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各自的苦恼
王老五的工作很压抑。副科长周明华明面上对他一团和气,但背后其实很烦他。性直口直难免有说话不过脑的时候,直来直去的个性在机关勾心斗角的相互提防猜忌的氛围里明显处于劣势。本来王老五是手下,危及不了周明华的位置。但是,王老五看不惯他的作派,有意见直来直去地说,常常就触击了周明华的权威,而周明华贵为小领导,很多时候反而要看他的脸色,王老五有时冷眼一瞥,一股凛冽的肃杀之气,让周明华不由心里一紧,他很怕一不小心惹毛了这个“刺头”弄得双方都尴尬,而最尴尬的却是吴丽丽,既不能得罪科长,也不能得罪这个性格耿直的“战士”,左右不能逢源,只有装傻或躲避。
王老五去参加战友聚会,县粮食局的一个副局长刘茂昌是部队正营职干部转业下来的,比王老五早两年回地方,席间谈到转业安置问题,王老五就说了安置中的诸多遗留问题,时间拖长了的,最后都不了了之,接受单位实在难找。双向选择,自己找单位,有门路的还好,没有门路的,找不到接受单位,只能自谋生路。年轻的还好,反正有一把子力气,饿不到,能自食其力。但是,那些因公负伤及因公致残的,回地方后却安置不下去。想想这些人的处境,心里该是怎样悲凉,王老五私下里也通过战友联系了一些用人单位,解决了少部分人的工作问题。刘局长说到属下的粮油加工厂可以接受一个人,属合同制的工人,王老五就想到有个叫胡国华的装甲兵,已经三十出头了,家庭十分困难,尚未成家。因公伤了右手两个指头,懂些技术,对机械也感兴趣,管管粮油机械不是问题,就准备推荐他去。王老五回到局里提了胡国华的档案,准备办理档案移交,就跟周明华说了,遭到了反对,周明华说:“这个人在部队已领取了一次性经济补贴,不能再安置工作。”
“这个不是组织上给他安排的工作,只是合同工,人家家里确实困难,安置金也只够基本生活,人家找一份工作有何不可呢?”,周明华这边阻止王老五,背后却跑到粮食局疏通关系,把自己的一个熟人安排进了粮油公司。
不明就里的刘局长听说了“狸猫换太子”的事,告诉了王老五,王老五很是恼火,但是木已成舟,隔了一段时间后,刘局长进行了协调,增加了一个岗位,以临时工的形式还是把胡国华安排去上了班,档案仍然放在民政局。
王老五苦于没有办法让待安置的战友人尽其才,各尽其能,还有那些身残及有困难的家庭,亟需帮助,这些年,他用业余时间进行了走访,感触很深,但是人微言轻,势单力薄,很是困惑……
再说常香怡和王老五一别之后,虽然同处一城,却音信两茫,知道他们情况的同学都刻意回避,从不提起,他们自己也当然没有互相打听过。直到常香怡在幼儿园里见到阮嘉义和谢春红,心里隐隐觉得是王老五的儿子跟妻子,虽然没有得到确定,也没想要去证实,但是在心里隐隐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为他祝福,为他高兴,也为自己深深遗憾。在心窝里,过往的点点滴滴时时萦绕在脑际,如今,他过得好吗?想知道又怕知道,想遇见又怕尴尬,而眼下她的心里被另一种焦灼所代替,她不得不为生活而奔波。
走街串巷去街上给人擦鞋,正如周秀萍说的,拉下脸,不容易,常香怡在心里斗争了几天,终于还是下定决心,到市场买了两把可折叠的木椅,买了一个塑料砧扳,一面蒙上海绵及棉布,作为垫脚扳,这样她可以让客人把鞋脱下来自己拿到一边去擦,回避了被客人俯视的尴尬,细心挑选了两把柔软的鞋刷,置备了黑色和无色的鞋膏、鞋油及柔软的绒布,先在家里按周秀萍说的方法做了试验,把自己的和戚仁建的鞋子都认真擦了一遍,想象自己就是坐在大街上做这个事,模拟一下身临其境的场景。擦过的鞋光亮如新,感觉不错,再上鞋膏保养,这是她自己准备增加的一道工序,一连在家里练了几天,家里的几双鞋子都被反复擦得锃亮如镜。干净光亮、速度也快,感觉可以出师了。
戚仁建罕见地发现常香怡在家反复擦鞋,还以为魔怔了,“你这是干啥?擦了一遍又一遍,不工作了就急出病了?”戚仁建这些天在车间检修机器,还指望厂里再度开机生产。
常香怡也不抬头,正在比较哪个牌子的鞋油更好用,效果更好。买了三种鞋油比对,别人说的,总不如自己试验真实。
“我准备上街擦鞋去。”
“擦鞋?你哪能干这个?这还不让人笑话?”
