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峰,我想去英国读哲学。”
十几年前的一天傍晚,我接到了方清的一个电话。当我按下接听键,还没来得及说“好久不见”的时候,他没来由地对我说了这句话。
“哦,读这个有什么用啊?” 我有点惊讶。
“我有我想要解决的问题,我想除了哲学,别的都回答不了。” 他在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说道。
“可是你都已经成家了,当务之急应该努力挣钱,赶紧生个孩子。哲学什么的以后再学也不迟。” 我自以为是地劝他道。
“你的口气真像我爸妈!” 看来他爸妈听到他的决定后应该和我是同样的反应。
“嗯,那你已经决定了吗?你的工作怎么办?老婆怎么办?也一起带去英国?”我的语气软了下来,我意识到,对于他人的人生,自己其实不应该过多地“提建议”。更何况方清以前也说过:“一个人规划自己的生活方式总是最好的,不是因为这种方式本身算最好,而是因为这是他自己的方式。”
“这个你不用操心了,我已经解决了。” 说完,又是一阵沉默,然后他才开口道:“小峰,今天给你打这个电话的目的,是向你告别,不久后我就要去英国读书了。我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但我已经下定决心重新开始了。”
不知为什么,听了他的话,我有种不好的预感,但是想一想能去英国留学,毕竟也还算一件喜事,于是我说:“方清,答应我,你一定要好好生活。不管以后的路怎么走,我比谁都希望你能幸福。”
“好,我答应你。”之后闲聊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
现在想来,那个时间点,恰好是他和李雪离|婚后不久。他当时没有跟我提起这件事,从他的回答来看,他是刻意没有说,我当然也没有多想。直到不久前,我才听方媛说他们那时已经离|婚了。
那几年,我一直奔波在自己的家庭和工作单位之间,再后来,就连去外地出差,也成了家常便饭。由于两个孩子刚出生没几年,妻子也辞掉了工作,专心在家带孩子。而我除了要照顾家庭之外,还要处理单位里各种各样工作上的棘手问题。由于经常出差,那段时间妻子没少跟我闹情绪。可是怎么办呢?我不是超人,也没有分身术,无法完美地兼顾到两头。
那天我们匆匆挂了电话之后,再也没有再联系过,躺在我手机通讯录里他的电话号码,也成了遥远记忆中的一串模糊字符。对于他想去英国学习哲学这件事,我当时并不是很支持他的,一方面,我觉得他已经成家了,当务之急应该是尽快立业,没有事业的男人是失败的;另一方面,我和大多数中国人的想法一样,认为哲学这门学科,根本就没什么实际用处,学了又能怎么样呢?工资又不能从三千涨到五千。
我们总是这么想问题,一个人年轻时,当务之急是应该尽快成家立业:找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娶个勤俭持家的好女人,生个白白净净的大胖小子。至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它们不能为自己的家庭在经济方面有所贡献,那么我们应该把它们摆到后面的位置,先有了家,立了业,一个人的基本价值(在中国它们被狭隘地定义为“成家立业”)实现了以后,才顾得上这些看上去莫须有的东西。假如我们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放弃了基本价值,那么这些兴趣爱好就成了很大的罪过;又假如这些兴趣爱好没有产出实际的效益,那它们不仅成了很大的罪过,而且看上去毫无意义。
讲到这里,我想起了发生在我家乡的一件往事。
我老家所在的县城,曾有过这样一个人,这人是我们家的远房亲戚,名字叫李少华,年纪比我大几岁。他家里有五个孩子,他是长子。少华父母是卖早点的,早点摊就摆在城东门口集市的马路边沿上。由于我所在中学的位置正好在城东门口的另一边,只要我去学校,那里就是必经之路。所以整个中学时代,每天早上,当我去学校路过那个集市时,都能看到他父母在摊位前辛勤忙碌着的身影,偶尔如果我妈不做早饭,我也会去那里买早点吃。
其实他家里的经济条件不算是很差的,问题是孩子多,且那时都在上学,单靠夫妻二人早点摊的收入,实在难以支撑五个孩子全部的生活费、教育费等各项支出。那时候少华正在县一中高中部读理科,他的学习很好,尤其是生物这门学科,几乎每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按照他平时各门学科的综合水平来看,高考不出意外的话,考上一所优秀的大学是完全没问题的。那时他弟弟妹妹的年纪虽然小,但是不知不觉一个接一个全都到了上学的年纪,家里的经济状况开始捉襟见肘,他父母经常为孩子们的学费发愁。
