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起源于日耳曼的一支,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其社会发展形态始终比法兰西部落落后。
自十三世纪至拿破仑时代,所谓的德国在那个时候只是一些被称为血缘公国,也就是血缘氏族的氏族社会形态。
直到近代普鲁士部落的俾斯曼,才将这些各自林立的部落统合到一起,形成所谓现在的德国。
这就是说整个欧洲大陆在所谓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做的事情,就是春秋战争,大部落吞并小部落,从而形成更大的实体。
而所谓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就是争夺谁可以统一欧洲的问题,也就是欧洲的战国时期。
世界各个地区社会发展形态有先后,而欧洲地区的整体发展要远落后于中华、中东地区。
然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能够受到来自中华和中东地区的影响,而不至于沦落到非洲和美洲的境地。
虽然德国或者西方把这一段历史中的氏族称为血族公国,然而其本质就是血缘氏族。
例如一个姓氏的村庄,张家村、李家村、石家庄、王家堡,在过去都是氏族姓氏的存在。
公元919年,多氏族选举撒克逊氏族头人亨利一世为多氏族酋长,在任期间不断抵抗斯拉夫人和匈奴人对多氏族的打劫。
其子继任酋长后,被称为大酋长,并成功的稳固了多氏族部落的地盘。
在稳固的领土上建立勃兰登堡、哈维尔贝格等主教教区,以此稳固既得领土。
公元955年,多氏族部落打败了匈奴人,匈奴人自此在欧洲中部建立匈牙利。
巴伐利亚氏族部落成为与匈牙利接壤的地区,日后成为奥地利的发源之地。
奥托一世大酋长,作为西欧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个人物。
从一个氏族的头人,发展成为多氏族的酋长,又成为多氏族组成的部落联盟大酋长,后又成为大汗,这是撒克逊血缘氏族亨利一世头人和奥拓一世两代人做的事情。
公元887年,“胖子”查理被废后,意大利半岛地区比较混乱,好几个多氏族酋长都任意大利半岛地区大酋长。
三十年间有三人被罗马教主加封为大汗,然而这种恩惠与回报不成比例。
因为中东地区对意大利半岛地区的入侵,并没有因为罗马教主加封的大汗给予强有力的支援。
公元951年,奥拓一世进入意大利半岛地区。
娶了某个酋长的寡妇为后,意大利半岛地区的氏族也好、部落也好认为他就是意大利半岛地区的酋长。
这个关系挺乱的吧,说明的问题是当时的氏族社会也是母系和父系共存的一个阶段。
公元962年,罗马教主向奥托一世求救,奥托一世再次南下解决了罗马教主的敌人。
作为回报罗马教主加冕奥托一世为大汗,这个大汗时西欧地区诸氏族、部落的大汗,就是这么一个意思。
因为彼此的利益需要达成的交易,在随后的时间里便破裂了。
意大利半岛地区的氏族部落不服从大汗的管束,罗马教主也建立自己的独立势力范围,德国本身就是一堆氏族或多氏族部落存在的地区,导致各方混战。
奥托一世在回到部落后,罗马教主就有违反协定的举动。
奥拓一世有意废掉教主,另立自己相信的教主,但是罗马人不愿意拥护奥拓一世所立教主。
奥拓一世以军队围困罗马,逼迫罗马人承认自己拥护的教主就是真的教主。
然而没过几年,奥托一世拥立的教主被罗马人赶了出来,奥托一世第三次进入意大利半岛地区。
以后的大酋长也多有南征意大利之举,多是因为教主谁来出任的问题。
奥托一世及其后来的大酋长,在罗马加冕过后,放弃了原来的东法兰克中人之大酋长,而以罗马人的大汗自居。
后来西方史学界把这一段历史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其实与罗马没有多大关系。
且也达不到帝国的水准,只不过是把脸贴过去认为其是这么一回事,但是实际上却是一个多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
西方史学界称神圣罗马帝国名义上延续了800年,这就像所蒙古延续了几千年一样。
罗马基督教教会虽然实力不够,但在西欧那个时代就是统治合法性的思想来源。
教会教主的实力与日俱增,而德国部落酋长的实力却是与日俱减。
因部落都是多氏族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内部争斗挑战彼此消耗形成不了统一的实力。
撒克逊氏族后被取代,自1024年大酋长的位置落到弗兰哥尼亚氏族中,康拉德二世和亨利三世都是这一氏族中头人,后成为大酋长。
也就是说所谓的神圣罗马帝国并没有延续性,只是后来的造出来的名号。
十一世纪初,所谓的神圣罗马部落成为西欧地区最为强大的部落,其它西欧地区没有能够与其实力相匹配者。
亨利三世大汗面临的问题,最主要是基于罗马教会的改革问题。
大汗有求于教会,一方面需要教会授予统治合法性;一方面需要教会来平衡各氏族部落对大汗的挑战;另一方面需要教会中教士管理部落内的部众。
因此,大汗给予主教、牧师以封土,以此获得主教、牧师对大汗的支持。
教会改革的问题,虽然不是反对大汗,但是教会的独立却影响大汗的地位。
亨利三世时期的教会,势力衰微、微信堕落、教会内部纷争不断。
其根由于教会拥有广大的领土,且各部落都捐助土地财物给主教或教堂,以此为功德。
欧洲西部的土地,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教会的手中,也就是说教会中的主教、牧师已然成为大地主。
主教、牧师成为分封制封建社会中的一员,且接受分封土地,那么就成为了所在地区部落或者是氏族的酋长或头人的附庸。
教会中教规规定,教士不得娶妻生子,所以教会土地不能够世袭。
教会规定主教必须由所在地教士选举产生,牧师由教堂中的教士选举产生。
这是教会教规规定,然而到了十世纪和十一世纪时,主教和牧师均由大酋长和酋长选派。
形式上还是选举,但是在选举前大酋长和酋长表示,他会表明中意某个主教或教士。
然后如果选上了,那么就移交原有教区的领土;如果选不上,那就不移交教区的领土。
最后的结果,大酋长和酋长拥有任命主教和牧师的权力。
被选上的主教和牧师需要向大酋长和酋长行臣服之礼,大酋长和酋长授予主教或牧师指环和权杖为宗教权力的标志,更有甚者酋长兼任主教。
怎么说呢?
