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2月,吴为陪同杨明回东北有要事相办。
一天,他们给东北抗联队伍送了些粮食和中药材。归途中,遇上六个鬼子正在欺负一群老百姓。两人没有用枪,就悄悄摸了过去。
交手后,师兄弟两人大展神威,但见:伸掌一阵风,拽拳直捣心,腾空雷盖顶, 飞脚电光生。很快就赤手空拳地干掉了六个鬼子。没想到,一个还未断气的鬼子拉响了身上手雷。杨明、吴为双双负伤,这真是阴沟里翻了船。
吴为是耕帮军的司令,杨明是耕帮帮主。“三事”初具规模,挑头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时候两员大将负伤,耕帮及耕帮军的重任由谁来当担?
欧阳华想到了吴名士留下的锦囊,打开一看,宣纸上留下一句话: “三五年后,杨志、欧阳夏可勘大任。”
耕帮及耕帮军的重任就这样落在了杨志和欧阳夏的肩上。
好在他俩这几年奋发图强,历练有成。
杨志刚十七岁,意气奋发,豪侠盖天,能文能武,智勇双全。
欧阳夏刚十九岁,英气内敛,足智多谋,随父欧阳华奔波经营消息网期间,更是见多识广,胸隐韬略。
两个人身高差不多,杨志是一米七六,欧阳夏是一米七五。
两人长相各有千秋,杨志是剑眉星目, 肤色黝黑,气宇轩昂,强壮的体魄里洋溢着朝阳般的青春活力,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虎头虎脑气概。
欧阳夏是眉清目秀,肤白肌红,丰神俊朗,一举一动颇有绅士风度,干练而不失沉稳之力,儒雅而不失阳刚之气。
在耕帮里,村民们都称杨志为少帮主,在耕帮军里,人们都称杨志为少主。后来耕帮的村民们也习惯了“少主”这个称号,大家都统称杨志少主。
欧阳夏大家都称之为军师。
一对师兄弟, 一双好搭档,配合默契,珠连璧合。
杨志和欧阳夏治帮是亦农亦兵,亦教亦乐!
在“耕有其田、居有其屋、病有医治、难有所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童有所学,民有所教。”
一时,四处聘教师,村村添学堂。
耕帮还聘请了江湖上说书卖唱、评弹名士。这些人每天到各村谈书说唱,内容皆是保家卫国,行侠仗义的故事。有神话的:西游记、八仙过海;有远代的:木兰从军、三国、水浒、岳飞传、杨家将、戚家军;有近代的:义和团、林则徐、霍元甲等。
一时,众人听的是如醉如痴、热血澎湃。
被聘请者,耳闻目睹,喜欢上耕帮,感叹:乱世之中,耕帮自强自立,且丰衣足食,乃世外桃源也。皆自愿加入耕帮,大多全家迁来。
杨志、欧阳夏还效仿中国历史上的“耕战体系”,耕帮实行了全帮皆兵,忙时耕种,闲时练枪,各村成立了自卫队,耕帮军负责发枪、训练。
在原来的基础上,其帮规也重新进行了修订完善,一共八条:
(1)有田大家种,有饭众人吃;有喜大家乐,有难众筹力。
(2)阋墙不隔夜,帮内要和睦;尊上知礼义,爱下如己出。
(3)内亲如一家,有难齐心帮;对外要一致,有危共担当。
(4)是非要明辨,曲直要分清;做人当为善,处事要公平。
(5)对内要一心,对国要忠诚;勇气学廉颇,忠心学关公。
(6)不明不纳进,禁地莫擅入;帮事不外传,武事要保密。
(7)屯田可备荒,屯兵可自强;若有外来犯,上下洪荒力。
(8)恶小要惩戒,恶大要驱逐 ;卖友白刀进,投敌红刀出。
其中第六条尤为重要。意思是底细不清楚的人不让加入耕帮。耕帮军驻防和训练的地方是禁区, 耕帮村民不要擅自上山到禁区里去。
