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会说:“我没有信仰的约束,可以一身轻,学佛就会被种种限制束缚住,反倒不自在了。”其实,“约束”对每个人都很重要。为什么每个国家建国以后,马上都会制定一部《宪法》,就是为了约束和防止大家彼此伤害。道德也有约束作用,只是好人会用道德约束自己,坏人会利用道德来约束别人。
释迦牟尼佛说过:“没有皈依者,不存在戒律。”只有皈依后,才能领受佛教的其他戒律。又说:“以戒为师,依法不依人。”为什么?因为一个人不受约束就会胡作非为,戒律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就像法律是世间最好的约束一样。
佛教的戒律是要保护我们从“因”上,就不要种下痛苦的种子,避免未来受苦。比如,杀生就会短命,多灾多难。大家可以去调查一下,全国癌症病患最多的是哪些城市?基本上是沿着中国地图右侧的沿海城市——海鲜吃得最多、野生动物杀得最多的地方。全中国所有奇奇怪怪的病,全部都集中在那些地区,我们没办法否认这个事实,有那么多人参与捕杀,而又有多少人年纪轻轻就患上癌症死了。
我们小时候,有那么多传染病吗?有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病吗?有那么多的癌症吗?没有。那时候,所有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虽然不如现在这么先进,却不需要像现在每天除了吃饭,还要补充各种营养素,那时候我们所吃的,都是现在所谓的“有机食品”。现在最昂贵的东西,反而是我们小时候每个人都用得上、也用得起的。
人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吃的、穿的、用的永远都满足不了,不停寻找可以填充欲望的东西。欲望,给我们带来太多心理上的压力,最终感受到的都是痛苦和烦恼。学佛就是要摧毁这些欲望烦恼,而佛陀制定戒律,就是要帮助我们断除这些烦恼。佛陀不是虐待狂,对我们的行为进行限制,是为了让我们以后不要遭受痛苦。如果放任我们的欲望,则现在看起来的轻松自在,未来只会造成更大的伤害。所以,用现在的一点点不自在,换取未来的快乐和自在,还是很值得的。
皈依以后,会有最基本的戒律约束我们,一旦受了戒律,就一定要严格去持守,不能和没受戒之前一样,连最基本的约束都没有。
很多人担心一旦受皈依戒,是不是很多事情都不能做了?如果做了,破戒怎么办?不用担心,在受戒前,会让大家了解清楚,考虑好才领受戒律。但也要知道,罪业分为自性罪和佛制罪。自性罪,是指有些事情本身就是罪业,比如十不善业,不管是不是佛教徒,是不是受戒,只要做了就会有痛苦的果报。而佛制罪,是指受了佛陀制定的戒律之后,犯戒所造下的罪业。比如居士戒、菩萨戒、密乘戒等等。有些则是做了,就同时犯了自性罪和佛制罪。比如,受居士五戒的人,如果妄语,就比一般人妄语的恶业还要重,苦果也会更严重。但相对的,受戒也有极大的功德,受戒的人持守不杀生、不偷盗等善行,所得到的功德利益之大,也是没有受戒者无法相比的。
所以,不是没有受戒,就可以为所欲为,一点约束也没有,就算是一般人做坏事,也会受到法律制裁,何况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规律呢?千万不要有“只要不受戒,就什么都可以做”的想法,而且还要有一个正确观念——受戒是让我们受到更多的保护,减少更多未来的痛苦。
处于五浊恶世的我们,学佛首先就要把错误的见解导正。不管是学者、知识分子、宗教人士以及老师,如果道德败坏了,后果会比一般老百姓更严重。宗教人士没有宗教方面的道德修养,没有戒律的约束,或是身为人类心灵工程师的老师们,慢慢忘记自己的责任,整个社会只剩下物质时,就应了一句话:心穷了,穷到只剩下物质,只剩下钱了。其实,真的只剩下钱的时候,钱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当我们反观自己的内心之后,要多想想,如果不是佛陀留下这么多观察自心的妙法,我们真的没机会反省自己的内心。而重点恰恰在于,如果没有反省,我们就永远没有获得快乐的机会。
