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上,有关方清生平的各类报道,以及对其小说等作品的评论文章,已有很多,这里无需赘言。自从那天我读到方清自|杀的那篇报道,随后的一段日子,我有意在网上搜索过关于他的各类信息。我还记得,某知名媒体上发表过一系列关于方清小说的专栏文章,这些文章据说是当时国内一位很著名的职业作家撰写的,他在文章中盛赞了方清小说中表现出来的高超的艺术特色,以及贴合当下年轻人要求“自由”、“创造”、“发现自我”等主旨的故事情节,说他是继王小波之后,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非主流作家。此外,他还谈到了方清的人生经历,将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作品结合起来,说他的经历和他的作品一样,在现代文学史上打开了一个新思路,创造了一个新时代。从他之后,人类对“自我”和“人性”的认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可是在另一家知名媒体上,文章撰写者却是以相反的态度看待方清的小说等作品的。作者首先否定了小说中故事的主旨,说方清的小说一直在鼓吹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方清将这些表面上看似合理的价值观,以前所未有的负面方式,带到了读者面前,而不考虑它们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后果。由于他的小说在年轻人中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这位作者尤其强调,年轻人口中所谓的“自由”,最后总是变成了“任意妄为”,所谓的“做自我”,也不过是不愿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这对培养当代中国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除了小说,方清写的很多文章,都带有攻击传统文化的嫌疑,然后他列举了很多实例,主要引用了方清文章中大段的句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即使从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方清的小说和其他作品也不应该得到鼓励,这是显而易见的。
媒体的态度,实际上也代表了不同读者对于方清作品的两极评价:一边是肯定和赞扬,一边是否定和攻击。但不管是赞扬还是攻击,我们都不能否认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方清的作品的确在读者中,尤其在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方清在一篇题为《论天才的形成》的文章中写到:如果一个自称为天才的作家,他的文章从来不曾遭受别人的攻击,而只引来一群盲目称赞他的追随者,这才是最大的讽刺和不幸呢!
的确,自古至今,只要后来被称为天才的人,不管他是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或者别的什么家,都不会只引起人们的膜拜,还应该承受人们的攻击,这是他不可避免的命运,否则怎么能被称为天才呢?方清接着写到:善于制造同一种道德的人,他们之所以是庸俗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努力把天才制造成同一种人,在他们的观念中,只存在两种天才:一种是正义的天才,一种是邪恶的天才,非此即彼。他们看待问题的眼光太过于狭隘,他们的思维来回不断地在两种对立的道德中徘徊,所以认为,不是这样,就一定是那样,这就是迄今为止最高尚的道德!
对于方清小说之类作品的评价,读者应该明白,我其实是没有任何发言权的。如前所述,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小县城的公|务员,平时的工作跟文字也搭不上边,虽然有时兴之所至,会读一读文学作品,但那只是一种茶余饭后的消遣。所以当我后来开始有意阅读方清的小说和其他文字作品时,我并不能看出其中的好坏。我只能凭着自己当下的感觉去把握它,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它,虽然这常常让我苦不堪言。与此同时,我也时常关注媒体和读者的评价,对于其中的很多观点,自己或者表示认同,或者表示惊讶,或者根本就不去理睬它。
方清生前,在他姐姐和姐夫的帮助下,曾出版过几部小说作品,虽然受到了国内部分读者的关注,但是影响力还不是很大。那时他本人不是很热衷于出版自己的小说,在他看来,这些作品写得都不够完美,他在日记中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他写的小说,说他的小说到处充满着尼采式的悲剧,读他的小说,只会让人觉得痛苦和失望。方清去世后不久,他的家人委托上海某出版社,出版了他余下所有的小说,组成了一个《方清小说合集》。这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小说突然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受到了国内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关注。此后一部接一部,他的小说获得了很多的奖项和荣誉,在此我就不一一论述了。我想对于方清本人来说,这些奖项和荣誉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不是说他离开了这个世界,所以没有意义,而是说,即便他活着,对他而言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当然,这是后话,读者看到最后就会明白我为什么会这样说。
有关方清的生平事迹,媒体上的过分渲染简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我实在叹服于人类的想象力和说故事的能力,他们凭借着方清生前说过的或者写过的一两句只言片语就任意下判断,虽然其中不乏理性之人。比如,方清生前认识的一位朋友曾这样评论他:方清是一位充满着社会责任感的人,他总是为他人着想,宁可自己辛劳,也不愿意给别人带来麻烦。还有一位朋友说:方清是一个同性恋,我特别理解他,他一直在为自己的性取向而苦恼,他甚至还因此而自残过,说实话,他真的很可怜,这个社会对他太不公平。其中,最令我感到满意的评价,来自于方清的一位英国作家朋友,他在自己写的书中这样评价方清:当时我们在巴黎讨论一幅画,他对那幅画充满了浓厚地兴趣......总的来说,和他相处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我觉得他和我接触到的其他中国人都不一样。他话不多,却总能适宜地提出他的建议和看法,他身上散发着一种坚韧不拔的气质,他敏锐的目光似乎能看透一切......他对琐碎的生活不感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他去寻找什么,因为总是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他始终在渴望着某种未知的东西,他的心因渴望而变得急切。你也许觉得他有点傻,甚至有点不识抬举,但我要告诉你,他是我见过的最认真和诚实的人。
所以你们应该知道,当我决定开始写这部关于方清的传记时,下了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我在想,如果方清是一个我并不认识的人,或者特别崇拜他的人,那么我写出来的东西,可能就会很不一样。因为不认识他,又加上崇拜他,所以我可能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把他往更完美的方向来写。可是,我们不仅认识,还曾是很要好的同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对他的人格,或者说性格,是有一定了解的。不过这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从和他相处的这段经历中去看他的作品,使我获得了一般人难以获取的视角。比起崇拜他,毋宁说,他写的东西加深了我对他的理解,也加深了我对生活和人性的理解。
我想一个人能够对另一个人施加的最大影响,莫过于使这个人放弃了他头脑中已经固定成型的部分或全部的思维方式,进而使他能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问题。这是我决定写这篇传记的初衷,它不是领导交给自己的工作任务,中间也不掺杂任何利益关系。简单来说,它只是在怀念一位故友,这位故友曾带给自己深深的讶异和感动,从他身上,我看到了闪现在人类身上的一种十分宝贵的怀疑和创造精神。你可以否定他文章中表达的任何观点,也可以把他的小说批驳得一无是处。但你无法否认,他曾经认真地生活过,认真地思考过,认真地对待过自己的生命。
此外,这篇传记得以完成的第二个原因,也许是冥冥中注定,就在我读到方清自|杀的新闻后不久,大概一个月后吧,因工作原因,我被单位派往上海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和考察。我想正好趁此机会,收集方清生前的一些书面资料。而实际上,当我到达上海后,由于方清姐姐的关系,我也收集过其他一些人物访谈资料,这些人都曾跟方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尽管这些资料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有的甚至不能判断真伪,但是作为一种纪念,作为了解方清整个人生中的一环,哪怕是不重要的一环,都仍然是有意义的。更何况,我写这部传记,不仅仅用来怀念这位老朋友,也是为了表达我自己的见解,所以,我不会只写他的故事。当然,我会以他为主线,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穿插一些自己的所见所闻,借此表明我的态度。比起人物传记,我更希望读者把它当做小说来读。说到底,有些故事是否真实发生过,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透过这些故事,理解其中传达出来的道理。对此,我请各位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感到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