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46600000007

第三章 鸡鸣狗盗

今天第三章我们讲述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另外一个小人物,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对,两个小人物的故事,其中一个是学鸡鸣者,另一个是学狗盗者,这样两个小人物的故事。和前两章我们讲述的人物不同,其中之一是,不管是第一章的隐士侯嬴、朱亥,还是第二章的军士许历,虽然他们也都是小人物,但是他们都和对当时乃至后来战国的形势、历史格局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事件联系了在一起。侯嬴是通过远谋深虑帮助魏公子无忌取得了邯郸之战的大胜利,许历则是通过自己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敢于冒杀头的危险,向赵奢提出自己正确的意见,从而帮助赵奢打赢了瘀与之战,但是这一章要讲述的这两个小人物,却有些不同,他们不是通过参与大的历史事件而发挥重大作用的。其中之二个不同是,上面讲的侯嬴也好,许历也好,他们的事迹,包括他们的形象都是极其的正面,好像二位如此行事,我们无可争议,他们要走的路我们不会感到惊讶和怪异,换成是我们,我们也可能会那么去做,也即是说,他们所行事的方式的是人们正常的方式。而下面这二位所用的手段可能就会有些傍门佐道的意思,“不按常规出牌”,不走正道,甚至有些个为“正人君子”所不齿,好像不堂堂正正,不光明正大,我们会常常禁不住会去想,不应该那样去做,如果那样去做了,虽然也成功了,把事情办成了,但是总觉得不够光彩,以至于“鸡鸣狗盗”者之徒,常常被人们视之为小人之类,不登大雅之堂。所以,更进一步说,史书上虽然记述了他们的事迹,但是却没有记述二者的名字,这也是与上面两章所讲的侯嬴和许历不同的第三个地方。可能是司马迁确实是不知道二位的姓名,毕竟是小人物,而且就露了一小脸,就再也没有二者的身影了,名字不为人们记住也是正常的,或者是故意隐去了,可能还是觉得这种手段不值得大大的传颂,如果连“鸡鸣狗盗”者之徒的名字都彪炳史册,被人们传颂和称道,岂不是有提倡傍门佐道的嫌疑,人还是要走正道的,“鸡鸣狗盗”者的行为是有用,在私下里万不得已的时候用一用渡过难关还是可以的,但绝不能一提再提,作为一种常规的手段。偶一用之可也,不能常用之;即使用是可以的,不要拿到桌面上来说,尤其是不要堂而皇之,大张旗鼓的称赞它。所以,隐去名字,有其事而无其名,作为正史来说,会更好。而且司马迁写《史记》是有大的理想的,“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出自《史记?报任安书》)对于这等不入流的人的名字最好还是隐去吧。

就连1400年之后,北宋的大政治家,同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写文批评他们这种行为:“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作为大政治家,王安石的眼光也确实是有其高明之处,他讲的也确实是大道,其实他直接针对要批评的是当时掌握齐国国政的孟尝君,但从中看出,王安石对“鸡鸣狗盗”者之徒也是有些不屑之的,你齐国为什么被秦国欺负,甚至后来亡国了,就是因为你孟尝君不会用人,不善于发现人才,你看你手下都是些什么人?那些“鸡鸣狗盗”者之徒都做了上客,你让那些堂堂正正的有识之士怎们想,他们还愿意投奔你齐国,为你所用吗?这是王安石的人才观,可能会觉得绝对,片面,不够全面,其实他求得就不是全面,面面俱到,但其立论之高,眼光之独到,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见识了。

“傍门佐道”是不可久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一下的,而且用的目的也应该是有道义在里面的,最起码不是恶的,否则,就是在用它来做坏事,就不是仅仅被我们觉得有用有趣了,那就真的是下三流的手段了。孔子不是也说过“权”吗?《论语?子罕篇》里记载: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大意是说:“可以和他一起学习的人,未必都能学到道;能够学到道的人,未必能够坚守道;能够坚守道的人,未必能够随机应变。””我们当然要大张旗鼓的提倡要走人间的康庄大道,但是作为“圣之时者”的孔子不是刻板的人,他强调“时”的重要性,要彻底的贯彻道,只有常规的手段也是不够的,有时候会走不通,甚至走到道的反面,做出违背道义的事情来,这就是不道,甚至是恶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随机应变”不是使用不道的手段和方法,而是说道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被固定化,死板化的东西。《道德经》第二章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过于强调一方,特别是我们认为是美的、好的、善的一方,这是人们经常爱做的事情,其结果就达不到真正的美、好、善。以善良之名行邪恶之事的例子,还少吗?我们都知道的,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罗兰夫人在临上断头台前不是大声疾呼:“自由啊! 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吗!我追求自由,却被同样追求自由的人们所杀,这不是人类思想的悖论吗?常规的是正,异常的是奇,二者都是道。所以《孙子兵法?兵势篇》里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人们常说,人生如战场,不能只用正,要正奇相生,相得益彰,才能取胜。

