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亥年初夏,余假北京世界华人文化院向内蒙古牙克石市林原中学捐书助教之契机,抵达东北边陲满洲里,得以零距离地目睹耸立在中俄边境线上的“国门”和界碑之雄姿。按时令,虽然还没有进入暑期,但此地已呈现出旅游旺季的景象,参观“国门”与界碑的游人熙熙攘攘,在午后的辛辣阳光中热气腾腾。
这时,一列满载油罐的俄罗斯火车从门楣上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遒劲大字的“国门”内缓缓驶过,使“国门”显得是那样地威严、高大和雄伟。尤其是站立在足有六、七层楼高的瞭望室举目环顾,北面是俄罗斯外贝加尔斯克,一望无际的草原不知是干旱缺雨还是土质不好贫血般泛着蜡黄,偶尔有一辆军用车辆驶过,空寂荒凉,一片萧瑟。而属于我国境域内的满洲里市,一座座建筑风格为俄罗斯式、哥特式和罗马式的星级酒店、写字楼、商厦等拔地而起,富丽堂皇;宽阔的马路的行道树枝繁叶茂,草坪绣地,花团锦簇。整个城市既清幽典雅,又彰显着气派繁荣。人们目睹这南北两厢的殊异景况,神色中洋溢着抑制不住地自豪。当游人在瞭望室饱饮完最后一道景观“大餐”,蜂拥般伴着欢声笑语径直到停车场乘车而去,但我却在不经意间发现距“国门”不足百米之遥的铁路线上,一个地道似的通口旁竖立着一块箭尖型指示牌,上面写着一行“红色秘密通道”并不醒目的文字。抑或是出于多年形成的职业习惯,我颇有些猎奇地独自穿过通道一看,只见在火车道外用铁丝网圈出的一个小型广场,红砖漫地。广场对面矗立着一块一人多高的碑,碑上的文字介绍,在二十世纪初叶,老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或为了寻求革命真理或为了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邓颖超、王若飞、李立三等就是通过这条秘密通道,乘坐在小广场右侧仿造的俄罗斯木制老式马车,穿过荒芜而辽阔的外贝加尔斯克,到达欧洲一些国家和莫斯科。可以说,在那特殊的年代,每一个老一代共产党员在经历这一段不平凡的征途中,都能书写一部鲜为人知的传奇。仅以周恩来和邓颖超为例,作为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以及列席此次大会的周恩来和邓颖超夫妇,由上海登上开往大连的轮船,然后途经哈尔滨和满洲里转赴莫斯科,一路上波谲云诡,重关漫道,但他们依靠大智大勇,先后摆脱了日本暗探和国民党特务的跟踪和阻截,可谓惊心动魄。因此说来,这条“红色秘密通道”宛如一部可分为“理想篇”、“求实篇”、“智勇篇”、“磨砺篇”等章节的内容恢宏的大书。
可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样一个“圣地”般的景点和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居然连洋洋二百多万言的《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在介绍满洲里市的辞条中却没有一字提及,难怪这么多的游客无人问津。
一个民族的历史,来自长期的积累。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要靠诸如“红色秘密通道”这样一个个“片断”的链接。一个民族的历史越悠久,这个民族越有根基与依靠;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越突出,这个民族的性格越鲜明和越具有心理支撑。
那么,作为一个拥有悠久民族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人,就会达到“万里写入胸怀间,志在须眉壮在心”的境界。
因此,由衷期盼当地**和文化旅游部门,将“红色秘密通道”的内容再丰富些,表现形式再多样些,使之成为“国门”旁一部不可或缺的弘扬革命历史和优良传统的生动读本,供世人在凭吊中言志明心,千古所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