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若能行此,非惟取重于乡曲,则亦无入而不自得。然敬之一事,于己无损,世人颇能行之,而矫饰假伪,其中心则轻薄,是能敬而不能笃者,君子指为谀佞,乡人久亦不归重也。
——袁采 《袁氏世范》
白话
言论讲究忠信,行动奉行笃敬,这种原则是圣人教人们如何获得乡里人们敬重的方法。不外乎在财物方面,不干损人利己的事;在关键时刻,不干妨碍别人而方便自己的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忠”。一旦许诺言给人,就是一丝一毫的小事,也一定要有结果;一旦定期有约,就是一时一刻也不耽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信”。待人接物热情厚道,内心诚实敦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笃”。礼貌谨慎,言辞谦逊,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敬”。如果能够“言忠信,行笃敬”,不仅能得到乡亲的敬重,就是干任何事都能顺利。然而恭敬待人一事,因为对自己毫无损失,世人还能做到。可是如果不能表里如一,表面上待人很好,心中却轻视鄙薄,这就成了能“敬”而不能“笃”了,君子就会把他称为谄佞小人。乡亲们久而久之也不会再敬重他。
家训史话
《论语》有言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自己的行为怎样才能到处都行得通。孔子回答说:“说话忠诚守信用,行为忠厚恭敬严肃,就是到了南北其他部族国家,也行的通。言语欺诈无信,行为刻薄轻浮,就是在本乡本土,能行的通吗?站立的时候,就仿佛看见‘忠诚老实忠厚严肃’几个字出现在自己面前,坐在车上,就仿佛看见它刻在前面的横木上。能够这样,自然到处行得通了。子张把这些话写在自己的大衣带子上。
这番话包括了对“言”和“行”两个方面的要求,但也就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全部内容。孔子不只是教学生读书,让他们懂得知识道理,而且指导他们的行为。他告诫学生,言语行为必须做到“忠诚老实忠厚严肃”,决不可“欺诈无信刻薄轻浮”。这是修身的基本要求。也是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立身行事的成功之道。孔子的这些说法,实际上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
“言”不仅仅是说出的话,在中国古代,所谓的“言”,更倾向于“承诺”的意思,就像是誓言,在人们的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行”就是一个人的作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吃饭、睡觉,它是一个人长期持久的行为表现,是一个人人品、素质、道德的体现;
“忠”,意为忠诚、尽心竭力、忠厚。诚然,在封建社会“忠”体现了一种盲目的忠君意识,但这并不是“忠”的全部含义。历史已证明,“忠”更集中体现了忠于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尤其是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亡时刻,忠于国家和民族往往成为“忠”的主流民意。校训中的“忠”,要求师生必须约束自己的言行,不做任何有损国家和民族利益,以及任何伤害同学、朋友的事,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
“信”即诚信,自古以来被认为“为人”、“处事”之本,意为诚实不欺、恪守信用、与人结交言行一致。“信”是儒家着重倡导的为人处事的规范之一,它要求为人处世“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现代社会,诚信是沟通人际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精神纽带。讲究诚信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道理,诚信是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品德,诚信的缺失在社会各个领域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人不能言而无信,失信于人;
古训今鉴
忠信是作用于言行之中的一种良好准则,要对自己忠信;对周围的人忠信。一个人没有忠信笃敬的品质,就会失去目标和支持,缺乏专注、进取的精神,很可能一事无成,自然也就无所谓通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