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佛陀,他的一生可以说多彩多姿。身为王子的悉达多,天资聪颖,从小通达“五明”的科学、“四吠陀”的哲学。在王宫里的生活,想要什么都能拥有,甚至即将继位国王,可以用政治的权力来治理国家社会。但这时候,他却观照到人生社会种种的无常现象,如:生老病死的逼迫、种姓制度的不平、社会阶级差距的森严,甚至贫富贵贱的悬殊、权力地位的压迫、众生之间的弱肉强食等等,这些现象,都让他对生命的存在感到困惑和不解。
尤其他发现,政治并不能解除人间社会的生死苦恼,不能解脱人心里的烦恼无明,因而兴起出家学道的念头,想要彻底自我拯救,用超越政治的真理来救度众生、改善社会,消除人间的恐怖、挂碍、执着、悲伤、痛苦等等,最终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
悉达多太子先是禀告父王,说明自己出家修道的志愿;但是,身为王公贵族的一分子,父亲净饭王哪里会允准他的出家呢?当然不予答应。
由于父王坚持他应该顺从世间法,继承王位,担负统理国家的责任义务。悉达多太子便提出要求:“父王,要我不去出家可以,但希望你能满足我的四个愿望:
第一,人生没有生老病死的现象;
第二,内心没有忧悲苦恼的逼迫;
第三,人间没有悲欢离合的苦痛;
第四,世间上所有一切不增不减。”(《普曜经》)
净饭王一听,反问:“你怎么提出这样的要求?这些问题,谁能帮助你解决呢?”
太子恳求说:“如果父王不能满足我,那么就让我去自己探索吧!”
释迦苦行像
2至3世纪,片岩,高84厘米。巴基斯坦俾路支省西克里出土,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拉合尔博物馆藏
虽然父王不答应,悉达多太子在深思熟虑之后,还是决定抛弃王位与一切荣华富贵,于某一天夜里,人们熟睡的时刻,和侍从车匿骑着白马出城而去。
为了避免家国的牵挂纠缠,以及净饭王派出人马的追赶,他想,还是离开国家愈远愈好。经过好些时日,来到了南方的摩揭陀国境内,在一座苦行林中,和一些修道者相聚,共同修学。那许多苦行者,都是当时印度苦修的外道,悉达多太子不但向他们请益,甚至还拜外道仙人阿罗逻迦蓝为师,想要跟他学习解脱的方法,但是一切都难以如愿,悉达多太子最后进入个人的苦修。
根据《释迦谱》记载,在苦行的生活里,太子每天以麻麦充饥,甚至禅修打坐的时候,鸟雀在他的头顶上筑巢做窝,他也顺乎自然,随其来去。由此,也就可以想见当时他刻苦修行的情景。
这期间,王公大臣们随后追赶而来,希望劝回太子。但悉达多太子心意坚定,誓死不从,反而把这五位大臣留了下来,让他们跟随在身边,共同苦行修道。
岁月漫漫,经过多年苦修之后,太子感到仍然不能进入真理的世界,不能悟知救度众生的途径。这时他才发现,不仅过去五欲六尘的生活缠身,不能让人快乐,现在苦行的修身,也难以安稳自在,并不是虐待自己的身体才叫作修行。因此,他毅然起座,决定转换地方修道。
就在太子起身要到尼连禅河沐浴时,却因为体力不支而昏倒,幸而有牧羊女供养乳糜,才让他恢复了一些体力。当时,憍陈如等五位随从者却认为太子不能坚持苦行,道心退堕,竟然绝情离他而去。
其后,悉达多太子便独自走到了现今菩提伽耶这个地方,在一株菩提树下结草为座,并且立下誓愿:“如果不能证悟真理,我将永远不离开这个座位。”(《佛本行集经》卷二七)
那些禅思冥想的过程中,悉达多太子烦恼不断,外有功名富贵、声色货利的诱惑,内有贪瞋愚痴、疑忌不平的骚动。但他勇敢正视这一切烦恼,直到一一克服之后,终于在公元前六百多年的十二月初八日,星月交辉的时刻,豁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