——落风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