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62100000014

第十三章

我问方媛,既然银行的工作不适合他,他做得也不开心,为什么不干脆让他换个工作,这样或许生活会朝好的方向走。方媛说,你不知道,对方清来说,换什么工作都一样,他的性格本就是不合群,换个工作,他就指定能跟同事处好关系了吗?

我哑口无言。方清沉默寡言的性格我是清楚的,以前在大学的时候,他就不喜欢参加校内活动,除了上面我提到的文学社偶尔会有他的身影,以及平日生活中跟我和另外一位同学比较亲近以外,其他时间一直都独来独往,他身边似乎很少朋友。有时候他会坐在某个地方发呆很久,让人觉得他心事重重,精神恍惚。这样的性格自然不受周围人的待见,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职场上。更重要的是,我觉得他那个时候的问题并不是找到一份感兴趣的工作这么简单,真正令他感兴趣的,这也是问题的核心所在,是他开始对整个生活,包括生命的意义、人存在的意义等问题抓住不放,他陷入了这些略带形而上的问题中而不能自拔了。他感到人生意义的缺失,感到人在这个世上活着的荒谬性,这些问题日积月累,所以他后来才说被一种思绪支配着,被一种情感困扰着,感觉像活在监|狱中。

在我们这里,绝大部分人都不会被这些问题羁绊和困扰,因为我们的文化和传统已经提前为我们预备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无论这个答案最后是好是坏。假如我们选择相信这些答案,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轻松许多,因为像方清这类少数人苦苦找寻的东西,大部分人已经找到了,它明明白白地放在那里,你只要伸出双手拥抱它,就可以马上得到它的回应和恩惠。文化和宗|教的意义本来就是为了解决人类可能面临的这些不明所以的,诸如人生意义等形而上问题而设立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很多人大概自动会略去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因为想了也没用,还不如不想。所以我们实在难以理解像方清这样的人,不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因为这些问题而感到困扰,活着不就好了吗,为什么要这么偏执,一条道走到黑?

方清最早写过一本小说,名字叫《井底的蓝月亮》,大概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张一鸣,从小生活在一个贫穷的村庄里,这村庄周围有一片一望无际的森林。张一鸣从小就听父辈们说过,本村有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传说:这片森林的尽头藏着据说是唐代时期留下来的宝藏,凡是能穿过这片森林,到达尽头的人,就可以得到这个宝藏。可问题是,森林里有许多豺狼虎豹,毒蛇巨蟒,在路途中,稍不留意就可能丢了性命。

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人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接受这个挑战。村庄里的人一代代老去,宝藏的传说也一代代流传。张一鸣从小就对这个传说十分着迷,他太想知道森林的尽头埋的是什么宝藏了,于是他从懂事时起就给自己定下这个终身追求的目标——寻找宝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从小就很努力练习武艺,承受着同龄人对他的这种痴心妄想的偏见。终于,在他二十岁那年,他觉得一切准备都已妥当,于是下定决心,辞别了家中父老乡亲,带着打磨好的武器和干粮,怀着荆轲刺秦王的气势,从村庄出发了。

路途上,他遇到了许许多多的毒蛇猛兽,好在每次都能化险为夷;他也看到过很多不知道名字的奇花异草,他遇到过危险,也见证过奇迹。最可怕的,不是外部世界的艰险,而是日复一日的孤独,以及由这种孤独衍生出来的想要放弃寻找的念头。但他清楚,如果此时回去,他就对他的生活不再有任何期待,不知道他之后的人生该如何过,不知道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可以说,他对森林尽头宝藏的渴望,是支撑着他走下去的唯一动力。

这里我省略了路途上发生的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各种各样怪异的角色,比如森林中那妖艳恐怖的吃人花、奸诈鬼魅的白狐狸以及倾国倾城、诱惑众生的美人蛇等等,还有描写张一鸣内心世界矛盾与挣扎的内容,这些章节都写得非常精彩。

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这部小说中出现的两个最重要的角色:一个是会说话的猴子,一个是花白胡子怪老头。经历了长途跋涉的艰辛,张一鸣来到了一处丛林边,看到丛林中一棵茂密青翠的大树旁有一条清澈的小溪,此时张一鸣正好口渴难耐,于是他径直往溪边走去。他走到溪边蹲下来准备喝水的时候,一个苹果从天上而降,正好砸到了他的头上。他抬头一瞧,发现树上蹲着一个猴子,先是朝着他龇牙咧嘴,然后居然开口说话了,它说道:“抱歉,我的苹果不小心砸到了你。你别误会,本来我是想给你解渴的。”张一鸣听到猴子开口说话,倒也没觉得奇怪,他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怪事,现在已经见怪不怪了。苹果砸到自己,张一鸣本想发怒,可见到猴子诚恳地跟他道了歉,他也就没再说什么。

