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佛陀的一日、佛陀的教化并不是这么刻板。因为跟随佛陀的弟子们性格不一,有的喜欢在洞窟、树下修习禅定,有的勤于民间各处传教往来。佛陀都给予这许多弟子一一嘉勉,讲述的道理也都契理契机。因此,要观察佛陀的教化,可以先从他对弟子的用心、爱护、教育说起。
好比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舍利弗尊者已经是证悟的大阿罗汉,是教团的领导者之一。有一次,大家养息之后,佛陀巡视僧团,见到舍利弗在园子里经行散步,上前询问:为什么这么晚不睡觉还走来走去?舍利弗回答说,因为今天回来的人多,床位不够,就让给初学比丘休息。佛陀一听,次日集合大众,开示大家对长老要尊重。
像目犍连尊者,他知道自己母亲生前的恶行,请示佛陀希望为亡母祈求冥福。佛陀特意告诉他,可以在教团结夏安居后解居的那一天,设斋供养僧众,以此功德力,可以免除母亲在恶道受苦。这是北传佛教盂兰盆会的起源。后来有梁武帝、宝志禅师等倡导盂兰盆会,流传至今。
说法第一的富楼那尊者,有着弘法的热忱,他向佛陀表达希望到输卢那国传播佛法。佛陀提醒他,那里的人民生性强悍,恐怕不容易受教。富楼那说,不要紧,他们骂我、打我,甚至杀我,我正好将此一命供养佛陀。佛陀说,你既有为真理牺牲奉献的精神,我欢送你前往。
阿难尊者是十大弟子里的多闻第一,可以说是教团忠实的干部。因为相貌庄严,引起很多女难,好比分饼不均引起讥嫌、摩登伽女的爱慕纠葛等等,佛陀都给予帮助化解,方便教化。
像大迦叶尊者德学高尚,喜欢清修苦行。当他披着破旧的袈裟回到僧团来,佛陀为了让其他的弟子对他表示尊重,特别分半座予大迦叶共坐,佛陀并没有因为自己已经成佛而高高在上。
大迦叶尊者从不到富裕人家托钵受供,因为他认为富贵是由于前世懂得布施种福田所招感的果报,今生已经富有了,何必再去锦上添花?因此,他“乞贫不乞富”,大多到贫穷人家托钵,让穷人种植福田。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正好相反,他觉得贫苦人家连自己的三餐都难以温饱,何忍再去增加他们的困境,富有人家布施少许财物一点也不为难,所以他是“乞富不乞贫”。
佛陀知道以后特别开示大众:“乞贫、乞富,都是心不均平,佛法应该建立在平等之上,尽管世间充满差别对待,但是我们的心要安住在平等法中,才能自受用、他受用。”
佛陀对于弟子,总是心思细腻地关照。例如曾去探望老病比丘,亲自为他们洗涤身体,为他们倒水、洗衣服等。佛陀有一次讲经时,阿那律尊者因疲倦打瞌睡,受到佛陀的批评,从此阿那律发惭愧心,日夜精进不懈,却把眼睛损坏了。有一天他想缝补衣服,因为看不清楚无法把线穿进针孔,佛陀知道了,便亲手替他穿好针线,帮他缝补袈裟。(《增一阿含经》)
佛陀对刻苦修行的二百亿耳说:“修行和弹琴一样,琴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太紧、太松都容易出毛病,中道为好。”二百亿耳奉佛陀的指示修行,心安静下来,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佛陀就是这样慈悲地教化弟子们。
阿难舍利塔和阿育王石柱
印度比哈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