武事是指耕帮军的军事,凡是涉及到耕帮军的事要求都要保密, 耕帮军的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在内部,耕帮的人不要相互议论,对外部,也不要张扬, 更要守口如瓶。
半年后,杨志、欧阳夏将耕帮的具体事务交给了杨伊凡。
杨伊凡是安庆人,与欧阳家是生意伙伴。1933年初,杨伊凡正当壮年,刚刚四十而不惑之年,得知欧阳兄弟专心“三事”后,同感同慨,志同道合,随将积累的家财万贯全部献给了耕帮,并举家迁入大梁山,辅佐杨明处理耕帮事务,成了耕帮的副帮主。
从此,少主杨志、军师欧阳夏专心致力耕帮军之事。
耕帮军开始是号称大梁山纵队,村民们习惯于称之为耕帮军,后统称“耕帮军。”
耕帮军实际还不到三百人。其编制很特别,一共六个大队, 一至四大队是特工大队,下设三个中队。第五大队是 骑兵大队,第六大队是工兵爆破大队。由于人员不足的原故,骑兵大队和工兵爆破大队才两个中队。一个中队是三个班,一个班是六个人。
少主、军师接手大梁山纵队后,觉得大队长、中队长叫起来不顺遛、不简明,叫法应越简单越好。于是参照国军的编制和官职进行改制。
经过改制, 大队长改为营长,中队长改为连长,工兵爆破大队改为工兵营,骑兵大队改为骑兵营,这样在官职上和编制上就少喊一到二个字。由于人太少,就没有设排级单位和官职,编制上只有营长、连长、班长。
杨志、欧阳夏在耕帮中又精选了一百二十多人,充实到各营,每个营增加了18人。一营三个连队人员是最多的了,也才80人。骑兵营最少,才62人。耕帮军由二百多人,增加到三百八十六人。
1934年9月,耕帮军完成了改编、扩军事宜。
1934年11月,毕业于德国军校的杨英杰路过来到麦城,住在悦来客站。这个客站就是耕帮开的,还是耕帮在麦城情报站的一个据点。情报站站长齐美贵摸清了杨英杰背景资料。齐美贵,36岁,白面书生,一表人材。明面上是麦城商会的副会长,实际上他早已加入耕帮,得到杨英杰的背景资料后,他立即报告了少主、军师。
杨英杰,二十八岁,重庆人,是富家子弟,自费留洋德国学军事,半年前学成回国。德国军校毕业的,那可是个抢手人才呀!南京政府、地方军阀都向他投来了橄榄枝,可不知何故,杨英杰都谢绝了。
杨英杰是个血性男儿,对国共两党之争十分不满。东三省都丢了,国民政府却还大动干戈,打内战。于是,杨英杰不顾家人的反对,独自北上到东北,想投奔抗日的队伍。
少主、军师正求贤若渴,一直在寻找物色将才,看到杨英杰的资料后,当然不放过这个军事人才。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少主、军师立马到麦城邀请杨英杰上大梁山做客。
清晨,悦来客站后面的小竹林中,少主、军师正在对练太极推手。杨英杰也来到小竹林,找了一块空地,自顾自的活动了一下筋骨。
少主、军师看到杨英杰,心中赞叹:好一个人才俊杰!只见杨英杰,天庭饱满,地额方圆,面挂狮王之相,气宇轩昂,浑身充沛着特有的军人气质,可谓是堂堂一表人才,凛凛一躯健体,铮铮一副铁骨。
杨英杰活动了一下筋骨后,就打了一趟军体拳,接着又一连做了三百多个俯卧撑。少主、军师在一旁看了半天,忍不住大声叫好。
杨英杰见是两个俊秀青少年,一个看似十六七岁,穿着一身黑色太极服装。一个看似十八九岁,穿着一身白色太极服装,便对他们礼貌的微微一笑。
然后就轻轻自叹:“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杨志见机会来了,立马应道:“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我看壮士气宇轩昂,一身本领,何愁没有用武之地?”