“正经凭劳动吃饭,怕人笑,只有饿肚子。”
戚仁建想不到常香怡能下这么大的决心,多害羞、要脸面的一个女人啊。他心里不由得揪了一下,“听说厂里可能要招标拍卖,以后还是要继续生产的。要不先忍忍,不到最后不能干这个事。”
“能忍吗?孩子上学要钱,吃饭要钱,不能饿着肚子等吧,这还不知道要等到啥时候,眼下的生活总得解决。”
戚仁建能有啥法子,只能由她,自己被厂里留下来检修机器,工资能不能拿到手还没底。
常香怡准备好了一应“设备”,就去印染厂约周秀萍。
周秀萍见常香怡背着个大袋子,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心里说,体面的人还是放不下面子啊,一应家伙什都在大布袋里藏着,别人也看不出装的啥。
“车站门口、银行门口、政府门口,总之,出门的爱讲究的人,来不及擦鞋或不愿意自己擦鞋的,这都是我们招揽的客户,要放开了喊,最开始呢,不适应,慢慢就好了———擦皮鞋吗?老板?”
那人摇摇头过去了,周秀萍一边说一边眼观六路跟路人打招呼。
常香怡紧贴着街边的围墙,眼睛四下里张望着生怕遇见了熟人,走了一段路后才从包里犹犹豫豫地掏出一个纸牌拿在手上,上面用毛笔写着“擦鞋”两个字。周秀萍悄悄抿嘴笑了一下,默默点点头。
不知不觉走到税务局门口,这时还不到八点,还有半个小时才上班。税务局门口已等了七八个要办事的人了。
“老板们,擦鞋吗?”周秀萍自自然然地喊了一声。
一个约模五十左右的中年人,朝这边望了一眼,“来来来,擦鞋的过来。”
周秀萍示意常香怡过去,常香怡犹豫了一下,“周姐,还是你来,我先看看。”
这时,要擦鞋的那个人也看到了常香怡,主动走了过来,上下打量了一下,望着常香怡笑道:“你也是擦鞋的?那请你帮我擦擦吧。”
常香怡望望周秀萍,她点点头朝旁边的几个人走过去。常香怡从布包里掏出两个折叠的木凳,递了一个过去,待那人坐下后,又把垫脚板递过去,说道:“您把脚放上面,把鞋脱下来吧。”说完,还从包里拿出一本《故事会》,“您先看看,消磨下时间,一会就好。”
说完,拿过鞋在旁边麻利地刷起来。那头,周秀萍也接到生意,忙中偷眼望了过来,会意地笑了。
常香怡擦完后,又用鞋膏保养了一遍,才把鞋递过去,那人一看油光锃亮的,说道:“擦得真好!”
旁边站着的人看到后,也说道:“大姐,也帮我擦擦吧。”
只一会功夫,常香怡就擦了三双鞋子。这时上班时间也到了,周秀萍也正好擦完了第二双鞋。
“常妹,看不出来,你干活比我还麻利。”,忍了一下又调侃道:“妹妹,你有优势啊,现在擦个鞋,都看脸蛋。”,说罢爽朗地笑起来。
擦鞋西施———常香怡,就这样开始了自己的另一份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