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诺
在西篱的小说《废墟之痛》里,西篱再一次描写了这种“萨克斯风式”的**。主人公琼沉醉在萨克斯风乐手的演奏中,她听出那乐手用音乐向她传送和她一样的秘密和兴奋,感到一种类似于当众调情甚至于当众**的刺激。她在音乐中敞开了心扉,“轻盈如羽,缓缓飞升”。然而,这种爱的感觉并非都是轻盈放松的,也让她感到痛苦和恐惧。“不知为什么,这音乐好像是灾难的前奏,是恐怖情景之前那令人眩惑的刹那,是魔鬼到来时的甜蜜的**……”即便如此,琼依旧陶醉其中不能自拔,似乎她有意无意地意识到或者感觉到,没有痛苦就不可能品尝到极致的甜蜜,没有恐惧就不可能体验极致的兴奋和狂喜,爱的天使的另一张脸就是爱的魔鬼。琼甚至不止一次地在梦中与那个萨克斯乐手约会,与他**,“愉快极了,很快到达了高潮”。高潮之后,是“一片不可探寻的空寂”,“宛若梦中”(《废墟之痛》,第279-281页)。在这样的梦想中,她走向他——
抚摸这种音乐
你的头发在我手中
发出纯洁的声音
如同秋天的稻草
——那甜蜜的黄金
……
你,我灵魂的王君
高高在上
我的喜怒哀乐
由你指令
……
这种音乐 这另一个你
更为温柔、纯净
永远深入我的内心
——《西篱短诗选》,第48页
这首诗令人不由得想起狄金森那首著名的音乐**诗:
他触摸你的灵魂
像琴师抚摸键盘——
在訇然一声掷来全部乐音之前——
他一个音阶一个音阶地让你逐渐晕眩——
让你脆弱的天性做好准备
接受轻轻的音锤
那微妙的敲击——听见远处——
接着近一点——然后——低缓——
你的呼吸——有时间舒缓——
你的大脑——泛起凉气——
他发出一个——君王般的霹雳——
揭开你**灵魂的表皮——
当狂风的爪子握住树林——
整个宇宙——一片静寂——
——译自R. W. Franklin ed.,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pp. 218—219.
西篱的萨克斯风系列**诗在立意(音乐传送爱与激情、梦幻一般的诗境等)和意象上(如风、乐器、乐手、抚摸、灵魂、恐惧、君王、静寂等)与狄金森的这首诗有相通之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一系列诗作的世界诗坛范围的原创性。但是,很明显,这一系列诗作依然有新的创造、新的拓展。其双向交流的“风”,其对乐手形象的强化,其在众人面前秘密交流的刺激与兴奋,其对空寂之后情景和心态的延伸表现,特别是对高潮后的柔情与纯洁表现,都超越了狄金森。我尤其欣赏最后一点。西篱把东方女子在**中、特别是在性高潮之后的那种柔情蜜意、那种包含了幸福、喜悦、疼爱、感激的多样且复杂的心态表现得柔美无限:她静静地、缓缓地、轻轻地抚摸他的头发,仿佛在演奏,在抚摸音乐。如果说他刚才的抚摸挤压按键把音乐推向了高潮,那么,短暂寂静之后,又*到她来演奏了,演奏的是舒缓的、柔情似水的小夜曲。她的演奏不用乐器,不要琴弦,无需按键,她把他的头发当作竖琴的琴弦,演奏出那么纯洁、那么甜蜜的乐曲。
纯洁!这个词用得太好、太有意味了!以往的爱情诗人大多把这个词用在性行为之前,似乎一旦有了肉体关系就不在纯洁了。西篱显然不这样看。她把纯洁用在**高潮之后,说明她更看重的是爱之心灵的纯净感,就像哈代把失身后的苔丝而不是之前的苔丝看作“纯洁的女人”。相爱的两个恋人在第一次性行为之前,充满了欲望、担忧、恐惧、紧张、猜疑、不自信,那个阶段,即便是童男处女之身,其灵魂也并不纯洁,很难纯净。然而,在强烈的肉体之爱彻底释放之后的那段宁静的时间里,相恋的两人会进入一种大脑一片空白、什么都不想的状态,所有的杂念、所有的忧虑、所有的恐惧全然消失了,整个心灵变得一尘不染,像万里无云的蓝天一样纯净,像澄明无垠的梦境一般空灵。进入这样的澄明之境,才是真正的纯洁。西篱表现出如此洁净的**境界,透露出她与众不同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