而我们之所以要讲这两个“鸡鸣狗盗”者之徒,用意就在这里,相比侯嬴和许历,在一般人看来,这二位确实是够低的了,够小的,够轻的了,但是并不能因此就说他们是不入流的,不合乎道的。《庄子?知北游》里有这样一段对话,很能阐发这里所说的思想: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 “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无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不知其所止。吾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 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无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从道的观点来看,不要从人的观点来看,何物不是道,道不像我们人类,人类是按照自己的好恶、偏见去区分天下万物的,就像古希腊智者普罗塔哥拉所说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因此,蝼蚁、稊稗、瓦甓里都有道,甚至道在屎溺里。不要按照你的观点来评说:“道怎么在这些低贱的事物里呢?”庄子说:“你的这种说法,没有触及到道的本质。给你讲个例子吧,在菜市场里有一个负责管理的官员,他很有经验,他查询杀猪卖肉的屠户们猪的肥瘦的情况的时候,都用脚去踩猪的腿,他踩踏猪腿的部位越是往下,就越会探查清楚猪是肥还是瘦。不要把道看死,就认为它在你所认为的一种事物里面,任何事物里面都有道,都体现了道的伟大。大道是这样的,真理也是这样的。万物、大道、真理,它们三者只是名称不同,其实质是一致的。我们要用统一的观点来看世间的万物,不要有所偏见,道的所在是没有穷尽的。我们要追随道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大道是恬淡而又寂静的啊!大道是广漠而又清虚的啊!大道是调谐而又安闲的啊!现在的我的心思合于道,已经是虚空宁寂的,不会前往什么地方,也不知道应该到哪里去,离去以后随即归来也从不知道停留的所在,我已在人世来来往往却并不了解哪里是最后的归宿;放纵我的思想遨游在虚旷的境域,大智的人跟大道交融相契而从不了解它的终极。造就万物的道和万物本身并无界域之分,而事物之间的界线,就是所谓具体事物的差异;没有差异的区别,也就是表面存在差异而实质并没有什么区别。人们所说的盈满、空虚、衰退、减损,认为是盈满或空虚的而其实并非真正是盈满或空虚,认为是衰退或减损的而其实并非真正是衰退或减损,认为是宗本或末节的而其实并非真正是宗本或末节,认为是积聚或离散的而其实并非真正是积聚或离散。”

和侯嬴、许历一样,鸡鸣狗盗者作为两个小人物,他们的事迹也是记录在一个大人物的传记里面的,这个大人物就是齐国孟尝君田文。《史记?孟尝君列传》有关他们的记载是: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幸姬为言昭王,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孟尝君何许人也呢?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孟尝君名文,姓田氏。文之父曰靖郭君田婴。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他的名字叫田文,父亲叫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是齐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齐威王,齐宣王都是当时诸侯国里比较有作为的国君,父子两代君王恨恨地打击了魏国称霸的野心。“田婴相齐十一年,宣王卒,湣王即位。即位三年,而封田婴于薛。”(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而孟尝君后来就继承了他的父亲薛君的称号。因此上说,孟尝君可以说是齐国王室贵胄,齐国国君最亲近的人了,真正的算得上“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孩子。在孟尝君的幼年,以及被他的父亲立为接班人的过程中,还有颇为传奇的故事,可以看出孟尝君与众不同之处来,而后来孟尝君之所以显名于各个诸侯国,主要是他自己身上的过人之处,而不仅仅是他的出身高贵。“初,田婴有子四十余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他的父亲田婴有四十来个儿子,孟尝君有四十多个哥哥,生他的母亲地位又很低贱,按说薛君的继承权无论如何也传不到他的手里。不但如此,还有更加不利的因素,因为他是五月五日这一天出生的。古代的人迷信,有这样的说法,五月五日被称为“恶日”,至于原因大概是说五月初五过后夏天就来了,太阳正是毒辣的季节,所以古人称这一天为“恶日”,而五月这一个月被称为“恶月”。在五月五日这一天,人们要举行驱逐瘟神和祭祀龙的礼仪。而在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也就不吉利,如果是男孩就会克死自己的父亲,如果是女孩就会克死自己的母亲。“婴告其母日:“勿举也。””够悬的,他的父亲要抛弃他。“其母窃举生之。”母爱是比父爱伟大,母亲的心可没有父亲的心那么硬。“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 ”等到长大了,被田婴看到了,大怒,不是让你把这个不吉利的孩子抛弃了吗?