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泰闻言脑海中不禁回想起耿炳文给自己的书信中,曾举荐都指挥盛庸为将,斟酌再三下终究没有开口。他乃是生性稳重之人,盛庸其人虽则颇有见识,无奈其资历威望远远不够,目下朝廷中虽则缺乏昔日宋国公,颖国公一般帅才,若论资历威望胜于盛庸者还是不乏其人。加之耿炳文出师落败,使得自己在由谁接替其职一事上不好开口。
黄子澄沉吟良久后突然轻声说道:“曹国公李景隆乃李文忠将军之子,素闻其熟读兵书,且昔日和朱棣颇为熟识,微臣以为由他率军平叛,当能收知己知彼之效。”
“此言大谬,李文忠将军虽则身经百战,但其子李景隆实在不堪造就,从无率军征战经验,岂能对付得了奸狡似狐的朱棣?若由其领兵北征,无异于重蹈长平之役由赵括代廉颇的大祸。”齐泰和黄子澄虽则私交甚好,此时却也不禁给好友天马行空般的思路骇了一跳,忍不住直斥其非。转头对建文皇帝朱允炆言道:“微臣大胆,举荐武定侯郭英率军平叛,剿灭反贼朱棣。”自他升任兵部尚书之后,曹国公李景隆因率军捉拿朱棣胞弟,周王朱橚之事,颇得皇帝陛下赏识,被提拔为兵部侍郎,成为了他的下属,故此他对于此人可谓知之甚深,此时忍不住极力反对。
只因长兴候耿炳文首战大败,朱允炆心中对于齐泰的怒意虽则已然消去数分,但内心之中对于他所举荐之人难免缺了信心,左右为难之际回想起目下身为兵部侍郎的李景隆在昔日皇爷爷在世之时,已然奉旨在外练兵,自己继承大统后削藩的第一刀也是由其率军捉拿周王朱橚,心中暗自打定了主意忖道:此次便由朕乾罡独断,调集大军北征,一举扫灭反贼朱棣。
第二日清晨,奉天殿之上,建文皇帝陛下朱允炆不顾一众文武反对,让宦官宣旨,着曹国公李景隆即日北上,接替目下驻守真定城的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统领五十万军马,务求扫穴犁庭,剿灭盘踞北地的朱棣等一众反贼。
李景隆无可奈何之下只得跪倒接旨,双手接过黄绫圣旨之时,禁不住双臂微颤,自内心中感到了泰山压顶般的无形压力。要知当年便是洪武先皇麾下名将无数,纵使如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自己的父亲也未曾有统领五十万大军出征之事。颖国公傅有德平定云贵之时不过三十万军马,宋国公冯胜远征辽东,在金山之役中迫降纳哈楚,也不过二十万人马。自己今日却要统领五十万朝廷大军去对付朱棣,此情此景换做任意一人怕也是心中惶恐难安。
思忖方才皇帝陛下旨意中所说,要自己即日北上平叛,李景隆略一思忖下壮着胆子奏道:“微臣得蒙圣恩,岂敢不效死戮力,扫平叛逆。但有一不情之请,还望陛下恩准。”
“只要爱卿能不负朕之所望,剿灭反贼,无有不允。”身穿五爪金龙袍,端坐高处的建文皇帝朱允炆闻言,以为李景隆忧虑大军所需粮草器械之事,当即满口应承。
李景隆自幼跟随其父李文忠,加之昔日也曾跟随冯胜远征辽东纳哈楚元军,虽无将帅之才,却有自己的一番见识,努力稳定了一下心神后说道:“目下已然是九月时分,五十万大军粮草,兵器筹集尚需时日,若待众军攻至北平,天气怕是已然大为转冷。微臣所领大军多为南方士卒将校,不如反贼朱棣手下军马久居北方苦寒之地,恐占不得天时。加之朱棣此贼就藩北平日久,地利远较我等熟悉。以微臣所见,不如今年筹集粮草,明年开春之际王师再行北上平叛,当能一举剿灭一众反贼。”
