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大学》《中庸》俱以慎独为训,则为圣贤第一要节。后人广其说曰:“欺。”所谓暗室有二义焉:一是私居独处之时,一在心曲隐微则人不及知,惟君子谓此时指视必严也。战战栗栗,兢兢业业,不动而敬,不言而信,斯诚不愧于屋漏而为正人也夫!
——爱新觉罗·玄烨《庭训格言》
白话
《大学》、《中庸》都把一人独处时也能谨慎不苟作为训诫,这是古代圣贤视为第一重要的礼节。后人把它引申解释为“不欺暗室”,也就是在别人见不到的地方,也不做那种见不得人的事。所谓的暗室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人单独生活的时候;一是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隐秘。当一个人独自生活时,别人就看不到他的言行举动,深藏隐秘的内心深处就更使别人很难了解和看清楚。只有那些有德行的君子才能认识到,在这种时候,尤其要严格注意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事事谨慎小心不越礼法,时刻保持警惕,即使任何事都不做,也保持一种令人恭敬的态度,即使什么也不说,也使人感到可以信赖,这才真正是不欺暗室的正人君子!
家训史话
一个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做一个君子不难,难的是独处时也做君子,也就是“君子慎独”。“慎独”是一种高境界的道德修养。早在《礼记》中就有记载:“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历览前贤,历史上道德彰显之人莫不慎独。
清雍正四年,咸宁籍清官叶存仁由礼部侍郎王图炳保举,先后在淮阳、浙东、安徽、河南等地做官。他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有一次,他在离任时,僚属派船舶为其送行,依依话别,船迟迟不肯起锚。直到明月高挂,但见驶来一叶小舟,原来是僚属们为他送来的礼物,为避人耳目,特地夜里送来。叶存仁见此情景,立刻叫人取来文房四宝,即兴赋诗一首日:“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书毕,将僚属们的馈赠全部谢绝,分毫不沾。
古训今鉴
“君子慎独”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诚实。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诚实,方能对他人守信。《五元灯会》上曾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战乱,普陀寺的众禅者决定迁移庙址。在迁徙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 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既诚我心,是诚我佛。”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尊佛——自己的良心。大庭广众之下的君子是众人的君子,只有独处一室之时的君子,才是自我的君子。“君子慎独”还是一种对自己的审视。每当夜深人静、独处一室之时,当颜面亿代未易的星图高悬头顶,你能够因为无须顾及旁人而放纵身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