这是在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个特殊的阶段,即统治的思想合法性和暴力合法性之间的博弈,到底谁依从于谁的问题。
欧洲地区社会形态发展的滞后,导致的结果是摆脱了拜物拜星的原始崇拜,进入了宗教阶段。
但这种宗教信仰是外来思想,与当地的世俗部落形成冲突。
思想合法性与暴力合法性没有有效的统一起来,形成两股势力,彼此争斗。
在同时期的中华和中东地区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
这个时期教会立主改革的另一个原因在于,教会内部已经腐朽不堪。
教会教规虽然规定不能够结婚生子,然而无论是意大利地区、大不列颠、法兰西、东法兰西地区,教士们享受着同诸侯一样的生活。
教会教士同诸侯一样接受分封封土,教士婚娶,且教会中买卖教职也是其中一项弊病。
盖因为教士是肥差,这就样教会形成了一个以教阶为等级的吸血体制。
作为最底层的牧师,做浸礼、婚礼、葬礼都会收受捐助,以弥补上贡的不足。
十一世纪初,教会拥有西欧最为广大的土地,教会中的教职形同分封制封建制度中的附庸或诸侯。
十世纪的时候,罗马教会的势力已经可以延伸到西欧地区各部落,但是罗马教会受到中部意大利地区部落贵族的影响。
在当时意大利半岛地区中部的罗马城,属于没有官方机构的一个教会组织地点及市场。
城中有大族能够决定谁来出任罗马教主,罗马教主成为这些大家族在明面上维持罗马城及罗马教会的门面。
公元1024年,康德拉二世被加冕为大汗时,罗马城中曾选举俗人为罗马教主。
后又出现十岁年龄的教主,盖因为其家族势力庞大,可以把他推上去,就这样也可以出任家族十年时间。
这位教主到了成年后,要娶老婆,罗马人不同意,把这位教主赶下了台。
某个主教因为有钱,所以花钱买了这个位置,但是还没坐过瘾就被另一位花大价钱买过来了。
这位花大价钱买过来教主位置的人,就是圣格列高六世。
日耳曼部落大汗,或称为神圣罗马帝国大汗亨利三世大汗,鉴于罗马教会太过于腐朽,决定武力干涉。
公元1046年,在罗马城以北的一个地方召开宗教大会。
教主中三人被废了两个,圣格列高利承认自己是花钱买来的教主之位。
亨利三世大汗决定从自己部落主教中挑选一名主教出任教主,随后教主为亨利三世大汗及其大汗夫人行加冕之礼。
亨利三世解决了教主由意大利半岛中部地区的部落贵族干涉的问题,然而罗马教主自此成为欧洲地区可以与任何一个部落酋长或大酋长相抗衡的存在。
百余年后,教会势力成为凌驾于诸部落酋长的势力。
至亨利三世过世,选举罗马教主的权力都操纵在诸部落酋长手中,亨利三世选择中意的教士出任教主。
在被选出的教主中,以利奥九世最为重要。
这位教主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部落大酋长选出的教主,认为诸部落可以援助或保护教主,但是不能够制造教主。
可见这位教主心里是瞧不上这些酋长或大酋长的!
在教会中任职的教士,有一些还是认为自己是侍奉耶稣的人,而酋长或部落只不过是神在人间代理人的行政代理人。
利奥九世倡导废止买卖教阶职位,且遣教使到各部落中。
教会脱离世俗的进步,始于教会尼古拉二世教主。
公元1059年,尼古拉二世把选举教主的权力从诸部落酋长和罗马人手中夺了过来,而选举教主成为罗马城教会教士阶层的权力。
教会改革受到的阻力非常巨大,无论是来自教会内部,还是世俗部落。
要改革就要铲除内部产生腐朽的根源,第一,凡是有妻室的教士禁止执行宗教任务;第二剥夺部落酋长选择教士的权力。
到公元1073年,希尔德布兰德出任罗马教主时,自称圣格列高利七世,这种阻力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