张一鸣把地上的苹果捡起来,抬头问树上的猴子道:“你从哪里弄来的?”猴子在树上像荡秋千一样,不断摇晃自己的身体,说道:“是我从树林中的一棵苹果树上摘的,好吃极了,你尝一口吧。”于是张一鸣在大树底下找了一处空地,坐下来,然后一边吃苹果,一边跟树上的猴子聊天。猴子说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过,他是第一个来到此地的人。张一鸣不信,问道:“你说没人来过,那你是跟谁学会说人类的语言的?”猴子从树上跳下来,回答道:“离这里三百里有个小木屋,那里住着一个花白胡子怪老头,我是跟他学的。”张一鸣道:“那你怎么没跟他住一起?这样你们还能做个伴。”听了张一鸣的话,猴子满脸厌恶地说道:“自从我学会说话,我就慢慢发现我跟他说不到一起了。老头子太固执了,我讨厌他。”张一鸣“哦”了一声,没有再继续追问。于是猴子又爬上树,一边爬一边问张一鸣来这里的目的是什么。张一鸣回答说他是来寻找宝藏的,他听说这个宝藏就藏着这片森林的尽头,他想知道那是什么样的宝藏。猴子听了他的话,站在树上深吸了一口气,大声说道:“我很同情你,我跟你说实话吧。这个宝藏我知道,不过它藏在一个谁也打不开的盒子里。往回走吧,你去了也是白费时间。”听了猴子的话,张一鸣嘴上说着不信,心里却有一丝害怕,害怕猴子的话是真的,但是他还是强装镇定,吃完了手中的苹果后,起身告别了猴子,继续向前赶路。

当他又走了大约三百里之后,果然发现了猴子说的那处小木屋。张一鸣走上前,轻轻敲了两下门,随后门被缓缓拉开,不出所料,果然是一个花白胡子老头。老头看到面色黝黑,体格强壮的张一鸣,先是愣了一下,随后邀请张一鸣进到屋内。老头拿出了食物和水酒招待了远道而来的张一鸣,酒足饭饱之后,老头对张一鸣说他已经三十年没见到人了。以前有只猴子陪伴自己,后来不知道为什么,那只猴子不愿意来了,他好长时间没见到它了。张一鸣说他来的路上曾见过一只会说话的猴子,那猴子告诉他森林尽头有一处宝藏,那个宝藏藏在一个谁也打不开的盒子里,它劝我不要浪费时间去找宝藏了。“怎么,你要去寻宝藏?”老头听了他的话,震惊地问道。“对,这是我从小的梦想,找不到宝藏,誓不罢休。”张一鸣态度很坚决。张一鸣的态度,让坐在对面的老头心里很不舒服,他拿出一支烟,点燃后吸了几口,之后不无嘲讽地对张一鸣说道:“猴子的话只说对了一半,就是让你别再浪费宝贵的时间;但是猴子不知道,所谓宝藏,不是装在一个谁也打不开的盒子里,而是根本就不存在。”听了老头的话,张一鸣的心瞬间凉了半截。但他还是不肯相信,反驳道:“你怎么知道不存在,你去找过了吗?”老头说:“不,就是因为我知道宝藏不可能藏在那里,所以我才没有愚蠢到非要去寻找它的程度。好多人都以为存在什么宝藏。岂不知,真正的宝藏是在神那里,除了神,谁也找不到它。”听了老头的话,张一鸣嘴里冷哼了一声,说:“你自己从来没找过,就敢断定宝藏不存在。难怪猴子讨厌你,你真是固执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了。”说完这句话,张一鸣起身离开小屋,继续往前出发了。

小说的结局是:张一鸣六十岁那年,终于走到了森林的尽头,那时他已经坚持不懈走了四十年的时间,从弱冠少年,到花甲老人。可是当他来到森林尽头,却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空空如也。他想起了木屋中老人的话,还有这些年他走过的艰难道路,想到支撑着自己走下来的全部动力,竟然是不存在的宝藏。他悲痛欲绝,万念俱灰,在那里大哭一场后,拔刀自刎,断气身亡。

