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6600000006

第二章 军士许历

就在魏公子无忌取得却秦救赵的邯郸之战胜利大约十年前,也就是公元前270年,在赵国和秦国之间也发生了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在这场战争里面,赵国涌现出了一员名将,同时也有一名军士在这场战争之中脱颖而出。这场战争就是被历代兵家称之为军争典型战例的阏与之战,在这场战争之中涌现出来的赵国的这员名将,就是赵奢,之前赵奢没有太多带兵打仗的事例,更不要说是和强大的秦国作战了,然而却在这场不被看好的战争中,赵奢带领赵兵大败秦军,战后被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赐号为马服君,和廉颇、蔺相如地位相当,赵奢可谓是一战成名。而在这场阏与之战中,为赵奢出谋划策,起到了重大的甚至是关键作用的这一个小兵,就是我们这一章要讲的这位小人物,许历。提起许历,对历史不是太熟悉的人们,可能都不知道许历是谁,关于他从以前有什么样的经历,后来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事情,史书上没有记载。如果,当然历史没有如果,如果真的有如果的话,如果没有这场瘀与之战,可能许历将一辈子也就默默无闻了,他的结局可能是年老退役,老死家中,也可能在某一次战斗中英勇战死,比如说在后来的长平之战中。他也就走不进历史的前台了,史书上也就不会记上他一笔了,我们也就无从得知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了。和其他大多数普通的士兵一样,终将被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压碎,成为一粒灰尘。可就是本来不大可能的瘀与之战的发生,给了许历一个大的机会,使得许历从千百万普通的士兵之中异军突起,凭着自己的才干帮助赵奢取得了瘀与之战的重大胜利,从历史的幕后走到了历史的前台,从可能被人忘记的角落,站到了历史大舞台的中心位置。可以这么说,是这场战争让历史记了许历一笔,而就是这一笔,成就了许历,使他有机会作为一个小人物却干出了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这一笔可以说是一大笔,是浓墨重彩的一大笔。战争成就了许历,后面我们要看的就是许历是如何完成这次华丽的转身的。许历的这次转身有多么的华丽和耀眼,就连大约600年后,后汉三国时期,这个时代和许历所处的时代相似,都是一个社会大的动乱,也是一个战火频仍的时代,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当时位列“建安七子”之一,有“七子之冠冕”之称的王粲就写诗称颂许历,而且以许历自勉。全诗如下:

《从军诗五首?其四》

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

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

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

率彼东南路,将定一举勋。

筹策运帷幄,一由我圣君。

恨我无时谋,譬诸具官臣。

鞠躬中坚内,微画无所陈。

许历为完士,一言犹败秦。

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

虽无铅刀用,庶几奋薄身。

王粲感慨,你许历当时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士,竟然也能提出大败秦军的计谋,值得我王粲追慕啊!你看我家族显赫(王家当时是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后来还出了一位天才的哲学家,王弼。),名声也大,享受着国家给与我的厚重的待遇,可我却腹无良谋,胸无点墨,提不出定国安邦的好计策出来,我王粲比不上你一个普通的军士许历啊!这实在是愧对天下苍生了,可是,虽然我的才能低下比不上你,我还要以你为榜样,时时来鼓励自己,希望用我的微薄之力来为国家的太平,为人们的生活安定而奋斗。

和第一章我们讲的隐士侯嬴、屠者朱亥一样,史书里也没有专门为许历作传,就连瘀与之战的主帅赵奢也没有自己专门的传记,可能对于我们常人而言,赵奢也不大熟悉,赵奢之所以出名,让我们平常人记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比自己有名得多的儿子。现在,提起赵奢,我们可能会疑惑,他是谁,干了什么事,而如果你说他是这个著名的儿子的父亲,我们疑惑顿消,马上就觉得对赵奢很熟悉,好像很早就认识一样。不过他的儿子的出名与老子大相径庭。如果说老子是因为取得了一场大战的胜利以一种正面的形象而出名,那么儿子却是因为也是一场大战,却是因为这场大战的失败以一种反面的形象而出名的。儿子和老子都是他们经历的大战的主帅,而儿子带领赵军参加的战争远远比老子带领赵军参加的战争的名声大得多,对当时历史进程的影响也大得多,对我们后世的影响,老子参加的战争也是没有办法和儿子参加的战争相比的。这场儿子参加的影响深远的战争就是赫赫有名的长平之战,而这位闻名于后世,并且还可能继续为我们所铭记的著名的儿子就是鼎鼎大名的赵括。而我们牢记他的就是他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在司马迁所编写的《史记》里面,赵奢的传记是记载廉颇蔺相如的传记里面的,可见到西汉时期,赵奢的名声也就要低于廉颇蔺相如,更不要说2500年之后的今天了。其实我倒觉的,以赵奢的才能、见识和功劳来说,可以单独给他立一个传,何况他还是中国汉族里面马姓的得姓始祖呢,像后来的后汉时期的马援,三国时期的马超都是他的后代。即使是不单独给他立传,和廉颇蔺相如合传,那传记的名称也不要叫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应该叫廉颇蔺相如赵奢列传更为恰当些。而许历就更不要说了,他的事迹就包含在赵奢的事迹里的,所以别说和廉颇蔺相如不能相比,就连给赵奢也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可就是这个小人物,却以自己非凡的智谋成就了大人物,也成就了自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这样记载赵奢和许历的参与瘀与之战的经历的:

“秦伐韩,军于阏与。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对曰:“道远险狭,难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又召问赵奢,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王乃令赵奢将,救之。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115)。”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

