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着明天终于可以回家见到夫君,马大脚别提有多高兴了,一边收拾行装一边哼着小曲,不时地抚摸一下微微鼓起的小肚子。她想朱元璋已经当着刘伯温的面许下承诺,应该不会出尔反尔。对她来说能换得明日的安然回府,之前再多的委屈也算是值了。
得知自己的娘子明天可以回家,赵启轩兴奋不已,他告诉自己这辈子再也不允许马大脚离开自己半步,数日来的思念终于可以释放。对于宫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父亲都一直瞒着他。 夜幕降临前,宫里侍卫来到赵府传口谕给赵庸,皇上准马大脚明日回府,但是需要赵启轩亲自去接,又命赵庸明日寅时出城三十里处迎接徐达回宫。 与此同时刘伯温也接到了寅时出城接徐达的口谕。 赵庸连忙命人备轿去了刘府,他不放心明天赵启轩独自进宫,所以想请刘伯温关照着,到了刘府才知道,刘伯温也同他一起出城,不仅如此朝中重臣皆在迎接徐达的行列。赵庸感觉事情不妙,可是又不敢抗旨不从,就想着接到徐达就赶紧回宫接应儿子。刘伯温也陷入迷局,他一边安慰赵庸“皇上一言九鼎,不能为难他们”。另一边心里也直打鼓,于是他连夜书信一封给宫里的六六,让她明天多留神,保护好马大脚夫妇。
离正午还有一段时间,众大臣和徐达的队伍浩浩荡荡的归来,刚入宫门后不久,便有人来报信“赵大人不好了,您的公子赵启轩今日早朝后死在了皇上的御书房中。”赵庸当场晕厥。 众人惶恐中讨论起来,不知所措。只有刘伯温带着徐达直奔御书房去找朱元璋,决心问清楚事情的原委。可是御书房的侍卫说皇上受了惊吓回养心殿去了,御医正在为他把脉,任何人都不见。刘伯温和徐达不管三七二十一,直奔养心殿,打倒门外的侍卫,直捣寝宫。 朱元璋正在床上躺着,微闭着眼睛,旁边只有李淑妃一个人,没有御医。刘、徐二人进去没有跪拜,没有请安,直接质问朱元璋:“皇上,请给臣子们一个说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好端端的一个人,怎么就死在了御书房?”李淑妃上前道:“混账,你们是在跟皇上说话吗?” “爱妃,你且下去吧。”朱元璋缓缓说到。然后慢慢坐起来:“你们还知道自己是朕的臣子吗,那么有忤逆者刺杀朕的时候你们在哪里,该死的死了,你们却要问朕讨个说法吗?”刘伯温怒言:“皇上,赵启轩怎么可能是忤逆者,赵府上下无不忠心耿耿,何来忤逆之说,还有马大脚又在哪里?” 朱元璋巧舌如簧的这样告诉刘、徐二人“朕好心召见赵启轩,谁知道赵启轩非但不领情还气愤马氏在宫中时间过长,对朕出言不逊,所以朕想要侍卫教训教训他。岂料赵启轩突然拔刀冲向朕,朕是处于自卫才用御剑刺向赵启轩,没想到他就死了。当时正好李淑妃赶来,李淑妃可以作证。朕觉得赵启轩早有谋逆之心,说不定已经结党营私,要反叛。至于马氏,她死了夫君,朕决定把她留在宫中,以保她安全。” “ 皇上您的话毫无信服力,不能堵住悠悠众口,臣一定要查明真相,还赵家清白。”刘伯温驳斥了朱元璋。接着徐达说:“臣出京巡视不过数月,一回宫竟出了这等惨事,臣有不服。赵庸老将军也是我大明的功臣,他的儿子怎么可能是叛贼。臣决心协助刘大人查明真相。” “反了吗你们?朕的话就是真相,谁也不许查下去。现在只是死了赵启轩,你们能保证再查下去赵家不会被满门抄斩吗?”朱元璋的话让刘伯温和徐达顿时吓傻在那里,他是在用赵家老小的性命威胁着刘、徐二人。
不得不承认,朱元璋的这番话具有绝对的威慑力,他笃定刘伯温和徐达不会忍心牺牲众人而换取真相。 “皇上,你这是寒了臣子们的心哪。”刘伯温和徐达老泪纵横的离开了养心殿。 所谓机关算尽终有一疏。朱元璋自以为天衣无缝的残杀其实都被六六尽收眼底,由于在房檐偷听朱元璋召见赵启轩时被侍卫发现并追赶,所以没能及时找到马氏将事实真相告诉她,六六悔恨不已。她把事情的真实经过写成书信给刘伯温。
真实经过是这样的:朱元璋和李淑妃召见赵启轩后,开门见山,让赵启轩休妻弃子,答应赵家永世为大明的座上大将军,天下美女随他挑选,只要让出马大脚就行。赵启轩宁死不从,想推门跑出去找马大脚,却被李淑妃站出阻拦,赵启轩将李淑妃推到在地,不料朱元璋突然用御剑从背后刺向赵启轩,接着一连数剑,赵启轩当场死亡。随后李淑妃找来一把佩刀放在赵启轩身边,以制造他行刺的假象。可怜赵启轩到最后也没能再见到自己的爱妻。 赵庸醒来的时候已经是两天以后,沉稳的老将一直不肯说一句话,直到朱元璋的圣旨到,他才说了句“谢主隆恩”。因为赵启轩的事情,赵家被贬为庶民,罚回老家。 刘伯温来送行,两双眼四行泪,刘伯温俯首到赵庸耳边“老兄保重,你的孙儿还在这宫中,我会拼死护他性命,亲手把他交给你。”赵庸立刻双目放光,含泪点头。新生命永远是活下去的动力。 徐达远远的望着他们,祈求赵庸能理解他和刘伯温不查明真相的苦衷。