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人生于世,最要者惟行善。圣人经书所遗如许言语,惟欲人之善。神佛之教,亦惟以善引人。后世之学,每每各问一偏,故尔彼此如雠敌也。有自谓道学入神佛寺庙而不拜,自以为得真传正道,此皆学未至而心有偏。以正理度之,神佛者皆古之至人,我等礼之、敬之,乃理之当然也。即令天下至大,神佛寺庙,不可胜数,何寺庙而无僧道?若以此辈皆为异端,使尽还俗,不但一时不能,而许多人将何以聊其生耶?
——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
白话
人生在世,最要紧的只是行善事。圣人经书中所留下的那些至理名言,只是想使人变得善良。信奉神或佛的宗教,也只是用善来引导人们。后世的学者,往往各自偏向一端,所以彼此对立得像仇人、敌人一样。有的自己称作是道学先生,进入供奉神佛的寺庙不跪拜致礼,自己以为是得到了真传正道,这都是因为学问没到精深地步而且思想又有偏差的缘故。用正理来衡量这些,神和佛都是古代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我们对他们有礼貌,尊敬他们,这是理所当然的。天下之大,神佛寺庙,数不胜数,哪一座寺庙里没有和尚或道士?如果把这些人都当做异端,叫他们全都还俗,不但一时办不到,而且许多人将用什么来维持生活呢?
家训史话
东汉以后,儒道佛三教鼎足而立并逐渐融会,历代君主莫不藉由三教来延续其皇室领导中心的命脉,并维系国家社会的安定。康熙是“崇儒重道”更是史无前例,他提倡"三教合一"将其立为成为清朝的国策,在朝廷大力推行。
道教向善,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儒家也历来劝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其意思是,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佛家也提倡有善恶标准,所谓“利己者为恶,利人者为善”
明代的郑之珍,字汝席,一生宣扬佛理,笃信佛教,劝人为善。他编撰的《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民间舞台上久演不衰,并随徽商流寓大半个中国,对徽剧、川剧、汉剧、豫剧、昆曲等诸大剧种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目连救母说的是: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育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古训今鉴
奉行与人为善的行为准则,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智者心灵深处的一种沟通,是仁者个人内心世界里一片广阔的视野。与人为善来源于自信。无论生活以什么样的方式回报他,他都能应对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