为什么还敢养活他。“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何故?”田文你应该知道啊?知道了却还要再问一下,你这又是“何故?”田文是要让他父亲把自己的心里的结缔亲自说出来,只要说是出来了,不闷在心里,就容易被解除。“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因为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到和门户一样高的时候,将对自己的父母不利,会克父母的。“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我顺着您讲的道理反问您一下:“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呢?还是由门户决定的呢?”其实有好多迷信的说法,并不是多么高深的理论,只是由于我们心里害怕怕,而没有细细的琢磨一下,如果静下心来,好好的思考一下,多反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看出它自身的荒诞性,其实只是自己吓唬自己而已。孟尝君在2200年前就给我们指出了一条破除迷信的方法,其实也很简单,顺着他的逻辑反问一下。“婴默然。”他的父亲听懂了,也明白了这种说法的荒诞性。沉默是陷入思考的开始。“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更进一步,田文说:“如果人的命运是上天决定的,那我们又有什么可担忧的呢?如果是由门户决定的,那么加高门户不就行了吗,谁能长那么高呢?”“婴曰:“子休矣。””你不要说了,我明白了。小孟尝君田文依靠母亲的爱和自己的智慧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小小年纪,就有这般的见识,确实有过人之处。难道真的是“富贵之人,必有天相”。不过也不一定,不是有很多仲永式的人物吗,如《世说新语》里所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现实之中,有很多小时候聪明的孩子,长大了之后不也就表现的平平了吗?在我也不是说人都要追求大的事业的,顺其个性就好,但要努力。再来看看田文他长大以后的表现。“久之,文承间问其父婴曰:“子之子为何?”曰:“为孙。”“孙之孙为何?”曰:“为玄孙。”“玄孙之孙为何?”曰:“不能知也。”文曰:“君用事相齐,至今三王矣,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累万金,门下不见一贤者。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今君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裋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今君又尚厚积余藏,欲以遗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损,文窃怪之。””果然是见识非凡,能够在他的父亲兴旺发达,如日中天的时候就看见隐患的存在,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能够看出先兆和苗头。在别人懵懵懂懂,毫无所知的时候看出事物发展的趋势,这是田文高人之处。而且说理极有艺术性,由浅入深,容易让人接受。在讲大道理之前,先问儿子的儿子是谁,孙子的孙子是谁,玄孙的孙子又是谁。这是任谁都回答不了的问题吧,先把你难住,吸引你的注意力,让你产生困惑,又吊起你的胃口,然后你就会听我说了。他的父亲肯定会疑惑:“这孩子问这奇怪的问题究竟是要干什么?”果然,话锋一转,他指出了他的父亲存在的问题,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广,您的私家却积贮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加多积贮,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既让您明白自己的实际情况,好多人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看不到或者是不愿意看到自己所面对的事实,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于是婴乃礼文,使主家待宾客。”孟尝君的这番道理打动了他的父亲,从此他的父亲很器重他,就让他当家里接待宾客主事的人。“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结果是,天天都有前来投奔的宾客,田文的名声传遍了各个诸侯国,都说公子贤明。“诸侯皆使人请薛公田婴以文为太子,婴许之。婴卒,谥为靖郭君。而文果代立于薛,是为孟尝君。”于是,田文也就接班了,这就是孟尝君。由此看来,全在人为。个人强,即使是上天赐予的条件不好,甚至很危险,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能够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的,转为安的,甚至是转祸为福的。有趣的是,孟尝君后来成人之后,确实是身材矮小,没有到门户的高度。是天命如此,还是有些害怕身高超过门户提前停止了生长。(一笑)

