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2100000009

一、广大心平等观

经文中的“诸菩萨摩诃萨”的“诸”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泛指一切初发心的善男子、善女人等;狭义,专指已登地的五十二位阶次的菩萨。前者是凡夫菩萨,后者是圣贤菩萨。不论是广义或狭义,佛陀教导付嘱本无圣凡的差别。

摩诃萨,是具有大心的菩萨。摩诃曰大,其义有七:

第一,具有大根机。

第二,具有大智慧。

第三,信仰大乘法。

第四,悟解大乘理。

第五,修持大乘行。

第六,生逢大乘时。

第七,证得大乘果。

欲成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必须是具有大心的摩诃萨,这大心即菩提心。如《华严经》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十方三世诸佛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佛藏经》亦云:“菩萨为因,佛为果。”从经典中可以印证,发菩提心是三世诸佛成就的根本。发菩提心者慈爱护念的对象是什么?《金刚经》的经文:“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一切众生之类,都是我们拔苦予乐的对象,这就是菩萨发心要具备广大心平等观。这一切众生之类,横为三界,竖为九地,是一切众生依存的所在。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仍属“迷界”,仍难免受生生死死轮回之苦,为圣者所厌弃的。因《法华经·化城喻品》云:“能于三界狱,勉出诸众生。”亦即令三界众生勿以三界为安乐,当勤求真正的解脱。

对于发广大心平等观,慈爱一切众生之类,我们在佛陀本生故事中,看到佛陀因地修行时,不论为人身,有割肉喂鹰、舍身饲虎的悲怀,纵使为鹿王、鱼王身,遇众生有难或有所求,都能广大平等的布施。欲发起“广大心”,必须具有平等的正观,才能不分怨亲、人我一切喜舍。

祇劫园有座大树林,树林里住着许多的鸟兽。有一天树林三面都着火,只剩下一面还没燃起火苗,却又偏偏给一条河截断了出路。林中的野兽恐慌的逃生到此,望着宽广的河,束手无策。眼看着火舌不断的蔓延过来,正当千钧一发之时,一只身强力壮的大鹿,用他的前脚和后脚跨踞河的两岸,让野兽们踏着大鹿用身体架成的“桥梁”,陆续逃过河去,到达平安的彼岸。大鹿的背脊都被踩得血肉稀烂,眼看着群兽都过河了,突然又跑来一只兔子。这时鹿的气力微弱,但仍拼命忍耐着,让兔子渡河到彼岸。所有的野兽都渡到彼岸,鹿的背脊也应声而断,最后落入水中身亡。

鹿王救渡群兽到达彼岸,没有大小、亲疏的差别,不就是菩萨的广大心平等观的示现吗?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团宠女主
  • 青春若是不再见

    青春若是不再见

    如果说青春是一场旅行,那么这场旅行没有终点,也没有结束。只是在每一次失望之后,选择放弃旅行。少年时的心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在某一天质疑自己当初的决定。现实的打击,也会在某个瞬间,怀疑自己的选择。我们相识于懵懂的儿童时期,成长于迷茫的少年时期,在自由的大学时期相恋,也在走进社会时选择分道扬镳。不是不想爱了,而是选择了放手,选择了放下过去。可是这场青春时光有过的心动,真的能放下……
  • 混在雄兵连的宇宙之心

    混在雄兵连的宇宙之心

    “我屮艸芔茻,娜姐被强吻了!”“兄弟,勇啊!”“阿弥陀佛~女菩萨你自重!”“女神经小心~”“快举盾,快举盾!”“太浪漫了吧!”“打仗呢,你们严肃点。”………….
  • 紫圣封神传

    紫圣封神传

    故事讲述一个普通青年阿福,身患怪病,四处求医无果,为了康复他开始四处寻求偏方医治,在四处求医的过程中有很多奇遇让他大开眼界,并偶遇世外高人参悟出高级文明,一路披荆斩棘,血战各路魔神,修仙成功,最终封神的故事
  • 汉征程

    汉征程

    本书描述了数千万年前地球上龙族与人类之间一段惊心动魄、又错综复杂的斗争。奇特少年卫汉,身负家族血仇,无可避免地卷入争斗,凭其得天独厚的机缘运数、以及坚忍不拔之毅力意志,一路披荆斩棘,组建汉军,浩浩荡荡,开启了一段席卷八荒、血战九霄的伟大征程……
  • 太极天尊

    太极天尊

    这里不是净土,这里有阴谋,有厮杀,有热血,当然还有亲情。一个少年,背负血海深仇!在报仇途中却发现这世界居然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食天地灵气,他们御剑飞行,他们缩地成寸,翻云覆雨无所不能,他们叫做修真者!且看这少年怎般在这神奇世界崛起!(作者保证每天一更,不定期爆发,咳咳,不定期哈!喜欢的可以收藏,可以签到啥的)
  • 学渣养成记

    学渣养成记

    讲的是一个马上初中三年级的男孩,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奋斗,最后成为众校花暗恋的对象,本书结合了初中全年的知识点以及高考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 异界道尊

    异界道尊

    丹鼎小道士异界重生,以篆符师能力征服异界。不一样的骷髅,不一样的魔法卷轴,变异的魔法,尽在小道爷的手上缔造出来。骷髅虽小,神魔放倒;魔法变异,毁天灭地。
  • 你是俗世十里温柔

    你是俗世十里温柔

    “听闻,那年陌上花已开,可曾归?”“不曾。”“听闻,那月北巷天初晴,可曾归?”“不曾。”“听闻,那日南城故人来,可曾归?”“不曾。”“听闻,神尊曾捎一言予你,可曾归?”“归矣。“”他心悦你?“”不,他唤我回家。“
  • 赐命天仇

    赐命天仇

    年少苦拾志草芦,弟兄姊妹厌年哭。沧桑易染何曾问?笔墨无头一纸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