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

对这位赵军主帅赵奢来说,这不是他军事上的第一仗,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280年,也就是这里要讲的瘀与之战发生的10年前,赵奢有过一次率领赵兵作战的经历,是一次规模不大的攻城之战,“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麦丘之战也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和瘀与之战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可以这么说,瘀与之战是这位主帅赵奢在重大的战役中的第一次亮相,而且是一场大规模的阵地战。之前赵奢的出名是他作为赵国的一位文官的形象出现的。“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他之前是赵国收租税的一个小官,也是一个小人物。但是官职小,胆略就也小吗?地位低,见识就也低吗?“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还真敢干!敢惹平原君,竟然一口气杀了平原君手底下九个做事的人,你要知道,平原君可是赵国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可以说的上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大人物,你一个小小的税务人员,两话不说,连声招呼都不打,七尺咔嚓就杀他的人,而且一杀就是九个,这不是自己找死吗?是不是太莽撞了?当然不是,别忘了,赵奢可是“以法治之,”如果仅仅只是勇敢,可能会失于莽撞,那就会闯祸的,会闯大祸的,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的。连孔子也因为子路的太过勇敢而时不时的都要敲打一下他,“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出自《论语?公冶长篇》)但是很明显,赵奢绝对不是这样的人,胆量里面藏着的可是见识和道义。敢杀,是因为该杀,可杀!“平原君怒,将杀奢。”这位号称“战国四公子”之一,礼贤下士的平原君发火了,怎么,连我的人你一个小小的田部吏也敢杀?这也太不给我面子了,让我以后在赵国还怎么混?各个诸侯国怎么看我?说我怕一个收税的小官吗?这里,平原君有两个错误,一是赵奢杀了你手下的人,不问青红皂白,就要杀赵奢,你问过了吗,是什么原因被杀?还是要先了解一下情况吧,啥都不问,就说杀。这是贤公子的行事风格吗?自己的威风面子就这么重要吗?二是,是你平原君没有管理好自己的家人啊,没有约束好自己的手下人啊。这也能够看出平原君的为人,有些贵公子作威作福的意思,如果你平时严于律己,你手下的人还会狗仗人势,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吗?孔子对此非常重视,《论语》里反复强调主政者自身的重要性。例如,《论语?颜渊篇》里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篇》里也记载:“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篇》)里也记载:“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些都在说要想手下的人正直,必须自己先行得正得端。通俗的说,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就因为你平原君平日里不严格要求自己,个人凌驾于国法之上,手下的人也才会有这种不遵守法律的事情。《大学》篇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特别是对于要治理国家掌握政权的平原君来说,自己的行为就会影响到赵国的政局,如果因为自己修身不够,那么他制定出来的政策或者提出来的建议就有可能给国家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于是大的祸患。后来在长亭的接受问题上,平原君的建议就起到了引火烧身的不良后果。当然,长平之战的惨痛教训不能让平原君一个人负,但是他也确确实实在其中起到了非常不好的作用。大家会说根源是在于赵王的贪得上党之地,而平原君的回答只是正好和赵王的心思一样。不管是投其所好也好,如果投其所好就更说不过去了,还是平原君自己也有此想法也好,听不听不是在于赵王自己吗?你要知道赵孝成王刚即位才四年,没有经过大的历练,而平原君久为朝中重臣,他的建议对赵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他当时问题看得透,坚决反对接受长亭,就象平阳君赵豹所说的,估计赵王要好好的掂量一番,甚至于就此作罢,赵国也就不会是元气大伤了。

“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赵奢真是不凡之人,可惜以非凡之人处平凡之位。你平原君应该从大处着想啊,赵国和您难道不是一体吗?现在你纵容手下的人,不遵守国家的法律,把自己的私利驾驭在国家的利益之上,连你都不以身作则,那谁还愿意守法奉公呢?大家都不守法,我们赵国就会衰落了,赵国衰落了,其他诸侯国就会发兵来攻打我们,咱们赵国灭亡了,那还会有您平原君的富贵可言呢?先晓之以理,这道理之中又是为了平原君您好,我杀您手下的人,不是针对您,不是故意找茬,看你不顺眼,和你过不去,是为了要大家都奉公守法,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咱们赵国,为了您,为了保住您的荣华富贵。理中有情,国家大的利益之中有你平原君的利益,还有您平原君的尊贵。如果你不带头守法,赵国就要完,这也暗示了你在赵国无可取替的重要地位。这样讲出来的道理,平原君还能够不好好的考虑吗?话锋一转,刚才是从不好的方面来说,这个是推了对方一把,打击一下平原君的嚣张气焰,把平原君推离错误的道路,让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心里有愧,有愧则心虚,心虚则容易听进我正面的建议。现在我再拽你一把,把你拽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还是“以君之贵,”你平原君重要啊,重要到只要您带个好头,做出好的表率,“奉公如法,”以您平原君的威望,大家谁不以您为榜样,大家都会遵守国家的法律,那时候因为您平原君正确的带头作用,咱们赵国上上下下一条心,赵国怎么不会强盛起来,赵国强盛了,赵氏的地位政权也就稳固了,谁还会来欺负赵国?而您平原君作为王室贵戚,天下诸侯国谁还能够轻视公子您呢?天下之士仰慕你都还来不及呢!而这都是您的功劳啊!“平原君以为贤,言之于王。”这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的高论,平原君肯定听得明白的,这样识得大体的金玉良言,如果平原君不听,那他就称不上是贤公子了。听了,不但听了,还认为赵奢这个人很不一般,是一个贤德之人,是一个懂的大道的人,于是就把他推荐给了赵王。平原君以赵奢为贤,那天下之人也就以平原君为贤。“王用之治国赋,国赋大平,民富而府库实。”赵王采纳了平原君的举荐,任用赵奢来治理全国的税赋。嘿,田部的小吏你别当了,你去管理赵国全国的税赋,去当全国税务局局长吧。这赵惠文王也真够爽快的,一下子就给了赵奢这么大的官职,把这么大的重担压在赵奢这样一个小吏身上,破格提拔的幅度也真够大的。所以,赵惠文王即使有杀父的嫌疑,不过赵国在他的统治下,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虽然没有其父赵武灵王的雄才大略,但是赵国也是在进步的,最起码算得上是一个守成之君了。所以,虽然说他的儿子赵孝成王有些贪,还为此惹下大祸,差点亡国,但是有他留下的底子还在,故此赵国得以不亡于他儿子之手。赵奢也果然是一位国家的栋梁之材,不负平原君与赵王的重托,把赵国的全国赋税治理的从此公平合理,全国人都没有怨言,赵国老百姓都富足起来了,国库也大大的充实了。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腰里有钱,器宇轩昂!(一笑)对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这是赵奢作为文臣治国的才能,有文不见得有武, 能够下马治天下,不见得上马能够安邦,我们也不要苛求赵奢,赵奢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算得上是一代能臣了,这确实很难做到。但是赵奢做到了,上文我们也提过,赵奢曾经带兵打下了齐国的麦丘城,所以赵奢也算得上是有文有武,文武双全了。如果读赵奢的传记,可能会有一个感慨,感觉赵奢算得上是一个完人,你找不到他有什么缺失的地方。在这方面与他能够相比的,上面讲到的魏公子无忌算一个。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对自己的儿子的缺点也能够洞若观火,就连找的老婆也极有见识,后面我们也要看到他又善于听取部下的意见,如果硬要鸡蛋里面挑骨头,非要找出赵奢的问题,那就是他不幸生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儿子赵括。(不过,这个好像控制不住吧。一笑!有其父,不见得就有其子。没有好好的教育赵括,纠正儿子的问题,这可能算是赵奢的不足了吧。如《三字经》里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其实赵括断送四十万赵兵,责任主要不能够由赵括来负,主要的责任还是在于赵国的领导层,这里赵孝成王和平原君难辞其咎。