在战国四大公子里面,论起收养门客,首先当属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孟尝君养客之广,没有其他人可以相比的,不管是什么人,甚至是各个国家犯了罪逃亡的人,他也网罗至门下。其中有一个叫冯谖的人值得一提,可以看出孟尝君交友的风格。这位冯谖先生呢,家里很穷,来的时候,穿着草鞋拿着一把破剑远道也就来投奔孟尝君了。“孟尝君曰:“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先生有什么本事啊,有什么高见可以教导我田文的吗?冯谖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我没有什么本事,也没有什么教你的,我也无一技之长,只是因为听说你孟尝君好客才来投奔您的,就是因为家里贫穷,来您这里混碗饭吃的。孟尝君竟然也收留了他。“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可以说得上是来者不拒吧,“以故倾天下之士。”天下士人大都跑到孟尝君门下了,里面就有我们要讲的鸡鸣狗盗的那两位。不光是广揽门客,还“舍业厚遇之,”不论贵贱,待遇和孟尝君都是一样的。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自杀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试问当时天下收养门客的显贵们,有几个能够做到像孟尝君这样的呢?也只有像孟尝君这样的,才能收留别无他长的人,比如只会鸡鸣狗盗之徒。

我们要讲述的故事就要发生了,起源于“秦昭王闻其贤,乃先使泾阳君为质于齐,以求见孟尝君。”孟尝君的名声越来越大,名声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树大了招风,秦昭襄王想见他。这次因为别人的劝阻而没有去。但是在,齐湣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99年),齐湣王还是派孟尝君去了秦国。刚开始,秦昭襄王对孟尝君还不错,“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一来就让你当二把手,秦国人也真够可以的了,他的相国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在“战国七雄”里面可能只有秦国才有这个魄力。后来因为别人劝说秦昭襄王,“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大王,孟尝君的确贤能,可他又是齐王的同宗,现在任秦国宰相,谋划事情必定是先替齐国打算,而后才考虑秦国,那样秦国可要危险了。“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于是,秦昭襄王就罢免了孟尝君的相位,还把他囚禁起来了,想要杀了他。真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秦昭襄王的逻辑是,你孟尝君是个人才,如果不能为我秦国所用,那就杀了你,以免你到了他国,那就是我秦国最大的障碍。名声和才能也不见得就是好事情,也可能给你带来杀身之祸。大约60年之后,韩非子就是因为自己的才能,遭到了李斯的嫉妒,李斯向秦王嬴政建议,才被杀的。李斯的向秦王嬴政的说辞和这时候某人(据《东周列国志》记载是樗里疾)向秦昭襄王的说辞几乎是一模一样,如出一辙。“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可惜这位写出《说难》的思想家,法家的集大成者,韩国的公子韩非有口难辩,死于李斯之手,也死于自己的才能。韩非可没有鸡鸣狗盗之徒来帮他脱险啊?当时的现实就是,能为我所用,就用,而且是大用,如果不能用你,就杀了你,免除后患。这和后来曹操放关羽千里走单骑去投奔故主刘备的作风差远了。比起他们,曹孟德不知要厚道多少倍,当然曹操也有他不厚道的时候。这可怎么办?谁能说服秦昭襄王改变主意,放了我呢?“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还是要走内部路线,堡垒往往容易从内部攻破。别人说话还真不好使,只有救助秦昭襄王最为宠幸的一个姬妾来替自己说好话了。孟尝君是怎么能够得上这位秦昭襄王的爱姬的?要知道,朝堂之外的大臣是很难的和秦宫内的人说上话的。这是一个疑问,《史记》里没有记载,《东周列国志》里则对此做了交代。这也要得益于孟尝君的喜好接交朋友。当时秦国的一个公子泾阳君,在齐国做人质的时侯,孟尝君“待之甚厚,日具饮食,临行,复馈以宝器数事,泾阳君甚德之。”这时候排上用途了。泾阳君,那可是秦昭襄王的弟弟。多亏了他,向孟尝君透漏了这里的情况,给孟尝君指出了一条道。“孟尝君惧而问计,泾阳君曰:“王计尚未决也,宫中有燕姬者,最得王心,所言必从,君携有重器,吾为君进于燕姬,求其一言,放君还国,则祸可免矣。孟尝君以白璧二双,托泾阳君献于燕姬求解。"”(出自《东周列国志》第93回孟尝君偷过函谷关)于是,孟尝君就用选了两块珍贵的白玉璧托泾阳君送给燕姬,请求他帮忙。“幸姬曰:“妾愿得君狐白裘。””这位宠姬开出了自己的条件,帮忙可以,但是我有个要求,听说您那里有一件白狐裘,如果能够送给我,我就帮你说服大王放了你。