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冠帽乃元服最尊。今或有下贱无知之人,将冠帽置之靴袜一处,最不合礼。满洲从来旧规,亦最忌此。
——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
白话
冠帽是头部服饰中最尊贵者。现今有一些下贱无知之人,把冠帽和鞋袜放在一起,是最不合礼仪的行为。按照我们满族自古以来的旧规矩,也是最忌讳这样做的。
家训史话
帽子和靴袜不可放置在一起,这是传统的“礼”和满族的旧规所规定了的,康熙在诸如此类小事上特别讲究,正是为了宣扬和实行上下有别、尊卑有礼的封建等级观念,以此作为王权统治的基础。
衣冠服饰在封建社会是地位的象征,天子、诸侯,士大夫,平民百姓,各有专门服饰,如果下级穿上级的服装,那就是犯上的行为,连衣服的颜色都有规定,比如皇帝穿的是“黄袍”,而老百姓只能穿“褐衣”。
“儒服”对于儒者来说,是一种学派身份的外在标志,“一种个人身份在某种程度上是由社会群体或是一个人归属或希望归属的那个群体的成规所构成的”。对于儒者来说,儒服是儒者群体成规最外在、最显著的标志,这里面蕴含着讲仁义礼乐、救世爱民等儒家伦理规范和文化意义,穿儒服就意味着自身不同于其他学派和俗世众人,而要自觉的履行弘道的责任。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在面对穿儒服的人时,就要以儒家标榜的规则和理念为参考去要求或者希望他们。
孔老夫子对礼节如此看重,康熙帝对礼仪细节特别讲究,其用意完全一样。
古训今鉴
如今衣冠服帽虽然早已不象征地位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穿衣打扮,不必考虑是否犯上,但衣冠鞋袜放置有序是良好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