以前在国外时,我经常被邀请去和监狱里的犯人,做面对面的交谈。有一次对谈的是两兄弟,因为抢银行,在犯案一年多以后被抓到,那时抢到的几百万也差不多花完了。其实,他们的家境并不是很穷,他们告诉我:“刚开始还计划得很好。我们预计抢银行以后,就去买一辆全世界最贵的跑车,带着家人去世界各地游山玩水。当时想到的只有这些,抢完以后才发现,连人身自由都没有了,不可能出门也不能坐车,一直过着躲躲藏藏的日子,偶尔出门也是凌晨一两点钟。这就是我们两人的悲哀,在抢银行之前,竟然以为抢完银行,还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完全忘记犯法之后,人身自由都已经被剥夺了,根本不可能再过正常人的生活。”
听了他们的话,我觉得是值得深思的。我们在干坏事之前,基本上都不会考虑后果,等做完以后,才后悔当时怎么连那么简单的道理都没想到。因为大多数的人不会想那么多,在那个当下,就只会一门心思地想着如何把那件事做完。所以戒律的约束真的很重要。
真正懂得佛法,就会明白“善巧慈悲生于释迦族”的意思。“善巧”很重要,善巧是指灵活的,不是刻板、教条的。印度古代有很多渔民,他们也想当佛教徒,但是因为业力颠倒,每天都要杀鱼,只能以此维持生计。佛陀就问他们:“除了绝对不杀人以外,你们晚上睡觉时,可不可以不杀生?”他们都承诺说:“没问题。”佛陀就在受戒时,让他们发誓说:“我们绝对不杀人,而且入睡以后,直到第二天早上醒来,我们绝对不杀鱼。”因为捕鱼是为了生存,而不是因为贪念、嗔恨、傲慢等烦恼,这一点很重要,他们是带着忏悔的心,不得已才去做这件事情,这就是他们的底限。
又比如,有一条毒蛇要咬人,最理想的方法是把毒蛇抓起来,放到适合它生存的环境中去。实在来不及,马上就要咬到人了,就把蛇杀了,由于不是出于嗔恨心,而是不让它去伤害别人,这么做是有功德的。
由此可见,佛教的戒条不是刻板、教条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运用,最重要的是心态或动机。而皈依之后,不杀生是最基本的戒条,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就要好好遵守。其他的戒条,就依照各自的能力去领受,没有规定要领受所有戒律。
出家人有比较高的道德标准和约束,小沙弥有三十三条戒律,比丘有二百五十三条戒律,每隔十五天要忏悔一次。出家人的戒律,很多都是属于行为方面的规定,比如不能斜眼瞪人家、不能在别人面前蹦跳、不能用语言刺激别人、不能看着天空走路、吃饭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衣服如何穿着得体等等。但是居士的戒律不多,善的标准就是居士五戒。居士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最低的限度就是不杀生。这是十不善里最重要的五条,如果犯了戒,会给我们带来苦难,是痛苦与烦恼的根源。
皈依戒和五戒是分开领受的,并不是皈依以后,就一定要守居士五戒。受皈依戒,就是对佛、法、僧的尊敬,最基础的戒律是不杀生,而底限是不杀人。如果以贪、嗔、痴、慢、疑等五毒烦恼故意杀人,就破了皈依戒,必须在法师面前重新受戒。而在别解脱戒里,居士五戒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受一条或几条,全部受也可以。佛教是非常开明通融的,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有能力守戒时,再去受戒。但作为大乘弟子,发菩提心时,如果五戒里连一条戒都没有受,是绝对不可以的。