“此时孟尝君有一狐白裘,直千金,天下无双,入秦献之昭王,更无他裘。”看来,女人对漂亮的衣服的爱,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说的没错,我孟尝君确实是有一件白狐裘,价值千金,天下无双,世上就只有这一件,不过来的时候已经作为见面礼送给秦王了,我就只有这一件。这可怎么办?“孟尝君患之。”这是摆在孟尝君面前的一道难题。终于找到门路了,看到希望了,只需要这位宠姬一开口,秦王就可能放了我孟尝君了。可她给我要白狐裘,这就实在难办啊,这事不可能办的到的。我给秦王要吗?他本来就要杀我,怎么能给?没有白狐裘,这位宠姬就不会替我开脱,可这是能够使我获救的唯一的希望了。错过了,就再难有机会了。况且现在秦王还有些犹豫,杀我还是不杀我,有些个举棋不定,如果哪位大臣再一进言,说不定就会使得秦王下定了决心,那时候再也没有逃生的可能了,即使是拿到了白狐裘,也没有用了。时间不等人,不能再拖了,必须尽快拿到白狐裘,交到燕姬的手里,拿到了,我就得救了,拿不到,或者不能够及时拿到,我的性命也就难保了。命悬一线,没想到,我田文以及这些宾客的性命全在这白狐裘身上。现在谁拿到了白狐裘,谁就是我孟尝君的救命恩人,也是这些宾客们的救命恩人。可怎么才能拿到呢?秦国王宫之中,那是随便谁都能进的吗?“遍问客,莫能对。”问问我的这些宾客们吧,这么多的宾客,都是有能之士,会有办法的,谁有办法拿到白狐裘?可是没有人站出来,拍胸脯说能完成任务。孟尝君知道,没有人办得到,并不是说他们都是酒囊饭袋之徒。让他们治国,或者去打战,是没有问题的,可这件事特殊啊,谁也想不出办法来。“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曰:“臣能得狐白裘。””就在这些有能之士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也想不出办法,大家正在一筹莫展,觉得咱们就只能眼睁睁的等死的时候,在最下的座位里有人回答:“我能拿到狐白裘。”大家一看,原来是下等宾客里面一个身材瘦小的宾客,此人其貌不扬,尖嘴猴腮,让人一看就感觉不是正人君子。大家也知道他,刚来的时候,大家都看不起他,以和他在一起为伍感到羞耻,要不是孟尝君坚持收留他,大家才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呢,众宾客没有谁愿意和他来往。他来了这么长时间,也没干什么正儿八经的事,也没有提出好的建议出来,整天见不到面,这个人白天睡觉,天一黑就出门,到半夜或者是天快亮的时候才回来,来和去的时候也不给别人打招呼,每次回来,身上都要么带着泥,要么沾着鸡粪,每次也都不空手回来,不是拿着别人一顶帽子,就是提着不知谁家一只鸡。大家也都不去问他,只是心里瞧不起他而已。他也不和大家打招呼,傍若无人一样。众宾客一看是这位狗盗之徒,都投来不屑的目光,口上没说,心里在说:“你装什么大尾巴狼,这么多有识之士都无计可施,你一个偷鸡摸狗的小偷又会有什么高见,有什么好的法子。”只是有孟尝君在,大家不好发作。孟尝君刚才正在犯愁呢,一听见有人自告奋勇可以拿到狐白裘,一下有了精神,又看到了获救的希望,再一看是这位宾客,顿时也就泄气了,觉得他在说大话,吹吹牛而已。随便问了一句:“你有什么办法得到狐白裘。”这个宾客回答道:“我会装作狗,趁着夜黑爬进秦宫,偷出狐白裘出来,献给燕姬,解救大家逃出秦国。”“哄”的一声,大家都笑了,孟尝君也笑了。不知道是不是被这位学狗盗的给气笑了,这么重大的事情,这位却说的这么轻松,好像开玩笑的一样。但是又一想,就现在大家都无计可施的情况之下,与其坐着等死,不如就让他试试吧。于是,孟尝君笑着答应了。“乃夜为狗,以入秦宫臧中,取所献狐白裘至,以献秦王幸姬。”这位可不是开玩笑的,白天先查看好了路线,找到了进入秦宫仓库的唯一通道,有一个仅够一条狗进出的水沟,等到了夜里,拿出了自己平时里用的工作服穿上,把自己精心的打扮了一番,也真够绝的,几乎和狗一模一样,不要说这是在夜里光线灰暗,就是在大白天太阳底下,不好好看也认不出来这是人假扮的狗。于是,他学着狗的样子,偷偷的从水沟爬了进去,看守仓库的官员听到了响声,出来查看,这位宾客学着狗叫了几声,学的还真像,看守仓库的官员以为真是狗,就没有怀疑,回屋休息去了。这位宾客等到这里看守仓库的官员都睡熟了,偷偷的钻进了仓库,他虽然是第一次来秦国王宫的仓库,但其它地方的仓库可没少去过,知道人们大致会把比较贵重的物品放哪里,不费多大的功夫就找到了一个很严实的柜子,凭借着他多年的经验,从柜子的情况来看,知道这里面藏着的一定是非常贵重的物品。于是,他拿出身上藏着的钥匙,这钥匙可是他精心打磨出来的钥匙,能打开差不多所有的柜子,可以叫做“钥匙之王”吧。拿出钥匙,插入锁眼,果然打开了,而那件孟尝君送给秦王的狐白裘果然在里面。马上拿了出来,又悄无声息的爬出了秦国王宫的仓库,而仓库的看守官员们还在呼呼大睡,丝毫察觉不到任何异常的动静。来也无踪,去也无踪。等到回来以后,把狐白裘交给了孟尝君,孟尝君一看果然是那件狐白裘,大喜过望,到天一亮,孟尝君就拖泾阳君把狐白裘献给了燕姬。燕姬一见狐白裘,惊喜万分,她没想到孟尝君真的能够从当今王上那里拿回狐白裘。当天晚上,燕姬请秦昭襄王饮酒,宴席之上,燕姬极尽取悦秦王之能事,秦昭襄王大喜。等秦昭襄王正喝到兴头上,似醉非醉,说没醉吧两眼还稍微有些迷糊的时候,燕姬劝说秦王道:“妾闻齐有孟尝君,天下之大贤也。孟尝君方为齐相,不欲来秦,秦请而致之,不用则已矣,乃欲加诛?夫请人国之相,而无故诛之,又有戮贤之名,妾恐天下贤士,将裹足而避秦。”