这部小说的名字叫做《井底的蓝月亮》,听起来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可是它背后隐藏的主旨却一点也不诗意。纵观整篇小说,我们既没找到“井”,也没发现“月亮”。大家听说过“镜中花,水中月”这句话吧。小说标题的含义应该是指文中“不存在的宝藏”。很多读者认为,小说里的“宝藏”肯定是指唐朝留下来的“金银珠宝、古董器玩”之类价值连城的财宝,主人公张一鸣最后之所以挥剑自刎,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一直辛辛苦苦找寻的“金银珠宝”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对于这个观点,本人实在不敢苟同,方清的精神世界什么时候堕落到这个层次上来了?

在我看来,小说里的“宝藏”只能从人类精神层面来理解。我们还记得小说中的那两个重要角色:会说话的猴子和白胡子怪老头。当张一鸣向他们说起“宝藏”时,猴子的回答是,它藏在一个谁也打不开的盒子里。而老头却说,它根本就不存在。这两个角色,我后来想,可能暗指西方哲学史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康德和尼采。自人类诞生之初,对本体世界的探索就开始了,当人们满怀热情地去寻找它时,康德却说,它虽然存在,可仅凭我们人类的能力,是无法找到它的。而后来的尼采更过分,他直接说,你们苦苦找寻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本小说的立意是不难理解的,“宝藏”代表着人类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东西: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个人的理想或者梦想;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人类对意义、不朽或者形而上的渴望。主人公从小对宝藏的痴迷,为寻找宝藏而做的准备,以及后来在寻找宝藏的路途中内心世界展现出来的各种矛盾和挣扎,这些都表明人类是追求意义和价值的动物;他跨过艰难万险,越过激流险滩,战胜途中出现的各种狼虫虎豹,这些情节象征着人类永不屈服的精神。从小说的绝大部分内容来看,更像是一部主人公积极向上的奋斗史,如果不是最后的悲剧结局,我简直要把它归为励志文学了。就是这样一部英雄主义神话般的故事,方清最后却以一种看似荒诞的悲剧作为收场,现在想来,他是不是想通过前后的强烈对比,展现出人性的矛盾和人生的荒谬?

我个人认为,这部小说对于理解方清的整个人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很多读者看来,由于它是方清的早期作品,因而无法跟他后期的那些优秀成熟的作品相媲美。但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在这部作品中发现他后来人生的许多线索。方清的一生都在为“人的意义”这类问题而感到苦恼,他像主人公张一鸣一样,一刻不停地在路途上奔走,他看到过许多奇异的景色,听到过很多人对他的劝告,承受过很多次肉体上的折磨,爆发过无数次精神上的危机,同时也得到过许多人难以获得的喜悦。不过最让人觉得惊讶的,还是两者最后相似的悲剧结局,我不免想到,方清在写这部小说的结局时,是不是已经预示到了自己将来的悲剧命运?

有时候,我会觉得方清是幸运的,他在这个世上只有短短的四十多年的时间,却是从一而终的,他一辈子只为几个问题而感到苦恼,虽然那时候他还说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问题,所以你看,《井底的蓝月亮》中的主人公张一鸣也是如此,一生只为“寻找宝藏”这一个理想而执着。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她对霸王和唱戏的执着,也是从一而终的。我始终好奇,到底是什么力量让他们如此坚守自我,让他们如此执着于一种生活?

方清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曾写道:除了我们的精神以外,没有一种东西是永垂不巧的,所以最值得追求的,就是让我们的精神得到丰满的成长,肉体可以死|亡,精神却永在。

他的口气真像一个看透了生命的殉教士。

同类推荐
  • 仰望星空的蛙

    仰望星空的蛙

    通过叙述小说家方清这一生,加深我们对现实社会和人性的理解。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将会意识到——人性的无限可能性。
热门推荐
  • 太极天尊

    太极天尊

    这里不是净土,这里有阴谋,有厮杀,有热血,当然还有亲情。一个少年,背负血海深仇!在报仇途中却发现这世界居然还有另外一些人,他们食天地灵气,他们御剑飞行,他们缩地成寸,翻云覆雨无所不能,他们叫做修真者!且看这少年怎般在这神奇世界崛起!(作者保证每天一更,不定期爆发,咳咳,不定期哈!喜欢的可以收藏,可以签到啥的)
  • 飞奔的稻草人

    飞奔的稻草人

    致敬《查理九世》和《冒险小虎队》
  • 穿越亮剑!我成了系统

    穿越亮剑!我成了系统

    穿越亮剑!成为了李云龙的系统,弥补曾经缺枪少弹的遗憾
  • 团宠女主
  • 神魔三国史

    神魔三国史

    现代杀手穿越三国,争霸之路谁与争锋。魔界众生祸乱人间、人界众生囊中之物、天界神族威震八方、地界阎族野心勃勃,一场千古离奇之战在三国大陆上拉开了序幕........
  • 三国:酒馆签到,被刘备偷听心声!

