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外面雪花慢慢的飘落;屋里,火炉旺旺的燃烧。
众人吃过晚饭后,围着火炉,纵论国事,侃谈时局。
吴名士说:“抗寇救国,非一计一策可定全局,既急不得,也等不得。老夫是坐而论道,说的都是常理常规,然如能遵循这些常理常规,做到知行合一,专心专志,将来必有大用。”
杨明等人表示愿闻其详。
吴名士说:“一是屯田;二是养兵;三是情报”。
接着,吴名士侃侃而谈:
“屯田”可选大梁山,属三不管地界,将来必是战略要地,在此可创建帮派,帮派可取名耕帮,吸收志同道合之士,入帮抱团,亦农亦兵,休养生息。
“养兵”以大梁山为根据地,以耕帮为其后盾。一来可四处招贤纳士,二来可在耕帮中挑选忠勇之士,组成一支武装队伍,专心厉兵秣马,练就精兵强将。
切记:要矢志专一,莫生异志。精兵不为匪患,强将不为军阀,当以抗日寇、反侵略为唯一志向。否则非救国也,是误国也。
日寇人数不如我,我战力不如寇,这是事实。尔等若能藏兵于山、隐兵于帮,苦练三五载,造就一支数百人的骁勇之师,战力当以一当十,定能痛击日寇。只要打出气势,投靠耕帮者自然会纷纷而来,队伍也会随之壮大。
“情报”要舍心舍力,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情报尤为重要。日寇谍报人员早以渗透到我国军政商各界,甚至隐藏我国民间。日寇能连连得手,谍报功不可没。
尔等可招贤纳士,安在各地,插在各业,织成情报网。一张消息网,胜似十万兵。
杨明等人倾听后, 茅塞顿开。
欧阳华说:“先生三策,审时度势,深思熟虑,是久久为功之谋,行以大道之策。我等必当依策而行。”
吴为说:“我国秦朝,就发明了耕战,其战略戍边非常有效。先生三策,这是将屯田耕战进行了现代化改良。”
吴名士叹道:“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如果国人团结一心,国民政府不搞内战,一致对外,又何必这样,你们这些有识之士又何苦这般瘾忍。”
杨明问:“吴先生,杨明还有一事不清,我们没有听说过大梁山,此山坐落在何处,先生如此推崇,想必有讲究。”
吴名士捊了捊胡须,笑答:“大梁山,携一水之毓秀,带一坝之旷丽,拥双刃之俊雄,挺脊梁之傲骨。此山并不出名,地图上也没有标注。它隐于八百里秦川,横卧黑森林与簸箕坝之间。老夫有次游历,路过此山,见其势不凡,进可攻退可守,更是屯兵备战的好地方。当地人对此山的叫法不一,老夫就与当地的一位乡贤经过一个月的勘测,绘制了此山的地型地貌。见此山形与脊梁,故命名为大梁山。”
说到这里,吴名士对书童说:“阿牛,将藏图拿来,位于第六行第六格。”
阿牛姓刘,小名叫刘牛,大名叫刘国平。阿牛走进里屋,拿出藏图递给先生。
吴名士展开地图,众人观之,不由兴奋。但见:山如脊梁傲骨,前有双刃峰延绵环抱,形似天然屏障;后有黑森林茫茫如海,左右沟谷纵横,烈焰之险峻;内有河流、荒坝,垦荒拓地,可造万亩良田。
吴为是军事行家,看后惊呼:“好地方!屯兵屯田,此地上佳。”
吴名士笑道:“这图就交给你们了,按图索骥可找到此山。”
杨明收起接过:“谢谢先生赐与。”
吴名士又说:“仅此三事,恐怕诸位财力已尽。”
杨明说:“难怪先生告诫我们要舍得。”
吴名士说:“国难当头,舍得家财万贯,是爱国壮举。若诸位做好‘屯田、养兵、情报’三事,矢志不渝,穷其心、尽其力,毕功抗寇。不求急功近利,舍得卧薪尝胆;不求争名夺利,舍得一生浮华;不求留名青史,舍得身家性命,这是造势英雄、民族之魂也。”
原来“舍得”还有更深含义,众人领悟。
欧阳修问:“先生告诫‘放下’又有何深义?”