自从获悉朱棣杀官造反之后,朱允炆内心之中早对其恨之入骨,恨不能有人能统帅王师扫穴犁庭,将朱棣的脑袋瓜子砍将下来。此时他闻得李景隆当着满朝文武对于平叛之事颇有搪塞之意,忍不住缓步而来,走到跪伏于地的李景隆身前,面夹寒霜的问道:“听闻曹国公昔日和和朱棣,朱权私交甚厚,莫非今日是碍于往昔情面,不肯为国讨贼么?”目下一众藩王中虽则只有朱棣一人作乱,但那就藩大宁的宁王朱权装病抗旨,不肯返回京师应天,不臣谋逆之举犹如司马昭之心,可谓昭然若揭,故此朱权目下虽未公然造反,然则在建文皇帝朱允炆心中,和朱棣也不过一丘之貉而已。
李景隆得皇帝陛下这般不怒自威的言语,心中不禁大惊,额头微微有冷汗沁出。回想昔日自己虽则是迫于无奈下奉旨前往开封拿下周王朱橚,燕王朱棣对于自己胞弟无端获罪,被贬为庶人只怕早恨不能将自己挫骨扬灰,若是再因进军之事见疑于皇帝陛下,岂不自寻死路?思虑及此,只得勉为其难沉声接旨道:“微臣谨遵陛下旨意,即日前往真定统领王师北上,誓要将一众大逆不道的贼子扫灭。”
兵部尚书齐泰闻得李景隆适才言中所指,若是朝廷大军仓促北上平叛,则天时,地利皆在燕军之言,心中不禁沉甸甸难以言表,暗自忖道:天时,地利皆在反贼朱棣之手,朝廷大军仅凭远胜对方的军力,就能占据人和的优势么?平叛大军主帅李景隆尚未北上之时,这位兵部尚书的内心之中已是悄然蒙上了一层阴影。
十月,鄚州城外的燕军大营帅帐之中,身穿蟒袍的朱棣回想数路斥候所报,朝廷大军兵分数路,驰援真定,河间。曹国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之职,为征虏大将军,统领各路军马共计五十万,不日便要前来征讨自己,饶是他惯经战阵,念及自己目下手中不到十五万兵马,面对三倍于己的敌军,内心之中还是感到了无形的巨大压力。
身穿黑色僧袍的道衍端起茶杯来浅酌两口,苍老的面容之上不禁莞尔道:“当今皇帝陛下倒是好大气魄,五十万大军汹汹而来,古人云投鞭断江之师,怕也不过如是。”
朱棣眼见当此凶险局势,自己的老师兀自这般好整以暇,没好气的道:“若是本王兵败,只怕附逆首恶便非老师莫属。”
道衍闻言以右手食指指了指自己锃亮的头颅,微笑道:“老衲乃一出家之人,别无牵挂,唯有项上光头一颗而已。”
饶是这般泰山压顶般的局势,朱棣闻听此言后也忍不住噗嗤一笑,心中压力不由一轻,脑中对于敌我各自优劣之势更见分明,陡然间明白了道衍此时故作好整以暇的姿态实乃用心良苦,思虑片刻后便即沉声说道:“李景隆所部军力过于浩大,本王目下军马难免捉襟见肘,若是处处守,反倒是处处守不住,不如暂且退军,待得天寒地冻之时,再与李九江决战于北平城下。
道衍闻言心中不禁颇感安慰,他智谋深沉,饱经世故,如何看不出朱棣面对李景隆所率五十万大军,内心中的不安?如何去打仗,无须自己去对燕王殿下指手画脚,但假若身为大军命脉所在的统帅之人面对气势汹汹而来的敌人,决策之时失了方寸,那才是最为凶险之事。微笑言道:“遥想当年洪武先皇陛下,在鄱阳湖一战打得汉王陈友谅兵败身死,开创大明万里江山基业。以老衲愚见,今日之皇帝陛下也罢,李景隆也罢,还远远不能和陈友谅相提并论。”
朱棣微微颔首,闻听道衍言及自己父皇鄱阳湖一战的壮举,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气干云,方才心中的那一丝惶恐与不安不知不觉中早已烟消云散,不知所踪。
道衍眼见朱棣面上神情,心中不禁暗自叹道:无怪乎昔日洪武陛下在懿文太子早逝后曾想到以燕王为储君,执掌万里江山,试问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尤能举重若轻者,当世能有几人?