在那个年代有的是机会,机会说来就会来,不要担心没有施展自己本领的机会,要担心有没有这个本事,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对于赵奢来说是机会,对于许历来说更是机会。如果没有了这次机会,赵奢还是受到赵王赏识的重臣,只是他的军事才能没有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而为世人所知,官职可能也不会再有大的提拔,而对于许历来说,没有了这次机会,他的才能可能就被埋没了。所以说,这次机会,对赵奢来说是锦上添花,对许历来说就真是雪中送炭了,“鲤鱼跳龙门”,就差这次涨水了。阏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70年,起因是“秦伐韩,军于阏与。”从地形和国力上来看,秦赵之间早晚必定会有一场或者是多场大的战争。在战国的前期,秦国最强硬的对手是魏国,曾经的吴起差点把秦国灭掉。而到了战国的中后期,赵国崛起了。经过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国力强大起来,赵武灵王曾经假扮赵国的使者到秦国去探看秦国虚实,甚至于有了要灭掉秦国的计划:“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出自《史记?赵世家》)这个计划成功与否,我们姑且先不与评论,就赵武灵王的雄心和胆略来说,东方六国那么多君主何人可及呢?赵国的存在是当时秦国最大的威胁。秦昭襄王,也是一代雄主,那就打吧,削弱你赵国。之所以要打阏与,因为阏与是赵国都城邯郸的门户,打下了阏与,将对邯郸造成直接的威胁。“王召廉颇而问曰:“可救不?””廉颇当时可算是赵国的第一名将,所以赵惠文王就先问他。颇有些“内事不决问相如,外事不决问廉颇”的味道。“对曰:“道远险狭,难救。””这是实际情况,路又远,道路狭窄,从邯郸到瘀与是太行山道,不利于行军,如果秦军派兵在半路设伏,赵军还没到瘀与呢,就中了秦军的伏兵,恐怕会损失严重,即使是到了瘀与,也是人困马乏,秦军一定会以逸待劳,赵军必败无疑。“又召乐乘而问焉,乐乘对如廉颇言。”乐乘,和乐毅同族,也是一员名将,曾经和另一位将军打败过秦国名将王龁。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才能做出正确的抉择。两位名将的回答是一样的,这应该说不应该去救瘀与了。“又召问赵奢,” 赵惠文王有些奇怪了,两位名将的看法一样,还有必要再问吗?这次问的是赵奢,要知道赵奢是以一位文官的才能著称的,以前虽然还也带过兵,有过打仗的经验,可论经验、名声和资历,毕竟和廉颇、乐乘是没法比的,这也是赵王首先问廉颇和乐乘的原因吧。可能一是因为赵惠文王认为应该救,不救,瘀与丢了,邯郸就直接暴露在秦兵的威胁之下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认为赵奢是自家人,有意培养。再有一种可能就是赵王认为赵奢虽然未有大的战阵,但是他有带兵取的大的胜利的潜力。“奢对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实际情况确实如廉颇和乐乘两位将军所说的,道路又远,又狭窄,很难走,但是我和他们的看法不同,他们说因为道路又远,又狭窄,很难走,所以瘀与很难救,而我则刚好相反,认为就是因为道路又远,又狭窄,很难走所以才要去救。大王您想,道路我难走,秦军就不难走了吗?这就好像两只老鼠在狭窄的洞穴里打斗一样,哪个勇敢的就哪个会取胜。真不愧是田部吏出身,战争这样的大事都要用老鼠“窝里斗”的经典战例来打比喻讲道理,看来在他当田部吏的时候,在巡视仓库的时候没少看见老鼠的打斗。这也算是为“窝里斗”找到了一个正面的说法吧。(一笑)老鼠也能改变一个人的观念,提高一个人的见识啊,又比如李斯因为见到了不同的老鼠有不同的处境,所以才发奋图强,勇敢的进取的。(一笑)赵奢确有过人的地方,打仗,不但要考虑到自己的困难,也要考虑到敌对一方的困难,在双方都感到困难的时候,哪一方更积极主动,更勇敢,哪一方就更有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这是他高于廉颇、乐乘的地方。这里也可能有赵奢没有打过大仗的缘故,对大的战争的胜利更加的渴望,同时“出生牛犊不怕死”,赵奢身上的这股锐气是廉颇、乐乘所没有的。“王乃令赵奢将,救之。”果然奇怪,两人说难救,并且二人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一人说可救,说可救的是从未带兵打过大仗的,赵惠文王反而没有听两位老将军的,一听说赵奢说可救,马上就拜赵奢为将,带领赵军长途奔袭要去救瘀与。放心嘛,被赵奢身上的那股敢于亮剑的精神,超人的胆识打动了,感染了吗?