吴名士说:“以诸位之胸襟,放下江湖仇怨,也无须多言。所虑是家仇国恨混为一谈,混淆轻重。老夫知道杨家与日寇有新仇,欧阳家与倭寇有旧恨,欧阳爷爷早年在沿海行商,颇有成就,后被奸商勾结倭寇,谋了财害了命。”
欧阳华说:“没想到,先生对欧阳家旧事背景也知道不少。”
“老夫的消息网对日寇行径格外关注,碰巧得知此事也是情理之中。”
又说:“日寇累犯我中华,弄得有多少家破人亡。古人云:忠孝难两全,精忠报国,当先天下之忧而忧。放下一家之仇恨,凝心聚力,方能专心抗寇,救我中华,还我河山,保住千家万户。”
欧阳修说:“先生所虑极是,我等确是添了新仇,引出旧恨,才愤然而起。原想拉支队伍与日寇血拼。现在想来,报家仇情绪在先,险些误了抗寇大事,幸有先生点醒。”
杨明说:“我等定会心无旁鹜,专事抗寇,以尽忠报国为先,当下就按先生指点做好三件事。”
吴名士说:“多一天准备,多一份胜算。三事故然重要,但商事也不可废。你们传统的中药材、粮、布生意,将来都是战略物资。最好再涉足军火、西药、矿产生意,这都是战乱年代一本万利的生意。也许有人骂你们发国难财,不必理会,丹心日月可鉴,何必在乎人言。府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商事与三事将来可以互补,相得益彰。”
当下,众人推崇杨明牵头。杨明也不推辞,进行分工:欧阳修专事商务,杨明、欧阳华的生意全由欧阳修代理;吴为曾是讲武堂的教官,专事养兵;欧阳华专事情报;杨明专事创建耕帮。
吴名士说:“老夫的消息网尚有基础,趁机交给诸位了。”众人言谢!
蛰龙己惊眠,一啸动千山。
杨明等人是雷厉风行,第二天就分头行事。
吴为与带着徒弟杨志行走江湖,招募忠勇之士,以青少年为主,忠良之后优先。一旦招用,并视其家庭情况,留下大洋家用。
欧阳华携子欧阳夏在终南山又住了六天。吴名士倾其所授经营消息网之道,并将自己的消息网全盘交接。
事毕,吴名士留下一个锦囊,带着书童阿牛,飘然而去。
欧阳父子下山后,携带巨资,四处奔波,苦心经营。两年后,消息网遍布各地,渗透到黑白两道。
大梁山,名不经传,标不见图,隐于八百里秦川。东望麦城,西靠黑森林,南临沟谷纵横,北毗绵绵丘林。其山岭崎岖,茧荒之地,人烟稀少, 山贼响马出没无常。又是三县交界,政府统治能力有限,故成了三不管地带。
杨明初到大梁山后不由惊叹:大梁山,果然是建帮立派的好地方!山门前由双刃峰环抱,这是进山的唯一通道,进入双刃峰后就别有洞天,呈现眼前的是空旷的平坝,名曰簸箕坝。过了簸箕坝就是迷河,迷河环绕其山脚之下。隔河相望,主山犹如脊梁傲骨耸入眼帘,令人神往。果真如吴名士所说:大梁山是携一水之毓秀,带一坝之旷丽,拥双刃之俊雄,挺脊梁之傲骨。
其地隐秘,地势险要,平时可开荒拓田,屯田养兵;战时进可攻,退可守。这就是杨明对大梁山的最初的认知。
创建一个帮派谈何容易?杨明经商多年,走南闯北,见识多广,阅历丰富,创建事项有条不紊。
他走村串户,了解风俗民情。
令杨明没想到的是,此地穷乡僻壤,竟然有个晚清的举人。此人名叫杨林琦,在大梁山极有名望、颇有威名。
一天上午,杨明登门拜访,礼仪周全。中午,俩人把酒畅饮,欢语畅谈,相识投缘,相见恨晚。
杨林琦正是吴名士口中的乡贤之士。
开始,杨明以晚辈称之,杨举人说:“你我同姓,也许是一个祠堂的,如果是同姓同宗,不可乱了辈分。”
杨明说:“我乃四知堂之后,咸字辈份。”
“果真你我同姓同宗,一个祠堂,老朽是林字辈份。你比我还高一辈哟,再也不能晚辈称之了。这样,我们也不按辈份称呼,老朽虚长岁月,你当称之为一声老哥。”
杨明也不做作,举杯道:“小弟遵嘱,老哥上榜中举,是杨氏家族的荣耀,小弟当再敬一杯。”
“呵呵,在这山野僻壤之地,遇上同姓同宗,缘分呀!”
