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依照一般人的思想去判断对与错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烦恼与痛苦。很多人经常要求身边的人,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去行事,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的,对方一定会得到快乐,但结果其实往往都相反。而佛陀以智慧,为我们凡夫划定所有行为的依据:断除十不善、行持十善。这样的分界标准,让我们清楚了解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应该坚决舍弃。
十不善,就是居士五戒中的四戒——杀生、偷窃、邪淫、妄语,再加上六条——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
除了妄语,嘴巴最容易造的还有三个恶业:恶口、两舌、绮语。为什么佛教用“恶口”这个词,而不是“骂”?恶口伤人,是指怀着伤害别人的恶念而说的语言。有时我们大声骂人,对方却不会生气,因为只是嗓门大,心里并没有恶意,但有时虽然柔声细语,却可以把人心碎万段。佛经里说,如果对方有明显的缺陷或缺点,不可当面直接说出来,因为这不是为他着想,而是让他难堪。
两舌,是指挑拨离间。挑拨,是把正的讲成反的,“没有”的事说成“有”,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嫌隙,彼此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以前的时代,要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人闲话,还要找三姑六婆帮忙传话,花的时间也长。现在太简单了,网络、电话、媒体都很发达,一通电话就能达到目的。
而一个谎言被放到网上,只要几个人转载或转发一下,一个晚上可能有几万人相信那是真实的,两三天后就能看到网上谎话连篇。这就是说话不负责任,完全不考虑会带来什么后果。
绮语,一般是指说些无聊的语言,不一定是大恶大非,但都是些没有意义、会引起人心贪嗔或散乱的话语。像现在因为无聊,一群人一起上网玩偷菜的游戏,来打发消磨时间,或是平时没事闲聊天,都属于绮语,这是我们非常容易犯的,更需要谨慎。
心的三种恶业:贪念、嗔恨、邪见。
贪念,就是对不属于自己的任何人事物,生起想要占有的心念。
嗔恨,就是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心中感到不满,想伤害或希望对方受苦。如果只是不满意别人的行为而不高兴,这是嗔;一旦再带上恨就麻烦了。尤其是事情发生以后,一直怀恨在心,一次次的反复回忆事发时的情景,持续酝酿着那个恨,让它在心里慢慢发酵。本来一件小小的事情,被重复的回忆之后,就像吹气球一样,不断在膨胀。它可以维持很久,存在一天就让你痛苦一天,看着好像很吓人,但其实针一扎马上就没了。嗔恨,完全是损人不利己,百害而无一利。
邪见,就是不相信因果。邪见不是反对或不认同某种宗教教义,而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需负责任。比如,认为杀生或偷窃都没关系,不会有什么后果,其实就是否定因果和轮回。
我们常常想不明白,为什么痛苦会降临在自己头上,因此而不甘愿。比如,为什么我生病,别人却那么健康?事业不顺利时,看到事业顺利的人,心里很不平衡,想说为何自己会如此倒霉,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到底造过什么业,才有今天的果报,对因果的道理更不想了解。但也许那些人只是表面看着好,实际上早就要破产了,只是勉强维持而已。或者有时得罪别人,自己完全没感觉,但当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时,还感觉莫名其妙,而心有不甘,这就是不懂因果带来的痛苦。
心造作的贪念、嗔恨、邪见,是不能开许或被原谅的,但是身体和语言违犯的戒律,是有可能被原谅的,主要是以心态或说动机来考量。
比如,有个坏人准备挟持并杀掉所有人,直接制伏他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没有办法制伏,为了保护更多人而把他杀掉,虽然造下杀业,但这是有功德的。因为这种情况下杀人,不是以嗔恨心,而是带着慈悲怜悯对方,和顾及更多生命的安危去做的,就会累积很大的功德。
谎言和两舌也是一样。平常好朋友之间的玩笑话或善意的谎言,没有给对方带来伤害,是准许的。很多人为了听闻佛法,不让还不理解的家人或朋友不开心,发自内心为对方着想,有时候需要编些理由,这是有功德的。因为有机缘福报听闻佛法,不知道要累积多少世的善业,才能在这时候成熟,而且也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很多时候如果错过一次,以后再也没机会,就永远的错过了。所以,为了能闻法,又不让其他人生嗔恨心,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是在允许范围内的。
像现在有很多孩子比较顽劣,聚在一起,彼此只能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所以在他们之间“两舌”一下,让他们分开。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断除负面的联系,真正为对方着想,是被允许的。我也经常这么做,有些小孩跟着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吸毒,父母完全管不了,送到我这里来,我就在中间做适当的“挑拨”,早点让他们分开,如果等到上瘾,就很难再戒了。
有人问邪淫能不能被原谅呢?在释迦牟尼佛座下第一批出家的僧人里,有一位修行非常好的婆罗门星宿,长得特别帅。有个年轻女孩因为他而得了相思病,卧床不起,生命垂危,找了很多医生也束手无策,最后家人才知道她喜欢上那位出家人了。亲人们没办法,只好去请星宿来看望她,他慈悲地去了,后来答应和女孩在一起,成了僧团里第一个破禁行戒的人。这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一个苦行僧怎能破戒娶妻呢?大家都无法谅解这样的事情,把他驱逐出僧团,又一起去请教佛陀。佛陀说:“他没有破戒,为什么要赶他走?”大家觉得很奇怪,这样怎么没破戒呢?佛陀说:“他没有任何欲望,这件事从一开始到现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为了救对方。如果不这么做,那个女孩会有生命危险,是他救了对方一命。”这就是表面看似破戒,但佛陀说没有罪业的著名公案。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特殊,发心要完全纯净非常困难,一般人不要轻易拿来当借口,否则还是必须承担果报的。
断除十不善之外,还要积极去做十善。佛陀讲十善的标准很简单,首先就是不可伤害别人。
不杀生,而且还要护生,就是多放生、帮助关爱别人、呵护众生,呵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不偷窃,而且多做布施。并不是给别人钱,才叫布施,还有言语布施和行为布施等等。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别人最需要时与他分享,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布施。例如,把学到的佛法和别人分享,让他们产生信心,这种布施的功德也很不可思议。佛陀也说过,能接引父母进入佛们,是第一大孝,是把父母扛在肩上绕三千大千世界走一圈,都无法相比的布施。
不邪淫,而且还长时间持守净戒。不恶口伤人,就尽量真诚的以最美好的语言,跟别人沟通,常说让人悦耳顺心的话。不妄语,而且要说真实语。不两舌,而且常经化解别人之间的怨恨。不绮语,而且精进念经持咒。不贪心,而且常保有“舍”心,减少私心和占有欲。不嗔,而且常怀慈悲心。不邪见,而且依照正确的见解,行于正道。
到这里我们就明白,已经证得无上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为了保护我们不再给自己带来痛苦和烦恼,所以制定十不善是错误的标准,十善是正确的标准。这些并不是以我们的认知作为标准,不是我们喜欢就是对的,不喜欢就是错的。大家既然已经皈依,很多弟子也受了居士五戒,就要记得时常检讨自己的身口意,到底是别人真的经常伤害自己,还是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不要总说自己是善良的人,是好人,基本上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坏人。
与别人交往时,只要按照十善去做,对方就能感受到善意,并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把自己认为好的都送给别人,对方就会快乐。有一天,当我们可以对周围的人都这么做时,生活就会充满祥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