虽然赵奢以前是以做文官而著称的,没有打过大仗,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赵奢是知道用兵之道的,绝不是仅仅凭着一股勇敢的精神,他肯定研究过兵法,也熟悉去瘀与的地形。从后来蔺相如对赵括的评价我们可以看出,“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这家伙和他的父亲没法比,他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来的兵书,不知道变通。赵奢是深知用兵之道的,“奢曰:“兵,死地也,”他还批评赵括:“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把战争这样决定生死的大事当作轻而易举的事,不重视,焉能不败?所以,虽然在和赵括讨论兵法的时候,“奢不能难,然不谓善。”尽管赵括滔滔不绝,就连赵奢都难不倒他,可是赵奢却是不认可赵括。《汉书?魏相传》上说:“兵骄者灭。”正确的态度还是应该在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赵奢的夫人,赵括的母亲也评价过父子二人带兵的不同,““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虽然他们是亲父子,可是赵括的做人包括带兵的方式和他的父亲是很不一样的。他的父亲赵奢为将的时候,礼贤下士,谦虚恭敬的对待他人,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吃喝的人数就有好几十个,愿意和他做朋友的也有上百人那么多,大王和宗室赏赐的财物他也从来不留下为自己所用,全部分给和他一起作战的军官士卒们,所以大家都乐意跟随他出生入死,将要出征了,就不再过问家里边的事情了,一心一意的想着战场上的事,思考如何取胜,这也就是他打胜仗的原因。而赵括呢,他的做派和他的父亲大不相同,一旦被委任为大将,就趾高气扬,目空一切,谁都不放在眼里,架子十足,要面向东方接受大家的朝见,军吏们都害怕他,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一眼的。所得到的大王赏赐的财物,带回家里藏起来,并且还天天的去查访哪里有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能够买的就买下来。士卒将士们都不愿为他卖命,他的心思也不在战场上,不想着如何战胜敌人,你说这又怎么能够打胜仗呢?

作为这场战争的主帅,赵奢有勇有谋,礼贤下士,谦虚恭敬,爱兵如子,又深知用兵之道,仗还没打呢,胜利的天平就向赵军倾斜了,再加上战场上的正确指挥,基本上不说稳操胜券也差不多了。而许历就在赵奢的军队里,遇着这样的主帅,是赵国之福,也是许历之福吧!