两杯相悦,两人一干而尽。
杨举人放下酒杯说:“酒逢知已千杯少,老朽有段时间没有这样尽兴了。我观老弟沉稳大气,外露儒雅,内敛英气,非池中之物,现今来到大梁山,必有要事相办,可否相告。”
“老哥,小弟真的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今日拜望正是有要事请教,还望老哥指点提携。”
“老弟不必见外,有事就说,老朽窝居故里,半隐之般,虽闲云野鹤,却碌碌无为,也不知能否帮上忙。”
“老哥谦让了,此事非老哥出马不可。”
于是、杨明将拜会吴名士,吴名士授之三事之策一一道来。
杨举人静静听完,随后喜上眉梢,说:“好好,吴名士乃世外高人,老朽五年前有缘一见,还一起勘察了大梁山,此山名也是吴先生所赐。当年老朽想跟随先生出山闯荡。先生却说:‘我都退隐了,还闯荡什么?事事难料,你留下说不定日后自有大用。’老朽本已心如槁木,不想老弟前来,有此忧国忧民的大事可做,老朽当穷心尽力,晚年能做上这么一件忧国忧民之事,也可欣慰平生了。”
“有老哥支持创建耕帮,当事半功倍,小弟谢过老哥哥了。”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要论谢还得谢谢老弟,让老朽也能做件有意义之事,无虚度光阴,不枉度此生。”
杨举人得知杨明要在大梁山创建耕帮,极为赞同,表示支持,并让小儿子杨兴杰跟随杨明左右跑腿。
杨兴杰这天也在家,他早就关注杨明了,从杨明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到,显然是个练家子。
杨兴杰从小就喜欢拳打脚踢,舞枪弄棒的。但没有名师指点,武功套路都是一些野路子。
听到老爷子让他给杨明当跟班的,立即爽快答应了。
杨杰双拳一抱,说:“杨叔叔好,一看杨叔叔就是练家子,不知道师出何门?”
杨明也双拳一抱还礼,答道:“我师出少林。”
“太好了,我也喜欢武术,但缺乏名师指点,杨叔叔以后可要多指点指点侄儿了。”
“哪里、哪里,相互切磋切磋吧。”
有杨举人的支持帮扶,大梁山的各村各户纷纷加入耕帮,创帮立派之事进展顺利,效率极高。
杨明在大梁山下一边广置良田,一边组织人力开荒屯田。并将田地以优良的条件租用给耕帮民众。收成三、七开,耕者为七。遇有天灾人祸,不但免其三,还予以救济。好年景,耕者多余粮食,杨明按市价收购。
凡加入耕帮者,保证了“耕有其田、居有其屋、病有医治、难有所扶”。
耕帮帮派优惠的条件吸引了不少人。大梁山原来零散村落不到十个,人员不过八百。不到三年,自愿加入耕帮的民众已过三千,修建的村庄三十多个。
杨明作为耕帮帮主,亲自制定了耕帮帮规,帮规一共五条,经杨举人修改润色,很有文化味,又通俗易懂。
(1)有田大家种,有饭众人吃;分配要公平,收成耕者七。
(2)内亲如一家,有难齐心帮;对外要一致,有危共担当。
(3)外出不张扬,口风要严实;帮事不外传,武事要保密。
(4)阋墙不动手,邻里要和睦;恶小要惩戒,恶大要驱逐 。
(5)忙时勤耕种,闲时把武习;若有外来犯,上下同心敌。
耕帮内,人心向善,和谐相融,男耕女织, 春播秋收,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
吴为、杨志在各地招募的忠勇之士,大多举家加入了耕帮,搬迁到了大梁山。
1933年3月,在春暖花开的季节,大梁山来了一支神秘的武装队伍,村民们称其为“耕帮军”。
武装队伍实则是吴为、杨志一年多招募的江湖豪杰和忠勇之士。之前,分散在各地秘密训练,招募到近三百人后,吴为才让他们上了大梁山,集中整编,组成了大梁山纵队,吴为是纵队司令。
大梁山纵队整编后,一则可以按正规军一样统一训练,洗去散兵游勇气习。二则可以保护耕帮地盘,震慑土匪草寇。
耕帮在大梁山拓荒屯田后己成了富饶之地,一些土匪和流寇开始蠕动,打起了侵犯耕帮地盘的歪念头。
传说:耕帮军的人,个个武艺高强,豪侠仗义。 但凡有外匪、流寇入侵耕帮的村庄,耕帮军总是能及时从天而降。他们举枪是弹无虚发,但大都不伤要害;徒手相斗的,耕帮军的人更是神勇非凡,但见他们伸臂如灵猿,腾闪似轻燕,显得人人一身正气,个个豪气逼人,来犯的外匪、流寇根本不是对手,或伤筋动骨,或束手就擒。对方也心知肚明,耕帮军的人是手下留情了。
耕帮军也不为难他们,训诫后统统放走。
久之,外患不敢入。耕帮成了一方乐土,道不失遗,夜不闭户,过着丰衣足食桃花源一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