杨英杰一惊,没想到这个黑衣青少年能够听的明白,应答中充满豪迈之气。
杨英杰不动声色,便又轻声叹息:“ 可惜,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欧阳夏脱口应道:“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壮士豪气云天,又何忧报国无门?”
杨英杰又是吃惊,没想到这个白衣青年也能够出口成章,应答中也充满激昂之气,随之便爽爽大笑,说:“两位年纪不大,却是英才俊杰、脱俗不凡,幸会、幸会!在下杨英杰。”
杨志马上套近乎,说:“小弟杨志,我们还是家门呵,这是我的师哥欧阳夏。”
三人都是坦坦荡荡、豪气之人,便热络起来。欧阳夏坦言道:“杨大哥此行北上,试欲抗日报国,此乃壮行壮举,以杨大哥所学,乃是国家急需的军事人才,应有重任,前途无量,大有可为。可刚才为何胸臆不畅,徒生唉叹之气。”
杨英杰说:“ 我学成归来,自以为有用武之地,没想到,国民政府忙着打内战,却对日寇侵占我国东北三省无所作为。我又不愿意同室操戈,徒耗国力。故借北上之机,推辞国军任职。可又心焦不已,北上前途未卜迷茫,所以才有报国无门之憾叹。”
欧阳夏耽心的说:“杨大哥真是‘空有一身胆,壮士徒伤悲’,是有力无处使啊!但杨大哥你孤身北上,实在太犯险,还是应该三思而后行。大丈夫能屈能伸,国难当头,当有匹夫之责,但不可呈匹夫之勇。”
杨志也说:“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面墙。杨大哥孤身北上,如果没有遇上伯乐,岂不是可惜了你这个千里马。我大梁山有数百热血男儿,杨大哥不如前去看看,大梁山也急迫需要你这个千里马。”
杨英杰听到大梁山上有数百热血男儿,岂能不看看,他现在缺的就是人,说不定能拉上一些志同道合之士一起北上。
“我这次到麦城后,才听说大梁山有个耕帮,耕帮里有个耕帮军。你们师兄师弟原来是大梁山的,刚才两位应答之间充满了豪迈气概,想必在大梁山上的身份不一般。好,我上大梁山去看看。”
杨志心想:只要你上了大梁山,就不怕留不住你。
到了大梁山,少主、军师亮明了身份,杨英杰也不是很吃惊,只是笑着说了一句:“英雄出自少年。”
杨英杰做客大梁山期间,少主、军师便力劝杨英杰加入耕帮军。杨英杰开始还犹豫,当看到少主为他安排的一次军事表演时,改变了想法,其中有一个表演项目深深震撼了他。
当时,六个人同时甩出一块石头,一个班六名战士每人一枪,六块石头各中一枪。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外行人只看出好枪法,杨英杰却看出这六名战士根据战友的位子会迅速找到合适自己的打击目标,不会重复打一块石头,这样的默契与配合是要在长期训练中磨合才能达成的。
耕帮军有这样的军事素质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杨英杰不再犹豫,留下了。
杨英杰在德国军校时,接受了特种作战训练,眼前的这支队伍军事基础牢固,士兵素质过硬,杨英杰就在心里想:能否训练成一支特种部队呢?这个想法令他激动兴奋。
当时,特种兵、特种部队还只是个概念。军校里虽有特种训练,但世界上还没有一支真正的特种部队。
杨英杰深知特种部队在战争中的作用,他为自己奇遇耕帮军和突发奇想而骄傲、自豪、激动、兴奋,认为自己在大梁山一定会大有作为!
杨英杰直接当任耕帮军的一营营长。
有一天,杨英杰对四营长杨兴杰建议说:“你我名字改一下,各去一字,如何?”