“兵去邯郸三十里,而令军中曰:“有以军事谏者死。””大军出征,士兵将校们心里要能够稳的住,镇定,沉得住气,不能浮躁,不要议论纷纷,也不要乱提意见,以免扰乱军心。“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秦军将领也不白给,已经派出一支军队来穿插到了离邯郸很近的武安,想监视和牵制住赵国派去救援瘀与的军队,好嘛,我都到你的眼皮低下了,你怕不怕。此时,秦军气焰正盛,战鼓的声音,秦兵喊叫的声音,惊天动地,把武安城屋上的瓦都震动的啪啪的响。赵奢坐得住,可士兵们不见得都坐得住。“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有一个负责侦查军情的军侯急急忙忙的跑过来,请求赵奢立即发兵去救武安,赵奢二话不说,马上就把他给杀了。治军要严,令行禁止,已经发过命令了,“有以军事谏者死,”你把主帅的命令不当回事吗?那以后我的军令谁还听,还怎么带兵?杀一人而全军整肃,全军畏,全军敬!大家敬畏的不仅仅是我赵奢,更应该是军令。我有言在先,再杀你,就是你不尊军令,就不是我滥杀无辜了,大家也就信服我了。还有就是这次出征,面对的可是,强大的秦军,大家一定要稳住,军心不要乱,敌人一有行动,我们就慌了,这仗还怎么打?后面我们会看到,这里还有另外的用意。“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不但不去救武安,我还要把营垒加固,留在原地不走了,一待就是二十八,而且还天天修防御工事。赵奢这是要干嘛?赵王不是派你去救瘀与吗?你在赵王面前也是信心满满的,为何刚出邯郸三十里就停下来了呢?怕了吗?当然不是。怕了就不是要“勇者胜”的赵奢了。“秦间来入,赵奢善食而遣之。”原来如此,赵奢早都料到了,秦将那边一定会想办法派间谍来刺探我方的军情。都是带兵的行家,都知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道理。你有间谍,那我就将计就计,传令军中“有以军事谏者死”,一方面是稳定军心,另一方面这也是给你秦军间谍看的,“军中候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赵奢立斩之,”这还是给你间谍看的,“坚壁,留二十八日不行,复益增垒,”这也还是给你间谍看的。所以,《孙子兵法?始计篇》里说的好:“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逸而劳之,亲而离之。”我要救瘀与,这我一出兵,你秦军就应该知道了我方的意图,那你就警觉了,你有了准备,这仗就可不好打了。所以,我要迷惑你,尽可能得隐藏我军最真实的作战意图。赵奢是一个善于隐藏的人,他知道隐藏在作战之中的重要性。《孙子兵法?军形篇》里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不但要守好自己的阵地,也要守得住自己的军事秘密,不能过早的在敌人面前暴露出自己的计划。老子不是也说过:“良贾深藏若虚”吗?“间以报秦将,秦将大喜曰:“夫去国三十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果然事情正按照赵奢的意图在发展,秦军中了赵奢将军的计了,这秦军将领也太轻敌了,这可能也正是赵王派这个没有打过大仗,军事上没有大的名气的文官出身的赵奢来带兵的好处,我打仗的才能对方不知道,就会轻视我,轻视我那么他的行动和防备就松懈,那我就有可乘之机了。赵奢深知用兵之法,赵惠文王也深谙识将用将之道。在赵奢刚刚走到离邯郸三十里的时候,就止步不前,安营扎寨,赵惠文王也没有派人去催,在赵奢深沟高垒,按兵不动,一待就是二十八天的时候,赵惠文王也没有派人去斥责,我信任你赵奢是一员会打仗的将领,你如此不合常理的做法,是有你的道理的,我不会干涉你的,你尽管按照你的计划行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关于君王和带兵将领之间的关系,孙武子在他的《孙子兵法》里又多次论述。《孙子兵法?谋攻篇》里说的好:“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战争一方面要求带军的将领要因时因地的制定自己的战略战术,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即使国君的命令,如果是错误的,也不要盲目的听从。《孙子兵法?九变篇》里也说“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战争的形势那么的复杂,君王们又远隔万里,怎么能够根据他们脱离实际的指挥而行军呢?明亡清兴之际的洪承畴和皇太极之间的松山大战,之所以以明军的惨败而告终,很大的原因就是崇祯皇帝的横加干涉。洪承畴本来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行军方针,不漏破绽给清军有可乘之机,效果很好,而且初战还得胜。可惜崇祯皇帝不知兵事而瞎指挥,一再催促洪承畴赶快进兵,结果露出了破绽,被皇太极抓住,消灭了这只明朝最后的军队,洪承畴也被俘,从此天下事已不可为。不要说崇祯皇帝不是亡国之君而逢亡国之运,有很多机会明朝好像都有起死回生,走向复兴的可能,好像都是因为崇祯皇帝的刚愎自用,残忍好杀给断送了。抗日战争时期,杜聿明败退野人山,十万大军损失大半,就是因为盲目的听从蒋介石的命令,要他把军队撤回国内。而孙立人将军则是按照当时实际的情况出发,把军队撤退到了印度,几乎没有损失,成建制的保存了实力。后来的淮海战役,杜聿明有自己的作战计划,先弃黄伯韬兵团于不顾,帅重兵挥师西进,和黄维联手进攻二野,打掉共军的开合自如的钳子中的一个齿子,再掉头向东,和华野决战。先不说是否能够就此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很难说,想打败正义的人民之师,不太可能),很大可能会给我方造成重大的损失,甚至扭转战局,也就不像后来那样落得个全军覆灭,自己也被俘的窝囊下场了,只是因为刘峙和蒋介石不同意而没有执行。另一方面也要求君主给将领们当机立断,便宜行事的决定权,放手让他们去干,不要任意的去摆布他们,这样只能使将领们进退失据,最后以失败告终。对比瘀与之战和长平之战,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在识将用将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刚一开始,老将廉颇由于开战不利,及时按照实际情况,调整了策略,也是深沟搞垒,打不过你吗,就先不和你打,避其锋芒,等到你到了疲乏之时,我再突然出计,一战歼敌。廉颇老将军的这招厉害,搞的秦军无计可施,要么退兵,要么言和,要么另寻它计。只有使出了反间计,可惜赵孝成王,还是缺乏历练,竟然换下廉颇,改派赵括,赵括一到长平就按照赵王的意思,全面出击,结果大败。所以瘀与之战赵军取得大胜,而长平之战赵军大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你秦军果然中计了吧,有这么多花招,你不中计才怪。