不杀生是指不故意杀生,为什么要强调不故意杀生?很多吃素的人以为自己没有杀生,但要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怎可能不杀生呢?人类为了生存,种菜、种稻谷要不要杀生?漂白不干净的水要不要杀生?做衣服、盖房子会不会杀生?农民种庄稼时,撒农药会杀死很多虫子,如果不除掉虫子,庄稼会被吃掉,就轮不到我们吃了。这样的杀生,是不是因为我们而造成的呢?这些杀业必须由我们和农民一起承担,所以宁玛巴的大师巴祖仁波切说过:“一碗饭,半碗虫。”包括我们从小到大,经常看病吃药用抗生素,这所有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健康,每天用杀死其他生命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在食物链中,每个生命的存在,都是靠杀死无量不同的生命而维持的。
佛陀告诉我们不要杀生,尤其不能杀人,要用学到的佛法去感化他,用智慧去改变他。当我们的智慧和慈悲感化他以后,他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改变更多人。但光是不刻意杀生,很多人都很难做到。当然,举着刀枪杀人的很少,因为有法律的约束。但我们很多人一抬手就把蚊子、蟑螂、蚂蚁打死,这几乎每个人都做过吧?我们从来就没想过,是谁给我们权力夺取别人生命的?当你剥夺对方生命时,是否有能力把生命偿还给被杀死的众生?这是我们根本不会认真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是不偷窃。不偷窃是每个佛教徒都应该遵守的,我们都不会刻意去偷窃,但是现在是工商社会,大家都要经商、要生存,只要本着不让对方受到伤害,基本上还算可以。
佛陀规定在家居士的不邪淫,是一夫一妻制。在自己现有的婚姻状态下,一定要对自己的伴侣忠诚,这是佛教徒必须要做到的事情。
认为自己可以不说谎时,就可以受不妄语的戒,但大部分会破这条戒的人,却是所谓修得比较久的佛弟子或出家人。这里的妄语,是指我们经常听到的“招摇撞骗、怪力乱神”,是最严重的谎言。为了骗取别人的财富、尊敬、赞美,没看到鬼说看到鬼了,没看到佛菩萨说看到佛菩萨,用这种谎言骗财骗色,是毁坏根本戒的行为。
有人经常开玩笑说:“和尚不作怪,信徒不来拜。”我说:“千万别作怪,一作怪,戒律都破了。”记住,怪力乱神就是破戒。平常我们故意、有企图的欺骗,都是重罪。如果不是刻意、不是目的明确的欺骗,特别是好朋友之间的玩笑,就不算。但是要清楚,不是说了其他谎言就没有罪过,只是居士五戒所讲的谎言,主要是指让人觉得迷信、怪力乱神的谎言,这些就别说了。
不饮酒是附带戒,为什么说是附带的戒呢?如果只有酒,并不能定义它的善与恶,但是喝酒又确实让人乱性,造的恶业特别吓人。当了佛教徒之后,有些人说每天少喝点红酒,可以软化血管,但除非血管真的硬到需要软化,不得已需要把酒当做药,可是一旦上瘾也很麻烦。酗酒就是因为上瘾戒不掉,什么丑陋的行为都做得出来。
有个关于酒的公案。以前深山里,有位长得特别帅的修行人,被山下一户富家女孩看上了,女孩天天都上山去看他,但是他一直都拒绝这个女孩子。最后,女孩想了一个办法,下决心一定要让这个修行人破戒,以满足自己的心愿。于是她牵了一只羊,带了一壶酒上山了,对修行人说:“你不是每天都说要慈悲利益天下众生,满众生的愿么?今天,你必须满我一个愿,否则我马上死在你面前。”女孩给了三个选择——杀死羊、和她做不净行、喝下那壶酒,选一个就算满她的愿。修行人想:“杀羊就是杀生,我不能破杀戒;做不净行更不可以,会破禁行戒;相较于前面两个,喝酒可能还好吧?”他就把酒全喝了。结果,一壶酒下肚后,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羊也杀了,不净行也做了,所有的戒全都破了,这就是饮酒乱性。所以,不饮酒虽然是附带戒,但还是很重要的。
受戒容易守戒难。受戒时的几分钟,谁都可以做到,守戒则需要穷尽一生的时间,直至寿命终止。佛教历史上,在家居士一开始就像出家人一样,连禁行戒都受的也有,像维摩诘居士,但毕竟是少数。对于在家居士来说,比较实际的就是先从不杀生开始,等自己的能力和条件许可的时候,再继续受其他的戒。
戒律,是保护居士非常好的道德标准,能守几条就受几条,暂时还做不到或是条件不允许的就不受。当然,如果能尽量约束自己全部做到,功德会非常大,因为只有投生到人道,才有受别解脱戒的机会。
一个信徒能够对自己有所约束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