杨兴杰满不在乎的说:“改就改吧,有何不可。”
欧阳夏在傍边笑道:“一营长去掉尾字,便是杨英,四营长去掉中字,便是杨杰,如此甚好。”
杨兴杰也高兴的说:“杨英、杨杰,好好,这样更为简洁。”
杨英加入耕帮军后,将德国军校的特战理念带入到耕帮军。杨英在德国柏林军校期间,受到过特种兵训练,对特种部队的素质要求、特种作战理论及特种战术比较了解。
二战期间,特种兵最早出现于德军,亚洲战场特种部队还没有成型,日军特战队根本算不上特种部队,一支特种部队的组建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持,更需要充分时间的特种训练和长时间的磨合。
可以这样说:二战时期的亚洲战场上,无论是国军、八路还是日军,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种部队。
耕帮军在吴为时期, 训练基础就打得很牢。吴为曾是讲武堂教官, 他独创的一套魔鬼式的训练方法,将全体士兵磨砺出钢铁般的意志和超强的战斗力。
杨英当时同意留在大梁山,加入耕帮军,正是看准了耕帮军过硬的军事基本功。这支人数不多的队伍整体军事素质极高,单兵作战能力极强,完全附合构建特种部队的条件。不过,离杨英心目中特种兵的要求还有较远差距。
一九三五年初,杨英开始在他的一营进行特种部队训练。
三个月的高难度、超强度的基础训练,一营的军事素质明显提高了一个档次。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他营营长坐不住了。有一天,几个营长不由分说,一起架着杨英,找到少主、军师,要求杨英把他的法宝分享出来。
少主、军师前段时间只要有空也参加了一营的特种作战训练,对其中的好处深有体会。
杨志明白大家的意图,对杨英说:“能不能搞个特种部队训练大纲。”
杨英说:“我正在写,实话实说,尽管我们耕帮军单兵作战能力很强,军事素养很高,但离特种部队的要求还差得远,仅更新装备就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
特种部队作为一支快速反应、执行急难险重任务的“利刃”,必须拥有与其相配套的一流武器装备。
杨志说:“只要能建立起中国的特种部队,化多少钱也要干。”
当杨志、欧阳夏看到建立特种部队的预算方案时,还是大吃了一惊。耕帮军如按特种部队的需求配置,需要的是天文数字,足够组建一个甲等团的部队。
杨明与欧阳家虽是富甲一方,但“三事”后已经捉襟见肘,现有的财力仅在维持的水平。
十天后,杨英的特种兵训练教材已完稿。当少主、军师看到特种兵训练教材时,明白了组建一支特种部队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了。
教材中的建军思维是“精英战士加超强武器”。
教材中列出的训练课目,系统、科学、严格、残酷。训练课目有体能训练、毅力训练、战术技能训练、兵器技能训练、搏击技能训练、协同技能训练、心里素质训练、野战生存训练等等。训练也都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能是在冰天雪地或热带丛林,可能是在黎明清晨或黄昏子夜,可能是渗透东北,潜伏到敌营或敌后打击日军。每项课目都很难,每项课目都有配套的器材和装备,而要完成每一项课目都要花大钱,是用钱堆出来的。
教材中列出的兵器装备五花八门,有各种手枪、步枪、半自动、轻机枪、手榴弹和掷弹筒等轻武器,还有狙击步枪、无声枪械、暗杀器械、微型通信器材、侦察器材、轻便工兵器材、特种爆破装置等等装备。
“精英战士加超强武器”的建军思想,是与好马配好鞍一个道理,特种兵必须要有这些武器装备和配套的装备设施,这些都是要花大钱的,有的花钱也不见得买到。
少主杨志、军师欧阳夏商量后毅然决定:干!一定要建成一支中国的特种部队,再困难也要上,办法总比困难多。
耕帮军从此开设了特种作战课程,进行了系统的特种兵训练。
上任一年多时间,杨志、欧阳夏“天才般”的组织才能和领军才能令人惊诧,赢得了耕帮军全体将士由衷的敬重。
名师出高徒,就连师父吴为也十分满意,感叹到“长江后浪推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