“三人成虎,”“谎话说一千遍就是真理。”秦军将领也不傻,应该可以看出赵奢的欺骗手段啊,怎么就相信了呢?不是智谋不如人,不足以识破赵奢的“阴谋诡计”,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秦将一方面轻视赵奢,赵奢是谁啊,没听说过,有人告诉他是赵国掌管全国税赋的官员,级别也很高,哦,原来是个文官啊,赵国无人了吗,竟然派一个没有带过兵的文官来就瘀与,估计赵奢之前参加过的战争秦军将领都没有听说过吧,廉颇呢,乐乘呢?我笑赵王不会用人啊。你看,果然如我所料吧,刚出国门就不往前走了,被我秦兵的战鼓和士兵的呐喊声吓破了胆吧,赵军不用担心了,瘀与指日可破。不仅仅是赵奢的计谋高超,人们往往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现象,否定自我是最难的,我们不知不觉就会被自己的欲望和成见说服,上了自己的当。“赵奢既已遣秦间,乃卷甲而趋之,”老子等的就是这一天,你秦将相信了吧,中了我的计谋了,我请君入瓮,而君已入我瓮中耳。此时不进军何时进军,我等了你二十八天,等的就是这个时候。“趋之”,急行军。“二日一夜至,”好快,“兵贵神速”,机会稍纵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令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善于行军是好,还要善于守住阵地。不可麻皮大意,敌人不可小嘘,来了,也要做好能够守得住的准备。我们看赵奢的一连串的行军,非常符合《孙子兵法?九地篇》里所说的道理:“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秦军啊秦军,怎么才来,营垒已经修好了,你们已经失去先机了。你不是派出一队人马在监视和牵制赵军的援军吗?怎么要等赵军一切准备就绪了才来攻打呢?迟了。迟了吗?但赵军也有劣势,远道而来,是急行军,道路又远又狭窄,马不停蹄的赶到瘀与,又毫不停歇的赶紧修工事,人困马乏了吧?秦军也有优势啊,本身战斗力就强,再加上以逸待劳,胜负还真说不定。马上要打了,赵奢将军意识到了这些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了吗?他心中有数吗,心里有底吗?看来他先采取的是守势,赵军真的在强大的秦军面前能够守得住阵脚吗?如果守不住,岂不是前功尽弃,那么马不停蹄的就成了是来送死的了。就在这个决定两军成败的关键时刻,许历出场了。“军士许历请以军事谏,赵奢曰:“内之。””上次有军侯以军事谏,你二话不说,拉出去就把人家给砍了,这次有个小士卒要以军事谏,赵将军怎么就同意他了呢?而对于许历来说,他难道忘了吗,就在不久以前,大约一个月之前吧,有一个军侯就是因为请求赵奢出兵救援武安而被杀的,难道你许历不怕吗?是要以死相见,还是有别的考虑,认为赵奢不会杀他?我们看许历的建议,“许历曰:“秦人不意赵师至此,其来气盛,将军必厚集其阵以待之。不然,必败。”赵奢曰:“请受令。”许历曰:“请就鈇质之诛。”赵奢曰:“胥后令邯郸。”先是,赵奢肯定对此时战场的局势,尤其是敌对双方的力量对比,敌我双方的优劣因素,包括对方的心态,等等各种因素做了分析。大敌当前,切不可轻敌和疏忽,有一点纰漏,就有可能遭到惨败。我考虑全面了吗?赵奢有些疑惑,是否还有没有考虑到的地方。这时候他是需要别人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的。和前次不同,那时候两军还未对阵,我的计划已经想好了,只要我把营盘守好,耐心的等待时机就行了。当许历提出自己的建议的时候,赵奢采纳了,说明赵奢可能真的没有考虑这一层,因为在许历提出建议之前,他没有这样去做。许历说:“秦国先前被我们蒙蔽了,还以为我们真的是害怕秦军不敢来救援瘀与呢。现在他们回过神来了,明白被咱们耍了一把,有些恼怒了,现在要来和咱们拼命了,你要知道,如果一个人要和你拼命,十个人也挡不住啊。将军您一定要做好准备,我们要用厚厚的阵型来集结我们的军队,严阵以待,防止秦军发动强大的冲锋把咱们打败。”还真是多亏了许历的建议,赵奢按照许历的建议事先做好了防止敌人冲锋的准备,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就许历的这一句话挽救了赵军。也多亏了许历遇到的是赵奢这样的将军,假如遇到赵括,你再有好的建议,奈主将不听何?美玉献于君子,红粉赐予佳人,好话要说与明白人听。许历应该是了解赵奢将军的为人的,赵奢是赵国举足轻重的人物,知道他能够谦虚的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也是许历之所以敢于进谏赵奢的原因之一吧,同时也坚信自己的建议是正确的。“请就鈇质之诛。”为了维护军令的严肃,请将军治罪吧。“赵奢曰:“胥后令邯郸。””那等待回邯郸再处罚吧。这样有见识的军士,我怎么能杀呢?许历不能杀,又要维护军令,不然今后如何带兵,那只好说先记着,等回到邯郸在处理了。“许历复请谏,”既然赵奢将军采纳了我的第一条建议,那么想是赵奢将军也会采纳我的下一条建议吧。“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机会偏爱有准备的人,许历事先了解清楚了这里的地形,知道地形对战争胜负成败的重要性。《孙子兵法?九地篇》里说:“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而这个北山就是秦赵两军的争地,谁先占领了这个有利地形,谁就能够得胜。“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赵奢也是行家,虽然经验还稍显有些不足,但是一点就透,马上命令一万军队占领了北山。“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果然,秦军将领也看到了,许历以一个小卒之身,竟然和赵奢,秦国的将领都看到了北山的重要性,这个军士有大将之才啊。只是时间晚了,但因为北山是兵家必争之地,必须占领它,所以带领军队来争夺北山。赵军能让秦军占领北山吗?这可是战役胜利的关键,北山必须死守。正在秦军多次“争山不得上”,处于气已衰力已竭的关键时刻,“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在这场战斗中,许历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条是防守的建议,一条是进攻的建议。防守的建议避免了赵军的失败,而进攻的建议则让赵军取得了大胜,“大败”秦军。“秦军解而走,遂解阏与之围而归。”不知道瘀与之围被解出的消息传到国内,廉颇和乐乘该作何感想?“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以许历为国尉。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原来赵奢所说的“胥后令邯郸”,不是要严惩许历违反军令,而是要大大的奖赏,“以许历为国尉。”一下子就跻身赵国高级军官行列,而赵奢将军的地位也和廉颇、蔺相如的地位相当。

