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圣贤有圣贤的胸怀,凡愚有凡愚的胸怀。胸怀有多大,就能成就多少事业。一个人如果胸怀一家,就能做一家之主;胸怀一里,就能做一里之长;胸怀一国,就能做一国之君;胸怀法界,就能自在放旷,做法界之王。那么,佛光会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胸怀呢?下面我以六点来说明我对诸位的期望。
一、人在山林,心怀社会
许多人一旦学佛,便急着离开尘世,幽居山林。其实我们不一定要在有形有相的山林里居住才算出世学佛,所谓“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我们将自己安住在无我无相的山林之中,对感情不执不舍,对欲望不贪不拒,对世间不厌不求,对生死不怕不离,从而出离五欲六尘,超越人我对待,才是所谓的出世修行。
学佛者不但必须拥有出世的思想,更应该具备社会的性格。《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又说:“佛法在众生中求。”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为走入社会,接近大众,清晨托钵乞化,余时往来于皇宫平民之间,将菩提种子散播人间,以清净法喜利乐有情,及至八十高龄,仍不惮辛劳,四处奔波弘法,这就是兼具出世思想与社会性格的最佳表现。希望佛光会员皆能以佛为师,具备人在山林,心怀社会的胸襟。
二、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佛陀说法,虽然以现在此世的人生为主,但一讲到时间,总是涵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讲到空间,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一讲到众生,也是十方无边众生。而佛教经典中,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极乐圣众“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凡此无不说明佛教是一个极具世界宏观的宗教。翻开中外教史,摄摩腾、竺法兰为译经弘法,远从印度来到中国;日本最澄、韩国义湘为学**乘佛法,跋山涉水来到中原;美国奥葛特上校为复兴锡兰佛教,千里迢迢远赴斯土;英国阿诺德教授为重建佛教圣地——菩提迦耶,四处奔走申诉;拉脱维亚的旦尼生主教为弘扬佛法,深入冰天雪地的北极圈;俄国的彻尔巴斯基博士为研习法义,数度前往印度、蒙古等地参学。由于古圣先贤具有开阔的心胸,不囿于狭隘的地域观念,来往国际之间弘扬教义,互相学习,彼此观摩,合作无间,不但使佛教圣谛因此传播世界各地,十方众生也得以均沾法益。我们佛光会员也应深思效法,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三、身居道场,普利大众
到寺院道场礼佛听经固然很好,但法会、讲座只是我们的源头活水,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将法喜禅悦带给家庭成员,将圆融义理运用在办公室,将学佛利益告诉亲朋好友,将佛教真谛传递给有缘之人,那么家庭、教室、农村、商店、工地,部队乃至十字街头、棚舍陋巷也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道场。《法华经》云:“所在国土,若有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在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何以故?当知是处即是道场。”《维摩诘经》也说:“直心说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三明是道场,于一念间知一切法是道场。”佛光会员若能胸怀普利大众的悲愿,懂得观机逗教的方便,则无论身在何方,都能以法水净化人心,不管位在何处,都是我们的菩提道场。
四、天堂虽好,人间为要
天人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寿命长久,轻安自在一向为人们所钦羡,但很多人不知道天堂虽好,也有不及人间之处,例如人类能勇猛,勇猛能使我们精进修行,趋向佛道;人类能忆念,忆念能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之不易;人类能梵行,梵行能使我们知道返观自照,净化三业。而天人却因耽于逸乐,慧性常昏,不乐进修,所以福报享尽,身坏命终的时候,往往堕入恶道。人间虽有忧悲痛苦,但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因此佛陀以“盲龟浮木”来形容人身之可贵。有两首偈语说得好:“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饥来吃饭睡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但愿佛光会员们都能珍惜难得的人身,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办道,化人间为天堂,转秽土为净域。
五、法界无边,家庭第一
世间上小至一微尘,大至整个宇宙,都是我们的法界。面对无量无边法界,十方一切众生,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实践佛道呢?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学佛应先从家庭和乐做起,因为家庭不但是蕴育生命的地方,也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不但是滋养色身的安乐窝,也是抚慰心灵的避风港。俗谓:“金窝、银窝,不及自家的草窝。”社会的许多乱相都是源于破碎的家庭背景或不当的家庭教育,家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佛光会员在家庭里应做到以慈悲覆护家人,以智慧处理是非,以恭敬接待亲眷,以道德摄受大众,让我们的佛化家庭在国家社会发挥净化的力量,让我们的菩提眷属为后世子孙留下最佳的榜样。
六、今日一会,无限永恒
一粒小小的种子播种下去,假以时日,就能长成高大的树木,更何况大家参加佛光会,以会会友,共结善缘;广学多闻,增加见识;参加活动,净化身心;福慧双修,提升人格;佛化传承,全家受益,其果报必然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诸位有此殊胜因缘,可说“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所以应该珍惜这相聚的时刻,为弘法利生,共趣菩提而携手迈进。
为了求名、求利,为了想上升天堂,甚至为了自身的健康福祉而行善结缘,均属有相布施,其功德自有限量,佛光会员们若能有“不问别人能为我做些什么,而问自己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精神,从建立美满家庭、注重人间修行做起,继而心怀社会,放眼世界,普利大众,那么今日的一会,将带来不可限量的功德,今日的一会,也将留下永恒不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