宽大的帅帐之中,端立着十余位甲胄在身,满面肃然的燕军将领。张玉,朱能,邱福等众人回想日间得到的消息,朝廷平叛大军五十万兵分数路,逐渐在真定,河间集结,不日便要铺天盖地而来,饶是众人皆为久经沙场的骁勇悍将,心中也情不自禁的悄然涌起一股人人自危的压迫感。五十万大军之众,那是大明朝自立国以来,任何名将出征也未曾有过之事。
端坐帅案之后的朱棣眼见牛油巨烛照耀下众将一片默然下各个面上阴晴难定之色,心中已是了然,口中突然哈哈大笑,打破了帅帐之中那使人心中郁郁不欢的沉静。
燕军之中若论最为骁勇善战之人,非张玉莫属。眼见朱棣面露笑意,他当即抱拳躬身问道:“殿下何故发笑。”
“大军统帅乃一众将校士卒性命所系,朝廷大军虽拥众五十万而来,可惜黄子澄,齐泰等人有眼无珠,偏偏派了曹国公李景隆这么一个荷花大少前来领兵。本王岂能不笑?若是昔日的蓝玉领军二十万而来,本王尚还惧他三分,李九江此人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本王又何惧之有?”朱棣的目光一面扫视众将,一面挥了挥手示意众将坐下说话,面上流露三分讥诮之色的笑道。
张玉,朱能二人跟随朱棣日久,昔日在宋国公冯胜率军征讨纳哈楚之时,早已识得曹国公李景隆其人,此时闻得朱棣这般避重就轻的言语,想起朝廷居然将五十万大军交予这个纨绔子弟之手,简直是形同儿戏,心中不禁如释重负,坐下身来。
朱棣沉声说道:“敌众我寡,若是我军处处守御,军力分散下易为敌各个击破,反倒是正中敌军下怀。故此本王决意率军北返,待天寒地冻之时,再与李九江小儿决战于北平城下。”
众将面面相觑之下尽皆颔首。原来自朱棣造反以来,燕军虽则连连获胜,无奈并未夺得一处大城,即便是如今掌握在手的鄚州也绝难抵御朝廷大军的围困强攻,与其分散兵力给敌军各个击破,不如回返北平附近,利用逐渐寒冷的天气与地利决战,方为上策。众将久住北方,自然知晓待到隆冬之际,北方的严寒会给朝廷大军这些久居南方温暖之地,耐不得酷寒天气的将校士卒士气以沉重打击。思虑及此,众人纷纷站起身来应诺。
朱棣眼见众将并无异议,微笑说道:“数十万大军集结北上,非旬日可以完毕。松亭关守将已然率军归顺本王,在李九江兵临城下之前,本王须得前往大宁一行,让朱权这小子无法再行坐山观虎斗,跟随本王奉天靖难。”
朱能在一众将领中乃生性较为沉稳之人,听闻朱棣言语后不禁皱眉问道:“自殿下率军而起以来,宁王虽则装病抗旨,不肯返归京师,然则其表面上仍恭顺朝廷,殿下前往大宁恐不甚稳妥。”原来朱棣在朝中另有耳目,朱权装病抗旨,不肯返回京师面君之事已然为燕军众将所知晓。
朱棣沉声说道:“待到大宁之时,本王再行见机行事,非要让朱权这小子率军跟随本王不可,若是他日和朝廷大军决战之时,朱权这小子突然率军入关发难,本王岂非腹背受敌?”口里这样说,心中却是暗暗叹息忖道:敌众我寡下我军兵力已然颇显捉襟见肘,朱权那小子手下也有数万军马,若是他乖乖就范,跟随本王奉天靖难则罢,如若不然用强也是在所难免。想到这里,转头对张玉说道:“明日本王领两千燕山护卫骑兵前往大宁,相机行事。你统领各部军马将一应粮草军械押运回北平,若是李景隆率军来攻,只宜凭城坚守,不可轻易出战,给敌军以可乘之机。”
张玉躬身领命之际皱眉劝道:“宁王手下足有数万兵马,殿下只带两千护卫前往,岂非过于犯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