战争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军事行动,战争的成败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场秦赵瘀与之战中,赵国君臣的表现可圈可点,说得上行动妥当,配合默契,君明,将贤,士卒效命,这让赵国首先就占据了人和,后来在许历的建议之下,又占据了地利。赵惠文王任用赵奢得当,又信任赵奢,不干涉赵奢的军事指挥,赵奢智谋运用得当,军纪严明,善出奇谋,还善于采纳普通将士的进言,而许历则冒死进谏,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见,而且极富军事眼光,善于抓住战争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赵国上下得当,没有犯下什么大错,最终大破秦军,解瘀与之围。从整个战争的过程来看,唯一值得为赵军担心的就是在赵军到达瘀与之后要和秦军大战的时刻,如果赵军军士许历没有站出来晓以利害,或者统帅赵奢没有采纳许历的建议,那战争的结局可能就是另外一种结局了。在其中,毫无疑问,赵国国君赵惠文王,赵军统帅赵奢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如果赵惠文王听从了其他人的意见,因为瘀与“道远且狭,难救”就放弃了瘀与,也就没有后来赵军的大胜了。打与不打,这样的大政方针,最终是要赵惠文王来拿的,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不打呢,瘀与丢了,赵国陷于被动,打呢,万一打败了,这责任首先要由赵惠文王来负的。打与不打的决定是最难的,考虑的因素也最多,所以赵惠文王遍问群臣,问了廉颇和乐乘,还要问赵奢,“偏听则暗,兼听则明。”一场大的战争,最难的往往是刚开始,是决定打还是不打。这要有大局观念,全方位的权衡各个方面的利弊得失,最后才能够下决定,是打还是不打切记意气用事,切记鲁莽草率的行事,脑袋一怕,打,那哪行,搞不好要亡国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战争打起来了,想再结束就难了。西方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战争可以在你需要时开始,但绝不会在你希望停止时结束。” 所以,要慎重啊!《孙子兵法?始计篇》开篇就讲:“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一场战争会决定许多人的生死,会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也可能导致一个民族的灭亡!而赵奢作为统帅,是战争进程的具体实施者,直接肩负着战争胜败的重任。一旦决定要打,将领的素质就成了决定成败的关键。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只狼带领的一群羊能够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狼。”我国也有这样的俗语:“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孙子兵法?始计篇》里说:“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把带兵的大将作为决定战争取胜与否的五大关键因素之一。这还是在开始做决策的时候,到了战场上,将领的指挥就直接决定了战争的成败。在《孙子兵法?作战篇》里则说:“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更是把将领的作用提高到了决定人民生死,国家安危的高度。“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出自《孙子兵法?始计篇》)赵奢用计蒙骗了秦军,可谓做到了“智”;“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可谓做到了“勇”;令行禁止,可谓做到了“严”;“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可谓做到了“仁”。在这样英明的君主和由深谙用兵之道的将领带领下的军队里,许历就有了自己的机会,再加上他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把握时机,那么他的一鸣惊人也就毫不奇怪了,甚至是必然的了。相比于赵国国君赵惠文王,赵军统帅赵奢这样的大人物来说,许历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军士,在赵国军队里是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小人物而已。可就在那一时刻,许历却成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许历开口说话,则赵军胜,许历沉默不说话,则赵军败。《论语?子路篇》里记载: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许历可谓就是这样的人物吧。战争是一个过程,它有多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有的次要,有的重要,有的关键,而能够在战争的关键时刻,提出自己的建议,从而就能够改变战争的历程,成为决定这场战争成败的关键性人物。何止战争呢,人生也不过如此吧?漫漫人生路,有多少路我们要走,有多少河我们要过,有多少山我们要爬,有多少关卡我们要跨,但是在这些路中,在这些河中,在这些山中,在这些关卡中,真正有多少能够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要的甚至是关键影响的呢?可能就那几步路,几条河,几座山,几道关卡,一旦我们走过去,趟过去,爬过去,跨过去,我们的人生就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稻草虽然多,可真正关键的压垮骆驼的就是那最后的一根稻草。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里有“画龙点睛的故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如果那四条白龙不点眼睛,就不会飞腾。张僧繇给其中的两条点了眼睛,那两条龙“须臾”之间就“乘云腾去上天。”许历就是瘀与之战中赵军那个“画龙点睛”的人。这里的关键还是时机问题,瘀与之战走到了哪一步,谁走对了就会胜,谁走错了就会败。而以前的行动,不管你如何的诡计多端,如何的兵贵神速,如何的养精蓄锐,如何的以逸待劳,如何的诱敌深入,如何的斩获甚丰,都将因为现在的失败而前功尽弃,一切都是徒劳,一切都将归于零。机会被许历抓住了,赵军胜利了,赵奢胜利了,赵惠文王胜利了,许历也就胜利了。那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据推测赵奢大概带领了15万赵军,在这15万赵军里面,职位比许历高,年龄比许历大,出身比许历贵重的大有人在,按道理应该是他们更可能脱颖而出,为主帅赵奢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帮助赵奢一臂之力,取得瘀与之战的胜利,可是没有,竟然是他,单单就是许历,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许历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临门一脚,这个致胜球是许历踢进去的,那许历就是英雄。英雄何论出身,谁升起来谁就是太阳。许历和他们那些人有什么区别呢?一切的发生都是必然的,谁也不能够随随便便的成功。天上掉不下馅饼,掉下来的只会是冰雹,自己平时不努力,关键时候只知道期盼上天垂青的人只会脑蛋被砸出一个大窟窿来。许历和其他人的不同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这个时候他能够挺身而出,而是更在于平常时间,许历可是在这方面军事下了大工夫了,好好的研究过兵法,在行军途中也好好的观察了地形,又好好的思考了一番,他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提出别人提不出的建议的。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有心人,陆游曾经教育他的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俗语说的好:“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成功,那就在平时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吧。要想人前显圣,人后就去拼命吧。《论语?宪问》篇里说:“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要担心自己的能力够不够。话又说回来了,还是要不怨天,不尤人,好好的用心提高自己。就是因为比别人多了这一点用心,许历才会与众不同,关键时刻能够顶得上。不要埋怨自己的职位低,哪怕被抛在了荒野杂草之中,有了这一点用心你就是一颗灵芝,哪怕被遗忘在了鸡群里,有了这一点用心你就是一只仙鹤,哪怕把你和一群鸭子放养在一起,有了这一点用心你就是一只天鹅。不要埋怨自己现在只是一个小人物,如果怀里揣着美玉,你就不是小人物。有了这一点用心,你就是隐在众多小人物之中的大人物,是藏在众多平凡人物之中不平凡的大人物。小人物,有大心思,何小之有呢?更进一步来讲,赵惠文王、赵奢、许历,地位不同,身上所担负的责任不同,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但是三者上下是一体的,是赵惠文王的英明成就了赵奢大破秦军的大功,也成就了许历的一鸣惊人,是赵奢正确的用兵之道成就了赵惠文王的英明,也成就了许历的脱颖而出,同时也是许历的大胆而又有见识的进谏成就了赵奢瘀与之战的胜利,也成就了赵惠文王的领袖之道。他们三者一君,一将,一军士,相互成就,在成就对方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三者一起也成就了赵国。