(出自《东周列国志》第93回孟尝君偷过函谷关)大王啊,您是知道的,孟尝君是天下有名的贤公子,他本来在齐国做相国,呆的好好的,没有说要来怎么秦国,是大王您诚恳的邀请他来秦国的,还封了相国,后来又有小人因为嫉妒孟尝君,要陷害他,向大王您进了谗言,罢免了他的相位,这也就罢了,听说还要杀孟尝君,大王啊,如果不能用孟尝君,打发他走也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杀他呢?主动地请别人来做我们秦国的相国,别人听从大王的命令来到秦国,又无缘无故的要杀人家,大王这对秦国太没有好处了,我担心大王您落下了滥杀贤士的恶名,孟尝君无罪被杀的消息传扬出去,恐怕从此以后,天下的贤士就再也不敢来投奔我们秦国了,大王您要靠谁去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呢?这也正说中秦昭襄王的下怀,本来他就有些犹豫,这是做的吧有点不那么地道,也担心留下杀害贤士的恶名,经燕姬这么一说,要杀孟尝君的心思也就作罢了。秦王曰:“善。”明日御殿,即命具车马,给驿券,放孟尝君还齐。“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既然秦王现在已经放手了,就赶快走吧,现在不走,万一秦王回过味来,就可能再起杀心,那时候再想逃可就难了。现在不走,更待何时啊?跑吧!孟尝君的门客里可真是人才济济,啥样的人都有,其中有一位门客会伪造假凭证的,为保险起见,在秦王所赐的文书上,变更了孟尝君田文的姓名,用了一个假名来代替,孟尝君带着这众多的宾客快马加鞭,马不停蹄,直向函谷关奔去。“夜半至函谷关。”跑得快啊,到函谷关的时候,才是半夜。“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可是,秦国有法令,函谷关要等到鸡打鸣的清早时分才开关让行人通行的。这条法令是商鞅当时变法的时候制定的吧。“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不久,秦昭襄王就醒悟过来了,可不能让孟尝君跑了,那不是纵虎归山,他必然要咬人的,马上派人追。“孟尝君恐追至,”孟尝君很害怕,前有雄关挡路,后面秦王的追兵说到就到,这可怎们办,等死吗?函谷关地势险要,不从这里出关,其它附近地方无路可走。形势万分危急,又到了生死关头了。上次去拿狐白裘,还可以去偷,这次什么办法都用不上啊,你不可能派人头偷偷的爬上城楼偷偷打开城门吧,别说打不开,就是打开了,守城的将士一拥而上,还不是被擒吗?硬闯是闯不过去的。孟尝君和众宾客在焦急之中等待,等待鸡鸣时分的到来,秦昭襄王派来捉拿孟尝君的士兵也马不停急匆匆的往这里疾驰而来。时间每过去一秒钟,危险就靠近一份,死亡就走近孟尝君以及众宾客一步。千钧悬于一发之际,谁有本事挺身而出解此危局,逃过函谷关呢?“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正在孟尝君与众宾客焦急万分,命悬一线的时刻,忽然在他们的队伍里,传出一声响亮的鸡鸣声,孟尝君和众宾客刹那间心里一亮,但又马上疑惑顿生,是幻觉吧。人们在对某物极度渴望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对某物的幻觉,这才半夜时分怎么会有鸡鸣声,一定是幻觉。听到第一声鸡鸣声的时候,他们还以为是自己因极度渴望而产生的幻觉,可是太奇怪了,紧接着,函谷关内的鸡都跟着打鸣了,一转眼万鸡齐鸣,大家这才回过神来,是真的鸡在叫,不是幻觉,原来我们这里是有人在学鸡鸣声。孟尝君和众宾客们回头一看,正看见有一个位列下等身份的门客正手握自己的脖子在学鸡叫的声音。估计孟尝君和众宾客们又要笑了吧?学的这样的像,又这样的响亮,不但欺骗了孟尝君和众宾客们,也骗过了函谷关内的公鸡们,跟着这位门客一起叫了起来。函谷关守城的官吏们也有点纳闷,今天鸡鸣怎么这么早?可能是昨天晚上公鸡们受气了,没有睡好,提前就起窝了吧?(一笑)顾不得它们是什么原因了,商君制订的秦法就是鸡鸣开关,那就开吧。于是就打开了关门,查验孟尝君和众宾客们的评券,幸亏提前更改了姓名,要不然官吏们会起疑心的,因为孟尝君的名声太大了,又有鸡鸣提前的异常现象,说不定就不让他们走了。守城的官吏们检查过他们的评券,没有发现可疑的地方,就放孟尝君以及众门客出关了,孟尝君一干人等星夜疾驰而去。“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真是好险,就在孟尝君与众宾客出关后约摸一顿饭的工夫,秦国追兵果然到了函谷关,但已落在孟尝君的后面,就只好回去了。出了函谷关,孟尝君对会鸡鸣狗盗的两位下等门客感谢道:“吾之得脱虎口,乃狗盗鸡鸣之力也。”这次我孟尝君大难不死,从虎口里逃生,是多亏了两位先生啊!“始孟尝君列此二人于宾客,宾客尽羞之,及孟尝君有秦难,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其他宾客们无不感到羞耻,觉得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到劫难,最终却是靠着这两个人解救了他们。自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宾客不分人等的做法。《东周列国志》第93回孟尝君偷过函谷关,引用了一首赞,“髯翁有赞曰:

