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方清告诉过方媛,他不喜欢李雪,暂时也没有结婚的打算。但是方媛认为,按照中国人当时普遍二十岁左右的结婚年纪,他已经算是偏大的了,更何况,现在他在银行的工作也稳定下来了,即使不喜欢这份工作,但收入稳定,福利待遇好,社会地位高,有这些就够了。现在家里人唯一觉得美中不足的,就是他的婚姻大事了。方媛认为他说的“不喜欢李雪”是在找借口逃避婚姻,逃避家庭责任。那时候的方媛,已经结婚三年了,丈夫也是上海人,姓陈,名国立,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
方清的婚事最终是由其父母敲定的。在中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长久以来的传统,婚姻大事,父母做主,这在方清这种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中,仍不能幸免。
方清知道父亲方严的脾气,在他们家中,一旦父亲决定了的事情,几乎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从小严格传统的中式教育,让方清觉得所有的反抗都是徒劳。从内心里,他是害怕父亲的,但他又崇拜父亲的威严,觉得这样的男人很有魅力。他说自己就像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可以在任何人面前撒泼打诨,但是一遇到父亲,就像老鼠见了猫,动也不敢动。
也许是这个原因,那时他没有跟父母真正讨论过婚姻这件事,更不曾向他们表达过他内心真正的想法,他觉得和父母亲有隔阂,他们肯定不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他唯一能倾诉的对象就是姐姐,但显然,在这件事上,姐姐并不站在自己这边。方媛作为婚姻的过来人安慰他:结婚过日子,本质都一样,跟谁不是过呀,那还不如找一个家庭条件好一点的人结婚,李雪长得又漂亮,家庭条件又好,她愿意下嫁于你,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方清最后表示理解,虽然他有自己的想法,但他那时依然听从了父母的安排。
在我们这里,结婚,就像是一个人一辈子都摆脱不掉的宿命。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要结婚的呢?结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大致会得出这样几种结婚的理由:一是个人情感的需要,双方爱情的保证;二是传宗接代,后继有人;三是维持社会稳定,为个人生活提供制|度保障;四是为了找到生活的目的和意义。
这些理由都没有错。我们活着,的确不仅仅是像动物一样活着,我们还要活得有意义,有尊严,有价值。不管一个人有没有真正思考过“意义”问题,他都有意无意地赋予自己的生活一种意义,只不过区别是,大部分人的生活意义是社会提前预备好的,少部分人的生活意义是自己找寻的。这样看起来,结婚的前三个理由,可以最终归结到第四个理由里面。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恐怕只有人类才会有这种被哲学家称为高级精神类的需求,即寻找生活的目的和意义需求。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划分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这里,我想表明我的看法:第一,关于结婚的问题,我们知道婚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明出来的、最为古老的制|度之一,甚至连国家制|度还远未形成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婚姻的形式,不管是原始部落的群|婚|制,还是古代的一夫多|妻|妾|制,亦或现代文明社会的一夫一妻制,尽管一直有所变化,但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是相同的:由男女组合成的共同体,以生养后代为目标。也许它还或多或少承载了诸如政|治的、经济的、宗|教的等其他方面的社会功能。
现代人很容易认为,婚姻是跟爱情息息相关的,说它见证了双方的爱情。但是这种想法好像是近代才出现的新观念。不管是婚姻的起源,还是它在历史上发挥的功能,都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婚姻和爱情有关,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它们还是互为排斥的东西。
婚姻最大的优点就是合法地生育后代,维持社会稳定。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这也是人类一切制|度都无法避免的缺点,即漠视人性的多样性,粗鲁地将每个人都纳入它的势力范围。由于这个原因,我倾向于认为,人类个体具有决定是否走入婚姻的自主权。说白了,就是一个人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不结婚,这是他的自由,只要他能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后果。需要注意的是,这种选择的自由,不仅表现在法|律上的不干涉,也表现在道德方面的不逼迫。
第二,关于意义的问题,这也是我这一年来常常思考的问题。当然,这更像是一个哲学问题,一个没有最终答案的问题。我曾这么想过,假如人类的确是全球千千万万的物种当中最普通的一种,那为什么只有人类会思考“意义”之类的问题,并为这些问题而感到烦恼呢?
按照这个思路,我曾一度认为,人类可能一开始并不是这个地球的主人,而是从外星球迁徙过来的,所以只有人类才会如此特别。假如除了人类,地球以外还存在一种会思考的生物,从他们的立场来看,他们一定认为人类侵犯了地球动物们赖以生存之地,霸占了别人的领地,却自诩为这个星球的主人。人类从很远的地方出发,几经周折,奔波劳累,由于路途遥远,他们全都忘记了故乡——那个他们最开始出发的地方。他们来到这个陌生之地,然后宣布,这里是他们的家。
假设我的想法有道理的话,那么地球就不可能是人类终极的归宿,人类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外太空的探索,这很能表明他们有一种强烈地想要摆脱地球这个暂时栖息之地的欲望,人类最终将走向何方,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方清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依然在路途中,有的人因为留恋途中的景色,因而走得慢了一些,有的人只匆匆一瞥,就飞奔去了前头。不管旅人的脚步是慢还是快,最终都不会停留在原地。前方,依旧是看不到头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