同类推荐
  • 东汉演义之白话版

    东汉演义之白话版

    话说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开创大汉基业,建立大汉朝,建都于西京长安,史称西汉,后来汉平帝的时候,王莽篡位登基,改国号为大新,再后来汉光武帝刘秀灭莽兴汉,建都东京洛阳,史称东汉,这才引出了下面这一系列的演义传说。窦融徐世英赌命三击掌,老丞相窦融嫡龙换凤,刘秀走南阳跨虎登山,乌鸦引路,喜鹊护驾,岑彭马武对花刀,马武金殿提反诗,走马带桩橛,独霸姜家桥。吴汉杀妻斩经堂,银戟太岁雪天王贾负贾军文托肠大战。二十八将围战巨无霸。四宝将公孙阳三锤震走王郎子。马武巧得赶山鞭,大破八卦旗。马武巧得乾坤宇宙风大宝剑。宝刀大将李凤镐出世。铫刚出世锤震亲娘舅。
  • 郭嘉传

    郭嘉传

    乱世争霸,以一己之力安天下
  • 大宋朝传奇

    大宋朝传奇

    陈桥驿站一声惊雷,赵匡胤上位。他上夺皇权,下夺兵权,严禁宦官专权,开启文官治权,一个繁荣的大宋朝扑面而来。文官得势,武备松弛,160多年后,金国完颜家族马踏黄河,北宋寿终正寝,留下靖康之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懦弱的南宋偏安一隅,江南的繁荣难掩颓废的朝政,是灭金、还是联金灭蒙?是三足鼎立、还是宋蒙对抗?惊慌南逃的赵氏一族乱了方寸, 100多年后……。
  • 大唐:梦寻

    大唐:梦寻

    【系统 太子 争霸.】冷漠。新书,多多支持
  • 大唐败家子

    大唐败家子

    不装了,我就是大唐第一首富沈长卿。什么?满朝文武,还有人不欠我钱?皇帝老子,国库空虚,用不用我借你点?
热门推荐
  • 信的修炼世界

    信的修炼世界

    原本不想修炼的男主,在青梅竹马欣凌带去参加修炼大会后,踏上了修炼界,再修炼界潜伏的种种危机等着他……
  • 那些年,那些事儿

    那些年,那些事儿

    讲述的是上世纪80-90年代江湖事儿
  • 流年吻过的:青春

    流年吻过的:青春

    他叫兵。他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兵。他现在就是个兵,是个复员的兵。有勇气也有傻气。青春年华里,放肆地追爱,放肆地逐梦,疯狂,可笑,幼稚,如果往事不堪回首,那恰恰说明你找到了青春的真谛。
  • 血祭梦时代

    血祭梦时代

    一千个人会做一千种不同的梦,每个人的梦都属于每个人,专属使你与众不同,但如果在梦境中出现了相同的一幕,那一定是我们在梦中相遇,开展着相同的故事,毕竟梦中不会只有你一个人。如果这个梦与你产生了共鸣,那希望我们可以将这个梦继续做下去,把故事继续下去。
  • 一刀春秋

    一刀春秋

    乱世千载,有圣人出。各族林立,群雄逐鹿,诸侯侵伐,暴虐百姓。一位怀揣梦想的少年,踏着迎风的巨浪,挥舞手中的利刃,劈碎虚伪混乱的世界,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在世人敬仰中登顶至尊!一刀既出,有死无回!
  • 幻火世界

    幻火世界

    在经历过灯光事件之后,全球百分之一的人变成了超能力者。世界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魔法与科技交相辉映,一个崭新的时代貌似即将到来。但是超能力者与普通人的矛盾激化,由于生物进化产生的禁区,以及华都夜幕下的恐怖妖物都预示着新的时代将要到来。
  • 无常万事屋

    无常万事屋

    生死簿在一次越狱事件里被撕成两半,为了找回生死簿并将其修复,代理白无常白七在人间开了家收买灵魂的店铺。只要你愿意出卖灵魂,就能在这里换到一切。
  • 快穿女配之男神我来啦

    快穿女配之男神我来啦

    花清浅本是万人敬仰的百花之王,可却抵不过天命,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仙尊江冧。可那江冧爱的确实一只小小花妖,二人联手杀死了花清浅。花清浅对死的那一瞬间,眸子回归清明,看向江冧的眼神里只有延误和懊恼,自己咋就看上个这么个东西,自己脑袋是咋想的。后来听系统小喵说,原来这就是强大的剧情君的厉害。呵,剧情君,女配就不配拥有男主的爱了吗?冷情暗卫:“小姐,属下想一直陪着你。”多情公子:“清清,弱水三千,我只要你。”敌国太子:“如若登基的条件是没有你,我要这天下如何。”花清浅笑道:“强大的剧情君你错了吗?”剧情君:‘’错了,清清莫气。都是我的错。”
  • 斗星宿

    斗星宿

    气源真人与邪神之主一战....
  • 淮南子

    淮南子

    淮南子 【西汉】刘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