明珠弹雀,不如泥丸;

白璧疗饥,不如壶餐。

狗吠裘得,鸡鸣关启,

虽为圣贤,不如彼鄙。

细流纳海,累尘成冈,

用人惟器,勿陋孟尝。”

大意是说,明珠贵重不贵重,泥丸和明珠根本没比,但是如果用来做弹弓打麻雀,明珠比不上泥丸。白璧贵重吧,可谓价值连城,但是你饿了,它不能够用来充饥,这个时候,它还比不上不值两三个铜钱的一壶饭菜。当时孟尝君被困在秦国,有被杀掉性命的危险,因为有一个下等的门客会学狗叫,假扮作狗,从看守森严的秦宫仓库里偷出来了狐白裘,献给了燕姬,由燕姬劝说秦王放孟尝君回国,还有一位下等门客在函谷关前学鸡鸣,使得守关的官吏们误以为天明了,打开了函谷关,放孟尝君出关。在这个时候,即使是圣贤在,可能也不会像这两个卑贱的“鸡鸣狗盗”之徒那样来解救孟尝君。所以,一涓细流虽然没有多少的水量,但是因为善于接纳那涓涓细流,大海才成为大海,一粒尘埃虽然那么微小,但是无数的尘埃聚在一起,就能够成为一座山岗。这告诉我们,用人要像孟尝君那样,无论贵贱,只要有可取之处就要接纳。就连秦昭襄王知道了他的狐白裘是孟尝君门客装狗偷走的,也赞叹说:“孟尝君门下,如通都之市,无物不有,吾秦国未有其比。”(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门下真是人才济济,啥样的人才都有啊,就像咸阳城里的集市,我秦国可比不了啊。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不同的场合之中,事物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这一个场合之中,可能这个事物发挥的作用大,换一个场合,则可能那个事物发挥的作用大。我们不能脱离开具体的场合来评价事物的重要性。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大贤大德之人,可能能够治国平天下,但是让你学狗去偷东西,叫你学鸡打鸣,你可能真的做不到,但是,有时候就需要有人学狗去偷东西,学鸡打鸣,这时候,被视之为“卑贱”的小人物可就能够发挥出大的作用了。人果真有大小之分吗?大人物做的大事情,小人物可能做不来,那小人物做成的了的小事情,大人物就能够做得到吗?是谁规定了这是小事情,哪又是大事情呢?我们往往认为那些个我们离不开的,或者对我们的影响很大,或者是能够决定我们的生死,或者是决定我们的人生走向,就说那是大事情,而我们觉得对我们影响很小的,做不做不会决定我们的生死或者我们的人生走向的,我们就把他们叫做小事情的,可是我们的认识就是正确的吗?它往往是受制于很多因素的制约的,我们的眼睛通常会被那些明显的事物所吸引,而那些不明显的,或者是隐藏着的事物我们是不容易看得见的,即使看得见,我们也不重视,常常把它们忽略。所以,我们所认为的大事情,可能只是最吸引我们眼球的事情,而这往往只是我们的偏见而已。比如,我们觉得金钱啊财富啊对我们很重要,我们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而我们每天时刻都呼吸的空气,则被我们所忽略,可是让你一分钟不呼吸,你受得了吗?这些看不见的空气与我们息息相关。这是因为它们隐藏着,平时没有被我们看见,所以我们人类才忽视它,认为它无足轻重,以至于我们拼命的糟蹋它。最终等到它被我们因为只顾注重追求金钱财富而污染的太过严重了,严重的影响到了我们的生命健康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它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因此上,我们要跳出我们狭隘的视野,不以我们私自的眼光来看待事物,要以“道”的方式来看这个世界,就不会走向片面,不会说这个重要,那个不重要,这个是必须的,那个则是可有可无的了。它们都是“道”运行的各个环节,“道”运行到这一步了,这一个事物起到了推动“道”运行的作用,那这个事物就是重要的;“道”运行到那一步了,那一个事物起到了推动“道”运行的作用,那么那个事物就是重要的。大化流行,万物不可偏废!

同类推荐
  • 太平天国志

    太平天国志

    本书将带你进入那个神秘莫测诸王相争的时代—太平天国。
  • 太阁的秘宝

    太阁的秘宝

    在日本和中国的战事胶着之际,消失三百余年的丰臣秀吉金印忽然现世。据说,在这枚金印中藏有让日本国祚永延的秘宝。它也因此被称为“国运之印”。一心扭转危局的近卫文麿果断作出部署,派遣伊贺嫡传忍者盗取“国运之印”;但军统也得到了消息,并出动了一支号称“古灵精怪”的小队;此外,另一支意想不到的势力也开始了行动……太阁的秘宝最终落入何人之手?金印中又究竟藏着怎样的宝藏?一切谜团终将揭晓……
  • 浴血蓝棒山

    浴血蓝棒山

    这是一件发生在黑龙江省宝清县一个真实的故事。1937年7月12日,牡丹江驻宁安三道河子森林警察大队大队长李文彬被抗联策反。李文彬杀死八名日本教官、缴了五十名督战队的枪械,率部(一百五十人连同家眷共计七八百人)起义加入抗联5军,改编为抗联5军警卫旅。之后,转战牡丹江、宝清,直至1938年3月18日小孤山激战,抗联牺牲12位烈士。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此山命名为“十二烈士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宝清县政府在“十二烈士山”上设立了标牌。1991年,修建了永久性纪念碑。1999年,“十二烈士山”被黑龙江省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十二烈士山”已成为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死者的反攻

    死者的反攻

    1915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久攻不下奥索维茨的德军动用了毒气,奥索维茨内外的动植物瞬间死亡凋敝,俄军没有配备防毒面具,大部官兵丧失抵抗能力,不少将士中毒死亡,他们剧烈咳嗽,口吐鲜血,有人甚至咳出了带血的肺脏碎块,就在德军发起总攻时,他们站了起来,就像丧尸一般向德军发起反击.......
  • 砸开大明,挑骨头