由于少华是家里的长子,父母虽然没有当面跟他说过这件事,但懂事敏感的少华,已经意识到了家里江河日下的经济状况。虽然不情愿,可是为了弟弟妹妹,他还是从高中部退学回家帮助父母摆早点摊了,那个时候他也不过十七、八岁。按照我们老家人的想法,像他这样的年轻人,从学校出来,再过几年,差不多二十岁左右就应该找对象,准备成家立业了,他父母当然也一直在为他成家做着准备。可是少华直到二十五岁仍然没有结婚的打算,即使父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也无动于衷,似乎并不为此焦虑。退学后,他没有养成什么不良嗜好,更没有结交过什么酒肉朋友,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也很少跟县里的其他同龄人来往。每天帮助父母做完工作后,最大的兴趣就是趴在窗台上观察房檐上的蜘蛛是怎么结网的。
这可急坏了他的父母,所有的亲戚,包括左邻右舍,都一致认为他不务正业,玩物丧志,觉得这半大的小伙子,不去好好工作挣钱,结婚养家,每天只知道研究什么破蜘蛛。
他高中读的是理科,对生物特别感兴趣。家里所有的书都是关于昆虫的,尤其对蜘蛛情有独钟。在我们那里的人看来,如果你不是到了大学教授、国家研究员的水平,一个连大学都没上过的普通人研究这些是没有用的,知道了蜘蛛怎么结网又怎么样呢。成家立业,这才是当务之急;挣多少钱,这才最实在。
少华父母和亲戚给他介绍了很多女孩,他见都没见,都一概拒绝了,理由是他不能丢下手头的工作,把时间浪费在跟一个女孩谈恋爱上。这个让周围人哭笑不得的理由,甚至连父母都怀疑他们生的是不是一个怪胎,否则,为什么别的孩子到了年纪都一心要结婚成家,只有他这么倔强,偏偏不这么想呢?据说因为这件事,逼得他母亲绝食三天。终于,在某天下午,矛盾全面爆发,父子俩因为结婚的事大吵了一架后,他父亲一怒之下,把他房间里所有的书都扔到前院,当着少华的面,一把火烧了。少华跪在火堆前,望着火堆里熊熊燃烧着的书,化作一股股白色浓烟,留下一片灰烬,他终于控制不住早已崩溃的情绪,在那里大哭了一场。之后,在绝望中,他跑出了家门,自此再也没有回过家。
直到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少华到底去了什么地方,过得怎么样,是生还是死。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他父亲到现在都没有原谅他,因为假如少华仍然执意不肯成家立业,他宁可没有这个儿子。
可我总觉得,人心是肉做的,况且还是自己的儿子,少华的父母不可能没有丝毫忏悔之心。但周围的人都认为这样的儿子是不孝子,白眼狼,不务正业,少华的父亲又极好面子,他无法理解儿子的叛逆,也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些丑陋的蜘蛛对儿子怎么就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出于同样的理由,这让他总是在即将触碰到其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时,别人总是能及时给他打一针强心剂。亲情的力量,败给了众人的口舌。
有时候,我在想,你不能说这些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的想法就一定是错误的,毋宁说,他们的想法是很朴素的。他们觉得,眼前的,到手的,才是实在的;看不见的,不在手里攥着的,只能是虚假的,不现实的。如果兴趣爱好恰好能挣到钱,恰好不违背“成家立业”的基本价值观,他们才会承认这种兴趣爱好是正当的,否则,这算什么兴趣爱好呢?
当我了解了少华离家出走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真是为他感到惋惜。如果少华能生活在一个不是那么愚昧的年代,如果少华的行为能够得到周围人哪怕一点善意的支持和理解。也许我们今天看到的少华,就不是那个曾经离家出走,最后不知所踪的“怪异”青年,而是一个为国家生物学界做出伟大贡献的昆虫学大师了。我后来觉得,少华和方清,有些相似之处,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希望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活,不愿被周围人打扰。他们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是独特的,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可惜的是,这种独特,全然不被周围人理解。
他们的悲剧,也许是我们造成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