    三国:酒馆签到,被刘备偷听心声!

    刘元穿越三国,本以为蛰居小酒馆,签到满三年,就能回到曾经的繁华盛世。没想到却被刘备发现,能够听到这位绝世高人的心声。“刘元兄弟!跟我走吧!”听过抬棺打仗的,没听过带着酒馆打仗的。不去!我要做咸鱼。“刘元兄弟!知道白玉美人糜贞嘛?我亲自为你撮合!”“什么?糜贞!”刘备名下的女人,我真的能得到嘛?那岂不是说,貂蝉,大乔,小乔,孙尚香……我是那贪色忘义的人嘛!我是那见到美女走不动道的人嘛!我是那……好吧我是!什么时候动身!
  • 三国:酒馆签到,被刘备偷听心声!

    三国:酒馆签到,被刘备偷听心声!

    刘元穿越三国,本以为蛰居小酒馆,签到满三年,就能回到曾经的繁华盛世。没想到却被刘备发现,能够听到这位绝世高人的心声。“刘元兄弟!跟我走吧!”听过抬棺打仗的,没听过带着酒馆打仗的。不去!我要做咸鱼。“刘元兄弟!知道白玉美人糜贞嘛?我亲自为你撮合!”“什么?糜贞!”刘备名下的女人,我真的能得到嘛?那岂不是说,貂蝉,大乔,小乔,孙尚香……我是那贪色忘义的人嘛!我是那见到美女走不动道的人嘛!我是那……好吧我是!什么时候动身!
  • 三国:酒馆签到,被刘备偷听心声!

    三国:酒馆签到,被刘备偷听心声!

    刘元穿越三国,本以为蛰居小酒馆,签到满三年,就能回到曾经的繁华盛世。没想到却被刘备发现,能够听到这位绝世高人的心声。“刘元兄弟!跟我走吧!”听过抬棺打仗的,没听过带着酒馆打仗的。不去!我要做咸鱼。“刘元兄弟!知道白玉美人糜贞嘛?我亲自为你撮合!”“什么?糜贞!”刘备名下的女人,我真的能得到嘛?那岂不是说,貂蝉,大乔,小乔,孙尚香……我是那贪色忘义的人嘛!我是那见到美女走不动道的人嘛!我是那……好吧我是!什么时候动身!
  • 四夫临门:我好怕怕

    四夫临门:我好怕怕

    她是蠢毒恶女,害人不成,反被收拾。但蠢毒心肠,难掩她绝世美貌。美貌如她,怎堪忍受的悲惨命运?一场征服战,惊心动魄,一波三折。她成功逃跑,逃离了三个男人的残酷统治。她松了一口气,以为逃出生天之时,三个男人却从天而降,她终是逃不出他们的手掌心。与此同时,她又多了一位夫君。四位夫君,都是冠绝当代的天之骄子。他们正义感十足,牺牲小我,拯救世间男儿。他们牺牲自己的终身幸福,誓要度化她这恶毒女子。她不堪重负,哭喊着求饶,“我再也不害人了!”夫君们笑而不语,缠绵吻去她的泪水。
  • 未及桃花一盏明

    未及桃花一盏明

    轻云迷梦,流光万千。姬和初年。“大师兄,我们是种树的吗?”“怎么会,师父教种树是教为人。”清水爷爷在一旁抚着胡子,露出欣慰的笑容。“为人要学什么?”“嗯…就是学怎么做好一个种树人。”那时,他们不谙世事。姬和六年,大师兄忘失被逐出师门,师父远游,莫忘受命照看桃林。姬和十年,师兄衣冠楚楚再次出现在她面前。他的嘴角微微一动:“忘儿,这桃林和过去开的一样好。”十年苍茫,物是人非。“师兄,桃花开在能容下之处,这儿哪还开有桃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