    砸开大明,挑骨头

    明朝很有意思,二十五史,唯明史康熙三易其稿,幽默地说,明朝真史在日本,更不能理解为什么科技强大的明朝,会输给只会砍头的蛮清?古风习习中,力争还原那段隐情,这是本非求真不流连的书。《古调歌听雪》衣浆甲,鞋成裤,斜阳低诉,踏断来时路;纵是千里走丰都,十面埋伏,一杯浊酒住;野渡外,听雪处,不见黄河,梦惊夸父舞;敢问苍天何时老,睛空如扫,纵马追辛苦。调笑间借古人一用,写写人性,看看世界;以可见之笔,写不可见之事!为耐得寂寞的人,主要是不怕书无聊的人,写点寂寞。洞悉历史,梳理人生,构想社会。洞悉历史=砸开大明挑骨头声明一:本书所有人名全是化名,刚好同名者,纯属巧合。声明二:本书所有内容皆为虚构,如有雷同者,必为巧合!
热门推荐
  • 四夫临门:我好怕怕

    四夫临门:我好怕怕

    她是蠢毒恶女,害人不成,反被收拾。但蠢毒心肠,难掩她绝世美貌。美貌如她,怎堪忍受的悲惨命运?一场征服战,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她成功逃跑,逃离了三个男人的残酷统治。她松了一口气,以为逃出生天之时,三个男人却从天而降,她终是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与此同时,她又多了一位夫君。四位夫君,都是冠绝当代的天之骄子。他们正义感十足,牺牲小我,拯救世间男儿。他们牺牲自己的终身幸福,誓要度化她这恶毒女子。她不堪重负,哭喊着求饶,“我再也不害人了!”夫君们笑而不语,缠绵吻去她的泪水。
  • 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

    中华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复兴中华文化,也就是寻找和优化中国人的集体人格。而“君子”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模式。本书以“君子之道”为入口来讲述中华文化,剖析君子,阐述“君子之道”的主要轮廓。只要君子未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就不会沦丧。
  • 急案特攻

    急案特攻

    S市局综合大楼的七楼有一个特殊的部门,名曰紧急案件处理小组。该小组有条死规,名曰七十二小时黄金破案期限,它要求该小组自介入案情开始,七十二小时内必须破案。因为在犯罪心理学中,某些突发紧急案件如果在七十二小时黄金破案时间内没有告破,则会带来严重后果。人们的活动方向,主要是由下意识的性本能决定的,犯罪也是如此。当“自我”要求获得本能的满足而又不能按照“超我”所要求的、能为人们所接受的方式来实现时 ,就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弗洛伊德作者微博:X亮摸底牌
  • 争霸之极品帝尊

    争霸之极品帝尊

    沈飞四大古老家族之中沈家的少族长,一出生便要啥有啥,直到那天的来临,从此跌落神坛。从一代天骄沦落成了废人。
  • 绑架地球

    绑架地球

    2253年6月12日,地球突然被巨大的不明立方体从南极部位托起,并牵引它开始逐步以4.2倍第三宇宙速度快速脱离太阳系,整个故事就从这时候开始了……
  • 肤浅又痴情

    肤浅又痴情

    甜甜的文哦,,特别甜呢!一见钟情、双向奔赴、各种甜、各种宠,女二性格被改变、撒娇、短片双女主
  • 五玄录

    五玄录

    战乱之年,民不聊生,硝烟四起,奇术立世。龙朝之圣居于首位,江湖七派各显神通,便是那阴影之处,也有刀光剑影闪过……江问随师走南闯北,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安身护己,但祸从天降如冷水。事事非非,皆——难人如意……
  • 有关于他和她的故事

    有关于他和她的故事

    这一段时间,我们该去向何方?
  • 郡主又去听曲儿了!

    郡主又去听曲儿了!

    【1v1甜宠爽文】走马穿街的京城第一纨绔曦和郡主,一朝醉酒把进京为皇帝贺寿的姑苏启南王给轻薄了。当街拿折扇挑人下巴,语气轻浮。徐景昭:“哟,这是哪家…小公子啊,模样…真俊,要不跟本郡主回家吧…”众人联想起启南王在外的凶名只觉得曦和郡主这次怕是没好果子吃了。谁知启南王不仅没发作反倒意味不明的笑了笑,低头靠在小郡主耳边。“好啊,阿琼可要说话算数。”醉酒醒后把这件事抛之脑外,只当是自己平日美男看多了大梦一场罢了,直到过了小半月在宫宴上再次相见。看着启南王阴沉的面色才发觉不好,不知为何徐景昭莫名觉得心虚,回府后连夜收拾东西带着丫鬟逃去了金陵。等到启南王找到人的时候就看见倚靠在榻上环伺乐在其中小郡主。“阿琼,我没他们好看吗?为什么你不愿意多看看我?”【人形醋坛异性王×明艳动人小郡主】
  •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我当创世神的那些年

    (万界流,非创世流,第三人称,非第一人称)我从凡间来,更到凡间去。不拘名利场,却在红尘中。血染刀剑未沾衣,滚尘扑面不留痕。仙佛神圣难敌手,移星易宿谈笑间。英雄美人帝王将相,却难免生老病死悲欢离合。怪力乱神魑魅魍魉,也不过蝇营狗苟小肚鸡肠。呜呼!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