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不但诗写得好,古文写得也好。据传他6岁时就能写文章。他十几岁时,有一次去探望在交趾做官的父亲,路经南昌,时值都督阎公在滕王阁大宴宾客。在座的都是海内才子、江左名流。阎公提议,为滕王阁作一篇记,将这次盛会传于后世。正在大家你谦我让之时,坐在最末位的少年王勃应声而起。人们自然不把他放在眼里,均以看热闹的心态让他“姑且试之”。
过了一会儿,阎公询问王勃的文章写得怎么样了,人们报告:“开头两句是‘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阎公不以为然地说:“老生常谈,谁都写得出来。”接着又传过“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两句,阎公仍是不为所动地说:“引用故事,看不出有什么新意。”过了一会儿,传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两句时,这位阎大人沉默有顷,不再轻率地下评语了。接着阎公听到“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等句子时,阎公沉吟半晌,不禁慨叹:“这个少年确实有些文采!”当有人传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拍案叫绝,连称:“天才!天才!”王勃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最后以一首七言古诗作结: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简评:
由《滕王阁赋》,可见王勃所学之博。如地理“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对于南昌的历史了如指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远景、在南昌的四周地理)”,“响穷彭蠡之滨……声断衡阳之浦(中景,南昌周边)”,“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节令)。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节气)”;典故如“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窜梁鸿于海曲”,“孟尝高洁……阮籍猖狂”等。可见王勃引用之泛、入情入理,浑然不着痕迹,这样的引用,若胸中无万千书卷,又如何能信手拈来呢?相反,若临时抱佛脚,找一些似是而非的典故来引用只能起到东施效颦、画蛇添足的功效,而且知识面不广,创作面就会受到限制,这是写文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